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四学四步】1.5《观测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AI赋能+四学四步】1.5《观测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1.5《观测风》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观测风》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第5课,旨在让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力,并记录观察结果。 聚焦部分:通过图片“一阵风,吹散了蒲公英的种子”,聚焦问题“吹散蒲公英种子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今天的风有多大?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将感性的观察提升到理性地思考——风向与风力是怎样测得的? 探索部分:因为我们无法看到风,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感受风的变化。教师学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绍利用地面物体感知风的大小和方向。然后,介绍了风旗的制作。利用自制的风旗测定风力和风向。通过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力,并把风力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利用风向图帮助学生判断风向,知道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而不是风去的方向。 研讨部分:两个问题可以在学生实地观测风之后,结合各组观察结果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 拓展部分:气象学家把风力记为13 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蒲福风力等级”比较复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并使用,但可以让学生背诵记忆,随着阅历的丰富,慢慢消化理解。
2.学情分析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学生能通过周围的物体摇晃、飘动感受到风,能通过观察地面物体或自己的皮肤感知风力的大小,会用无风、微风和大风等词句进行描述。确定风向对于3 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风的大小; (2)认识观测风的简易工具及国际通用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科学思维: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使用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 探究实践: (1)制作小风旗等观测工具,到室外观察并记录风力和风向; (2)通过观察自然物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 (3)使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实际观测到的风力等级。 态度责任: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难点:区分风向和风力。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策略 1.情境驱动与问题导向法: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改编谜语(“谁让窗帘跳舞、书页沙沙响”)和 AI 动画(风吹散蒲公英种子)创设真实情境,聚焦 “风的方向和大小如何观测” 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感性观察自然过渡到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感知与实验操作法:借助实物观察(树枝、国旗飘动)、动画视频(不同风力下物体状态)等直观素材,帮助学生建立 “风可通过物体变化感知” 的认知;通过电风扇模拟不同风力(1 档、2 档、3 档)测试自制风旗,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直观理解风力与风旗状态的关系,突破 “风力判断” 的难点。 3.动手实践与实地应用法:设计 “自制小风旗” 活动,明确材料要求(轻薄布、结实旗杆)和步骤,让学生在裁剪、粘贴的过程中理解工具设计原理;随后组织室外观测,通过 “一人观测风旗、一人对照风向图、一人记录” 的小组分工,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环境中,强化 “风向是风来的方向” 的核心概念。 4.合作探究与研讨交流法:研讨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不同工具观测结果是否相同”“风力风向变化如何判定”),引导学生结合各组观测数据展开小组讨论;通过 “风旗指向不固定时以最长时间方向为准” 等总结,培养学生合作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与梯度化教学法:利用投影展示学生风旗作品、风向图图解、蒲福风力等级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降低抽象知识(如八个方位风向、13 级风力)的理解难度;风力等级学习从 “无风、微风、大风” 三级简化分类,逐步过渡到国际通用的蒲福等级,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梯度,兼顾基础与拓展。 二、教学设计策略 1.“认知 - 实践 - 应用” 递进式设计:遵循 “感知风→判断风→测量风→拓展风” 的逻辑:先通过生活现象和动画感知风的存在;再借助物体状态判断风力、风向;接着自制工具并通过实验、实地观测掌握测量方法;最后拓展蒲福等级,形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认知链。 2.工具制作与功能验证一体化设计:将 “小风旗制作” 与 “风力、风向测试” 紧密结合:制作时强调 “旗面轻薄、旗杆结实” 的设计原理,测试时通过电风扇模拟不同风力、改变风扇位置验证风向,让学生在 “制作 - 测试 - 改进” 的过程中理解工具与测量目标的关联性,渗透 “工具服务于观测” 的科学思维。 3.知识巩固与即时反馈设计:课堂练习聚焦核心知识点(如 “大风时风旗状态”“西北风与红旗飘动方向的关系”),通过选择题形式即时检验学生对风向判断、风力等级的掌握程度;参考答案同步呈现,帮助学生快速修正认知,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4.技术融合与兴趣激发设计:融入 AI 动画、视频等数字资源,将抽象的风具象化为 “吹蒲公英、物体飘动” 的动态场景;拓展环节设计 “蒲福等级背诵比赛”,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对拓展知识的兴趣,兼顾科学知识的严谨性与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改编谜语游戏,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不用手的情况下,谁让窗帘跳舞?谁让书页沙沙响? 鼓励学生亲自试试:用嘴吹。 小结:风让窗帘跳舞、书页沙沙作响。风,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播放AI动画:一阵风,吹散了蒲公英的种子。 聚焦问题:吹散蒲公英种子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今天的风有多大?我们怎样 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板书课题。 (二)借助物体判断 1.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通过地面上的一些物体感受到它的存在。想一想,风来 了的时候,哪些东西会动? 学生回忆生活经历回答,如树枝会动,国旗会动,头发会动,等等。 2.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地面物体状况判断风的大小。 学生观看第一个视频回答:微风。 学生观看第二个视频回答:大风。 3.请根据炊烟和国旗的方向判断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小结:风的方向跟物体飘动的方向相反。 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解释概念:风向和风力。 风向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并非风的去向。 风力指风的大小。 5.如果在空旷的原野上,附近地面没有物体,我们该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交流后,指出:可以利用小风旗或风袋等工具。 (三)制作小风旗 教师边讲解边指导学生制作小风旗。 1.制作材料:轻薄的布、竹棒、剪刀、双面胶 2.材料要求 旗面材料:轻薄,长约35 厘米,宽约20 厘米,方便随风飘动 旗杆材料:结实,长约40 厘米,宽约6 厘米 3.制作步骤 ①将布裁剪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三角形、矩形) ②用双面胶将旗子的固定边粘在旗杆顶端 4.展示与评价 (1)利用投影展示作品 (2)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评价 ①小风旗是否牢固 ②旗面是否轻薄飘柔 (3)根据同学意见改进自己的作品。 (四)测试小风旗 1.测试风力 指导学生操作步骤: ①打开电风扇前,观察小风旗状况 ②分别打开电扇1档、2档和3档,观察小风旗的飘动状况,描述风力大小。 交流实验结果:接通电源前,无风;接通电源,1档风小,2档风大,3档风更大。 2.测试风向 (1)出示风向图,并解释。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东南风 是从东南方吹来的风。 (2)将电风扇放在风向图任何一个方向上,打开电源,观察小风旗方向,说说此时的风 向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活动交流。 班级交流活动记录,互相评价。 交流自己的发现:小风旗的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 (五)室外观测 1.明确任务:到室外开阔的地方观察风旗2 分钟,记录风力和风向。 2.小组分工合作:一组三人,一人负责观测小风旗,一人负责观测风向图,一人负责记 录。 3.温馨提示 我们可以把风力简化为这样3 个等级。如图 4.指导学生填写观测记录单。 (六)研讨 1.我们还可以哪些工具测量风向和风力? 学生交流,明确:红领巾、国旗、炊烟、风袋等。 2.借助不同物体,使用不同方法观测风,结果相同吗?教师提供图片,供学生参考。 学生回答:不一定。不同高度的风速和风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3.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我们怎么判定风力和风向?教师提供图片供学生参考。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 如果在测量时,风旗的指向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我们需要看看在这期间,风 旗指向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的反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七)拓展 1.蒲福风力等级表是国际上常用的风力等级表,试着利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 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蒲福风力等级表的来历。 2. 比一比,学生谁背得最快! (八)课堂练习 1. 用自制风旗来表示大风的风速,可以表示为(  )。 2. 气象台预报“明天有7—8级西北风”,那么明天升起的红旗将飘向(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3. 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举伞步行艰“描述的风力等级是(  ) A.2级 B.4级 C.6级 4.小科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如图),此时的风向为 (  )。 A.西风 B.东南风 C.东风 5. 请将下列仪器与名称对应连接。 参考答案 CBCC
7.教学成效及特色亮点 一、教学成效 1.科学观念扎实落地:学生能准确理解 “风向是风来的方向”“风力是风的大小” 等核心概念,多数学生能结合风旗状态区分无风、微风、大风,并能借助风向图判断 8 个方位的风向,对蒲福风力等级有初步认知,达成 “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描述” 的认知目标。 2.探究实践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自制小风旗(掌握材料选择与制作逻辑)、电风扇模拟测试(理解风力与风旗状态的关联)、室外观测(小组分工协作记录)等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地应用及数据记录能力得到锻炼,多数小组能规范完成观测任务并形成清晰记录。 3.学习兴趣与科学态度有效激发:借助 AI 动画、谜语游戏、蒲福等级背诵比赛等趣味设计,学生对天气观测的好奇心显著增强,课堂参与度高,能主动结合生活现象(如炊烟、国旗飘动)思考风的特征,初步养成 “用工具辅助观察” 的科学习惯。 二、特色亮点 1.技术融合与情境创设深度结合:以 “AI 动画展示风吹散蒲公英”“改编谜语‘谁让窗帘跳舞’” 为切入点,将抽象的 “风” 具象化为动态场景,自然聚焦 “如何观测风” 的核心问题,实现 “生活现象 — 科学问题 — 探究动力” 的无缝衔接。 2.“做中学” 贯穿认知全程:构建 “感知风→制作工具→测试工具→实地应用” 的实践链条,如小风旗制作强调 “旗面轻薄、旗杆结实” 的设计原理,后续通过电风扇模拟不同风力、改变风扇位置验证风向,让学生在 “制作 — 测试 — 改进” 中理解 “工具服务于观测” 的科学逻辑,突破 “风向与风力区分” 的难点。 3.梯度化知识建构符合认知规律:风力等级学习从 “无风、微风、大风” 的简化分类入手,逐步过渡到国际通用的蒲福 13 级等级,既照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后续拓展留有余地;风向学习从 “风与物体飘动方向相反” 的直观感知,到借助风向图判断 8 个方位,层层递进,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 4.合作探究与即时反馈机制高效联动:室外观测采用 “一人观测风旗、一人对照风向图、一人记录” 的小组分工,培养协作能力;课堂练习聚焦核心知识点(如 “西北风与红旗飘动方向的关系”),通过选择题即时检验学习效果并同步反馈,强化知识应用的准确性,形成 “探究 — 反馈 — 修正” 的闭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