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1931年—1945年主题班会第一幕国耻难忘 ——九一八事变国耻难忘——"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两个步骤:① 制造柳条湖事件;② 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国耻难忘——"九一八"事变结果东北三省沦陷长春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州国国家兵力日本关东军3万中国东北军20万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日本在东北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九一八事变后逃难的东北人民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第二幕知耻而后勇 ——局部抗战一二.九运动知耻而后勇——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抗日游击队1936年,改编为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抵抗呢?概况:影响:知耻而后勇——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日本在1933年攻占山海关;1935年下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第三幕深明大义千古功臣——西安事变深明大义千古功臣——西安事变背景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亲赴西安逼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置民族大义于不顾4.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既定国策蓄谋已久转嫁危机有机可乘西安事变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在此以后的12年中杨虎城一直被监禁,先后被关押于湘、黔、川等地。1949年9月国民党兵败溃逃时,杨虎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戴公祠,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二儿子,不满10岁的小女儿,杨虎城的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小萝卜头)。市民自发为杨虎城将军等烈士送行杨虎城蒋背信弃义,软禁了张学良。1946年,共产党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未获同意。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1975年,蒋介石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张学良90大寿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晚宴期间,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人民抗日武装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10月,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国共合作、坚决抗战的诚意。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这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两党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国民党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两党关系始终没有破裂,统一战线得到维持,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束。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奋起抵抗,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武装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人数达几十万人。东北的抗日游击战14年共歼灭日军25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动出击,开展敌后游击战。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寇1000多人。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敌后游击战争不仅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还迫使日军将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防守其占领区。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牺牲。77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胜利与意义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斗争,给予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力配合3.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中华民族统一战线4.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义战争,在国际上亦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的有力援助和配合6.日本战线过长,太平洋战场牵制了部分兵力,国内物资匮乏,不适宜持久战7.意大利和德国先后投降,使日本出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全面胜利。中国不仅收回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占的领土,也收回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等国土,并且收复了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洗雪了国耻。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大国地位,促进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日本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美利坚合众国对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日本终于宣布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中国抗战8年,军队、平民伤亡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新中国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课后:1.观看抗日纪录片。2.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3.做一名“维护和平的使者”:不出卖国家情报、热爱祖国、不舍弃任何一块领土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