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 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据课标要求,要使学生知道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并能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传统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多以理解为主,而理解是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基于课标分析,本节课计划将所知识分为知家园、寻家园、护家园三大环节,其中在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寻家园中,利用家乡芜湖的聚落案例带入思考,再辅以自主学习、合探究等方式进行引导,提高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整节课程穿插视频、智慧课堂小游戏等活动,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初步的人文知识点的前提下,转入综合分析了解人文地理学习的过渡内容。聚落是人类的集中居住地,是我们居住、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空间载体,人类与聚落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于学生来说,明白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才会更自觉地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确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综合思维:通过对芜湖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探索,明确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地理实践力: 1、利用图片文字及个人生活经验,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寻的方式,分析总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利用图片,说明聚落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 人地协调观:通过图片、视频的途径,认识到聚落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别。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学资料收集:收集芜湖的历史、地图、城市布局和传统聚落等相关资料。 技术设备检查:确保智慧课堂所需的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虚拟现实设备)功能正常。 智慧课堂软件准备:熟悉并准备好智慧课堂中使用的软件,如互动工具、动态地图展示软件、智慧课堂演示编程游戏。 教案设计:设计详细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评估方法等。 示例作品准备:准备一些芜湖的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图片或视频作为示例。 2.学生准备: 预习指导:指导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了解聚落概念、类型,理解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资料搜集作业: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芜湖的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传统建筑文化等,资料内容形式可以为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等。 工具使用教学: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智慧课堂的工具,比如搜索资料库、使用互动软件等。 课堂材料: 3.环境准备: 技术支持:提前测试所有技术设备,确保课堂上可以顺利使用。 安全预防:确保所有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符合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这样的准备,教师可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智慧课堂操作技术能力点应用及分析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芜湖著名的标志性地理区域——“芜湖鸠兹广场”和“方特欢乐世界”,提出家乡芜湖,引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主题。 知家园 (材料:芜湖的“前世今生”) 目标: 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深入了解家乡芜湖的过去与现在。 讲课内容: 芜湖名称的由来和历史回顾。 (邀请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予以点评和肯定) 教师提问: 1. 芜湖的名称由来是什么?简单介绍家乡芜湖的发展历史? 2.通过了解芜湖的形成过程概括什么是聚落? 知识内容: 1.聚落的概念:人类的聚居地 例题:考察聚落的概念(如图) 2.聚落的分类:城市和农村 (1)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2)乡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牧村、渔村、农村和林场。 例题:考察聚落的分类(如图) 寻家园 (材料:高等地图“芜湖”地理位置) 目标: 了解芜湖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讲课内容: 芜湖地理位置及其优势。 (邀请学生利用地图软件自主寻找,教师予以点评和肯定) 教师提问: 1. 找到流经家乡芜湖的河流—长江。 2. 分析古代人类为什么选择在芜湖这个地方定居? 知识内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聚落的选址: 宜居之所—— 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团块状: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活动探究】 世界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东南亚双层木(竹)楼:上层风大凉爽,避免潮湿和洪水,防止虫兽侵扰。 (2)西亚热带沙漠气候,墙厚窗小:墙厚隔热,窗小减少太阳辐射和热风的影响。 (3)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包:建造和搬迁方便,食欲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4)北极冰屋:就地取材,结实不透风,保温效果好(动物皮毛内衬)。 护家园 (材料:重游芜湖古城) 目标: 探讨芜湖传统民居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讲课内容: 1.世界文化遗产。 2.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芜湖的传统建筑不仅是城市的物理结构,也是历史和文化故事的载体。 教师提问: 如何保护和维护芜湖以及其他地方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知识内容: 1.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法国塞纳河畔,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等。 2. 如何保护和维护芜湖以及其他地方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师生问答—— 教师提问:这是哪里的地理区域景观? 学生回答:(略) 活动1—— 教师:使用多媒体网页超链接导入“芜湖的前世今生”,展现芜湖的发展历程。学生:使用屏幕共享功能展示搜索结果。 活动2—— 教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实时问答和投票。 学生:使用屏幕共享功能展示他们的选择结果。 活动3—— 教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分享希沃课堂活动。 学生:通过练习的即时反馈,了解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活动4—— 教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分享高德地图超链接。 学生:通过高德地图软件链接寻找长江和芜湖的地理位置。 活动5—— 教师:打开课前制作的编程游戏“自然地理环境”,并通过智慧课堂推送课件给学生。 学生:操作游戏 活动6—— 教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推送课件,指导学生用阴影描绘聚落。 学生:通过屏幕绘图这一活动感知聚落形态。 活动7—— 教师:打开课前制作的编程游戏“世界聚落与环境”,并通过智慧课堂推送课件给学生。 学生:操作游戏 活动8—— 教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推送课件,指导学生点击超链接,重游芜湖古城。 学生:点击超链接,观看芜湖古城宣传片。 利用智慧课堂课件传送,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平板读取互联网新闻,提取重要地理信息,同时使用智慧课堂智能评估功能和传屏功能,既增强课堂参与度,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实时问答和投票。 学生使用屏幕共享功能展示搜索结果和讨论内容。 教师使用智慧课堂的数据分析工具评估教学效果。 利用智慧课堂共享希沃软件提供的课堂活动进行知识练习。通过学生练习的即时反馈,评估他们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可利用的地理学习软件的分享。学生使用屏幕共享功能展示搜索结果。 利用智慧课堂共享展示课前制作好的变成小游戏,覆盖课堂上传统活动探究和讨论的环节,同时使用智慧课堂智能评估功能和传屏功能,实时反馈活动开展进程和效果,既提升课堂探究效率,又增强课堂参与度。 利用智慧课堂课件传送功能,指导学生在学习平板绘制地理学科板图,同时使用智慧课堂智能评估功能和传屏功能,既提有效展示学生作图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又增强课堂参与度。 利用智慧课堂共享展示课前制作好的变成小游戏,覆盖课堂上传统活动探究和讨论的环节,同时使用智慧课堂智能评估功能和传屏功能,实时反馈活动开展进程和效果,既提升课堂探究效率,又增强课堂参与度。 利用智慧课堂,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平板读取互联网视频,提取重要地理信息,既增强课堂参与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回顾: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利用家乡芜湖为线索来进入聚落内容的学习,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课程内容通过智慧课堂技术的支持,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家乡的认同感。 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课程引入:通过展示芜湖的景点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但图片选择欠缺思考和斟酌,大部分学生对图片中的景点比较陌生,会导致课堂冷场,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位置探究:地图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芜湖的地理位置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应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智慧课堂技术应用:互动问答和编程小程序效果良好,但屏幕共享功能使用不够流畅,后续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指导。 教学资源与评估:资源充分利用,评估及时,但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以提高评估效率。 3.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在小游戏操作环节,展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创造性。不过,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个别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4.教学资源的使用: 教学资源如视频、地图软件和智慧课堂平台的使用有效地支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在资源的选择和整合上还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在与课程内容的紧密关联性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