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2024年OpenAI发布Sora视频生成模型,其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模拟。思考:1. AI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算法自动生成,还是基于人类实践积累的数据?2. 人类的认识与AI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 DeepSeek是一个人工智能工具库,专注于提供高效易用的AI模型训练与推理能力 。DeepSeek的核心是一个强大的语言模型,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内容,适用于回答问题、撰写文章、进行复杂的推理等多种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课)认识论 认识、实践、真理 (4课)(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 (3课)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5课)价值观、人生观 (6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何为真理?如何对待真理?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目标导航课程标准: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中国科技成就案例,认同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科学精神:掌握认识的两个阶段,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把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Deepseek初体验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议题一析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议题二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认识实践及其特征议题三Deepseek的搜索结果,坚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一析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未来科技感:流线型车身、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车灯等设计,配合触控大屏、语音交互等智能配置,营造出强烈的科幻氛围。例如特斯拉的极简内饰和自动驾驶展示,让用户仿佛置身"移动智能空间"。2.驾驶体验颠覆:电机驱动带来的瞬时扭矩释放,使百公里加速突破4秒成为可能(如蔚来ET7),这种"贴地飞行"的快感彻底颠覆传统燃油车的加速体验。静谧的行驶环境更带来剧院级NVH表现。3.环保使命感:零尾气排放的特性满足都市人群的绿色生活追求,尤其是年轻家长群体,认为选择新能源车是为下一代守护蓝天白云的实际行动。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汽车?其优势何在?感性认识1.经济性优势:能耗成本:家用充电桩下每公里电费约0.1元(以Model 3为例),较燃油车节省80%+ 维护成本:取消机油、火花塞等常规保养项目,10万公里保养费用节省超2万元。2.技术突破:电池能量密度从2015年150Wh/kg提升至2023年300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 充电速度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 冬季续航衰减率从30%降至15%(比亚迪刀片电池智能温控系统)。3. 生命周期环保: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燃油车低26%-69%(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数据),电池梯次利用率达70%,锂回收率超90%。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汽车?其优势何在?理性认识议题一析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什么是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主体:人(人类特有,动物没有)意识和认识1.区别:①范围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 ,认识属于认识论。 意识与物质对应, 认识与实践对应。②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③层级不同: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联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主观世界。(2)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①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②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③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生动的直观”xiaomisu7①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XIAOMI SU7,小米汽车旗下的纯电动轿车,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XIAOMI SU7采用流畅曲线车身设计,车身尺寸为4997mm/1963mm/1440mm,轴距3000mm,提供“海湾蓝”“雅灰”“橄榄绿”三种配色。汽车搭载小米超级电机V6s及碳化硅高压系统,采用小米智能底盘,内置智能耦合制动系统、Xiaomi Pilot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基于Xiaomi HyperOS的智能座舱系统。... ....(2)认识的形式/阶段理性认识“抽象的思维”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苹果红色、咬起来嘎嘣脆、酸酸甜甜、冰凉的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苹果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如苹果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苹果中矿物质元素及维C,可以推理出苹果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识深化】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可靠!②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统一。不能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认识的形式/阶段【知识归纳】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错误观点区别 认识阶段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②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认识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 间接性、抽象性认识内容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联系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相互转化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议题二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认识实践及其特征新能源汽车新里程碑:2024年7月,渗透率首次突破50%,绿牌正式成为多数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完善和规模效应。中国新能源汽车有非常优秀的“生长环境”,从电池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再到互联网生态,全产业链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消费群体心理认知度不断攀升。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性能、使用体验、用车成本等方面的感知已经积累到足够的深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购车首选。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力度,另外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思考:1.何为实践?2.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的要素,归纳实践的三大特征。(1)实践的含义2.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包括三层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如革命、改革、国家制度、政策法律、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如自然科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航天技术、疫苗研发等)(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人们参与节能环保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种庄稼等)注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其他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2.实践及其特征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国务院机构改革3. 学生听课4. 教师上课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7.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进一步保护农村宅基地×√×√√√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练一练变革社会的实践√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等中国新能源汽车有非常优秀的“生长环境”,有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技术研发有明确目的(如提升续航)有国家的政策扶持(规划、补贴)新能源车广泛采用锂离子电池,然而,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并有望在未来占据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涵盖了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上市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的要素,归纳实践的三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拓展认知】准确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两次使用Deepseek的搜索结果时间:2025年议题三Deepseek的搜索结果,坚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两次Deepseek的使用结果中发现的问题:1.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百度显示24年7月已过50%。2.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搜索中,他给的案例显然停留在两年前。2025年大火的春晚和哪吒2没有涉及。思考:“AI”认识来自哪?和人的认识有何不同?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提醒: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途径①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的途径多样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⑤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者。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类的认识与AI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传统燃油车排放大量的尾气,包含有害物质如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这些排放物不仅污染空气质量,还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断改变和提升着消费者的认知度。利用Deepseek、百度等APP,可以迅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态,与传统燃油车做对比,从而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更全面。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客观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对照(相符合)正确的认识(不相符)错误的认识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注意: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结论、科学理论、权威观点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事实胜于雄辩。 ②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③真金不怕火炼。 ④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⑤疾风知劲草。 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什么关系?学以致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书到用时方恨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屠龙绝技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目的——来源——动力——目的——来源——检验标准——检验标准【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补充)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认识;③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课堂小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反作用决定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易错辨析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3.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5.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易错辨析1.(2025·青岛一模) 每逢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把里外打扫干净,撤下旧的门神、年画(如图),到了除夕再贴上新的。各式传统年画或古朴、或粗犷、或富有趣味,寄托着老百姓祝福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夙愿。由此可见( )①人们按照习俗贴年画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传统年画的构思设计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③年画的不同风格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④年画中寄托的美好夙愿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A典题训练2.(2024·湖北卷)右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典题训练3.(2024·广东模拟预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这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该套潜标布放水深约3 000米,计划放置1年,将收集长周期序列的磷虾数据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数据。由此可以推断出( )①任何科学实验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②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应该立足于人类的需要③科学认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典题训练4.(2024·吉安模拟预测)长期以来,生物钟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精密调控着机体重要生理功能。最近,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该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体现出( )①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科学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③科学研究作为最基本实践形式,是人们认识的重要来源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典题训练5.(2025·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考)治疗肥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轻体重,预防Ⅱ型糖尿病等并发症,但减掉的体重容易反弹。某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在减重以后脂肪组织保留着肥胖“记忆”,从而增加了体重反弹的几率。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减肥后体重反弹问题,为未来体重管理提供帮助,但这一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这表明( )①科学研究在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④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典题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