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共7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共74张PPT)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
第2节 课时1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综合思维)
2.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
1
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
最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1.阅读课本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的地理现象。
【思考题】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吸收
反射
散射
太阳暖大地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地暖大气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逸出
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吸收有选择性,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散射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易散射蓝光、紫光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
大气的削弱作用
3
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4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4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4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4
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气候较湿润
盆地地形
阴雨天气多,
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
大气的削弱作用强
太阳能缺乏
大气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大气的受热过程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高处不胜寒”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高处不胜寒”是因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选B。
2.能正确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以长波辐射(②)的形式释放热量,绝大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③)的形式将能量还给地面,综上所述,大气受热过程是①→④→②→③。故选B。
3.新疆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A.①作用弱 B.②作用强
C.③作用弱 D.④作用弱

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弱,太阳能丰富。故选D。
/ 0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吸收
反射
散射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逸出
大气增温
1
75%-95%
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而增温。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吸收
反射
散射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逸出
大气逆辐射
2
75%-95%
概念:大气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大气
吸收
(大气逆辐射)
逸出
大气保温作用
3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核心归纳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吸收
反射
散射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逸出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4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大气
吸收
(大气逆辐射增强)
逸出
CO2
CH4
N2O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现象 原因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冬季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 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保温原理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塑料)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
4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4
(3)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青藏高原地区。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重庆多雨,昼夜温差小;新疆少雨,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例如:滨海城市青岛的昼夜温差较小。
核心归纳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4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图2)。
导思
1.[综合思维]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导思
2.[综合思维]实验一中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
3.[综合思维]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散失,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导思
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诗句中霜形成的夜晚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项正确;
①箭头较粗,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箭头较细,说明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①②③与霜的形成无直接关系,A、B、C项错误。故选D。
2.下列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⑤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层,代表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A项正确;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B、D项错误;
大气中的尘埃主要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不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项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结
大气热力环流
地球上的大气
人教版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2节课时2
新课导入
【材 料】
【思考题】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海使槎录》初刻本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地理实践力)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目录
CONTENT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常见的热力环流
/ 02
/ 0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运动
1
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分 类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
水平运动:风
意 义
受热上升
遇冷下沉
水平运动——风
观察实验现象,绘制气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并尝试分析原因。
热力环流
2
地面
高空
1000hpa
900hpa
800hpa
受热
冷却
低压
受热
A
B
C
D
E
F
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高空
1000hpa
900hpa
800hpa
受热
冷却
低压
受热
A
B
C
D
E
F
高压
低压
高压
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高空
1000hpa
900hpa
800hpa
受热
冷却
低压
受热
A
B
C
D
E
F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核心归纳
空气上升或下沉(垂直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太阳辐射
地区间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核心归纳
(1)温压关系(如左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①②③④处风向。
(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核心归纳
等压面判读
牢记气压分布规律: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处处相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逐渐降低。
判读技巧:
(1)凸高凹低:PB>PA ;PC>PD
(2)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PA>PC
(3)气压大小关系:PB>PA >PC>PD
(2024·河北唐山开学考试)冬季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图甲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A.①不变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可以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提高棚内温度。图2中③表示大气逆辐射。故选C。
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大棚内外空气流动状况最可能是

由于大棚内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上部形成高压,而门外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部形成低压,故上部空气由大棚内流向大棚外,近地面空气由大棚外流向大棚内,故选B。
如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a、b曲线表示等压面)。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④>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①④位于高空,②③位于近地面,因此气压③>④、②>①,A、D错误;
③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②处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而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因此气压②>③,④>①,B正确,C错误。故选B。
4.图中气流运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②→① B.①→④
C.③→④ D.③→②

由上题分析可知,气压②>③,④>①,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因此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是②→③,④→①;③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②处空气冷却下沉,因此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是③→④,①→②。故选C。
/ 02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
1
【思考题】
为什么城市中心区的气温高于郊区?
成因分析
建筑密集地面硬化
建筑密集地面硬化
吸收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
释放的废热多
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
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上升气流
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中心区气温高
郊区气温低
空气上升
空气下沉
高空空气由中心区流向郊区
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影响与应用
思考题:
如果城市计划修建一个可能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图中A、B、C中的哪处?请说明理由。
A
B
C
C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海陆风
2
海陆热力差异
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海 风
海洋
陆地
升温快
升温慢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白天,陆地和海洋谁升温快?海边的气流如何运动?
海陆风
海陆风形成
陆 风
海洋
陆地
降温快
降温慢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夜晚,陆地和海洋谁降温快?海边的气流如何运动?
海陆风
海陆风形成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影响与应用
谷 风
A
B
C
比较白天同一时间段内,在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点的气温大小,空气运动状况如何?
气温:A=C>B(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山谷风
3
山 风
A
B
C
比较夜间同一时间段内,在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点的气温大小,空气运动状况如何?
气温:A=C山谷风
3
山谷风的影响与应用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综合思维]比较“穿堂风”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答案 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
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导思
2.[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白天“穿堂风”完整的热力环流。
答案 
导思
3.[综合思维]简述“穿堂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答案 白天,在太阳辐射照射下,山林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石质地面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白天的“穿堂风”。夜晚,山林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形成夜晚的“穿堂风”。
导思
4.[区域认知]若将该传统民居建在高山峡谷区,试分析“穿堂风”效果怎样?
答案 效果较差。受山谷风影响,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正好与“穿堂风”风向相反,使得“穿堂风”势力减弱。
导思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③④正确,故选D。
2.水库建成后对该度假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量减小 B.晴朗的天气增多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日较差增大

水库建成蓄水后,水域面积变大,水分蒸发增多,阴雨天气也会增多,空气湿度增加,A、B错误,C正确。
受水库的调节作用,附近度假村的气温日较差会减小,D错误。
河北某气象观测站位于东西向山谷谷底的北侧,山谷风明显。2021年9月10~11日当地无明显天气变化过程。如图为该时段气象站记录的风向和数据变化。完成3~4题。
3.11日山风转谷风的大致时间是
A.3~6时 B.9~12时
C.15~18时 D.18~21时

由材料可知,河北某气象观测站位于东西向山谷谷底的北侧,故山风为偏北风,谷风为偏南风,读图可知,11日9时之前为偏北风,之后转为偏南风,故11日山风转谷风的大致时间是9~12时,故选B。
4.该时段PM2.5数据变化表明
A.山风加剧谷底空气污染
B.污染物日出前后最少
C.谷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污染物日落前后最多

读图结合山谷风的时间可知,该时段PM2.5数据变化在吹山风时数值较大,吹谷风时数值较小,故山风加剧谷底空气污染,谷风利于污染物扩散,A正确,C错误;
污染物在15时左右最少,B错误;
污染物11日在9时左右最多,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