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一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同时水循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水的相态变化、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影响,这是认识水循环的基础。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和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运用示意图,结合案例说明水循环原理的实际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难点: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理解。四、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的美誉,是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是长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视频,欣赏长江的水韵风光。 【提问】 1、长江水奔流不息,这源源不断的水来自哪里? 2、这浩浩汤汤的长江水最终又去了哪里? 3、长江水不断流淌,它会干涸吗?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根据视频,引出水循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讲授 【地球上的水】谈话式推进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理解。依次引出水的形态和不同水体的分布,使学生意识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珍贵。 回答问题,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形态和分布。 谈话法逐步推进对于地球上水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水循环的概念及环节】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6-4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3、各类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 自主学习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读图能力。【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并讲解】 阅读课本P46-47内容结合图3.2,分别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并完成表格,据图说出水循环过程。 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空间环节意义典例跟随老师一起绘制表格,阅读课本内容,讲解各类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并完善表格。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表格,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总结水循环的动力来源】 运用示意图,总结水循环的动力来源。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理解水循环的成因。 总结水循环的动力来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通过城市看海引出各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问】 1、城市大面积地表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 3、修建水库对库区和下游的水循环产生了哪些影响? 【总结】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认知到水循环各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易被人类活动干扰,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人地协调观。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树立人地协调观。【情境回顾,解决问题】 1、长江水奔流不息,这源源不断的水来自哪里? 2、这浩浩汤汤的长江水最终又去了哪里? 3、长江水不断流淌,它会干涸吗? 【总结】根据水循环,海洋上的水受热蒸发,大量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形成降水,雨水汇集成流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海洋,保持全球水量平衡。 结合本节所学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初步理解水量平衡原理。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认知水量平衡原理。课堂小结 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绘制思维导图。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思考安徽省今年暑假皖北皖南旱涝两重天的原因,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应对。预习下一节内容。 积极思考,完成作业。 学以致用,拓展思路。六、板书设计3.1 水循环一、地球上的水固态: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水的形态 液态:数量最大,分布次之气态:高纬、高山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1)概念(2)环节2、类型3、成因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