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课)
认识论 认识、实践、真理 (4课)
(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 (3课)
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5课)
价值观、人生观 (6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了全面锁边“合龙”。春晚导演组以此为灵感创作《我的家》节目。
节目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林草基层工作者代表,包括塞罕坝林场、黄海和渤海鸟类栖息地、呼伦贝尔大草原、国家公园建设者等,共同演唱这首歌曲 。
节目通过合唱的形式,展现了全国各地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观众可以看到全国不同地貌的变化,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观)
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深刻认同劳动的价值。
2.科学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公共参与:立足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议题:社会历史的本质?
议题一
看塞罕坝的昨天与今天
——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议题二
赞最美青春献给塞罕坝
——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议题一
看塞罕坝的昨天与今天——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第一代塞罕坝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由于开垦伐木,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塞罕坝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国家决定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艰苦奋斗,将塞罕坝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是如何创造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的?说明了什么?
提示 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艰苦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说明了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的使用和语言、思维的产生,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正是由于劳动,人才得以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劳动即社会实践,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整个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产的实践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构成
【知识深化】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议题二
赞最美青春献给塞罕坝——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962年,塞罕坝的第一代护林人,听从党的召唤,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森林再造工程。(下图:武汉小伙→塞罕坝大爷,三代人60年接力建林海)
1968年,陈木东、张跃华两位老人在长江大桥下的合影
三代塞罕坝机械林场人,陈木东(中)和儿子、孙女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思考: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思考:以往哲学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人们的活动受意识指挥、支配
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社会历史(假象)
未追溯到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从而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物质方面)
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政治法律制度等物质方面。
含义: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
内容: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判断:下列分别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是?
制造劳动工具的技术
制造工具的想法
“十四五”规划
生产关系
进化论
躺平主义、集美们、内卷等网络热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说:“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022年度流行热词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023年度流行热词
新质生产力、村BA、特种兵式旅游、多巴胺XX、i人/e人、显眼包、遥遥领先、互联网嘴替、天选打工人…
2024年度流行热词
小孩哥/姐、清汤大老爷、活爹、已老实求放过、city不city、因为他善、水灵灵……
2021年度流行热词
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伤害性不高、污辱性极强、强国有我……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不完全同步)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④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在世代传承中保留基本特征)。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关键字眼】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针对、基于、根据…(问题、现状、情况、形势等)提出、制定、出台…(理论、方针、政策、规划等)。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在…(路线、方针、思想、理论等)指导下,…(事业、活动等)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失败…)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精神锻造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人听从党的召唤,扎根荒漠、接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每一代塞罕坝人用其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精神,诠释了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践行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论
方法论
【拓展认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区 别 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物质方面)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
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拓展认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辩证关系 关 系
表 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课堂小结
社会历史的
本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劳动的作用
实践的作用
易错辨析
1.劳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社会存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2.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易错辨析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5.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步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6.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典题训练
1.(2025·济宁二模)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年群体的阅读偏好呈现出显著代际特征。伴随经济结构转型与个体化社会崛起,青年阅读主题从《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等宏观政治历史叙事,转向《倦怠社会》《我在北京送快递》等聚焦个体境遇的微观表达。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社会”等主题始终贯穿在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考方式中。材料表明( )
①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精神映射
②事物的发展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
③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④实践水平的提升推动着人类认识方式的革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2025·陕西安康二模)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2024年流行语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以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老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等方面。这表明( )
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始终同步
③在不同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会有不同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典题训练
3.(2025·枣庄三模) 我国2025年拟制修订41项数据领域国家标准,涵盖高质量数据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关系到人工智能、数据流通利用、智慧城市等产业行业的发展。数据标准能够有效支撑数据基础制度落地、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激发全域数字化转型动力、引领数字科技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跨境流动。从哲学上看,及时修订数据领域国家标准,体现了( )
①正确的国家标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典题训练
4.(2024·山东聊城二模)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筑牢文明之基,文物传承文明根脉,文物滋养文明形态。因此,我们要盘活文物资源,优化文博单位服务效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谱写和合共生的文明篇章,积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盘活文物资源是基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上层建筑服务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③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实现文物到文明的转化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活化利用文物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典题训练
5. (2025·武汉三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下,被迫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勇气,克服无数困难,取得了长征胜利,也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表明( )
①伟大的长征精神源于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②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意识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能够促进时代的进步
④长征精神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典题训练
典题训练
6.(2025·山东潍坊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技术恐惧,指的是人们对新技术的不信任、焦虑、担忧甚至恐慌,从而产生排斥、拒绝和抵制新技术的心理和行为。技术恐惧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并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而变得愈发普遍和强烈。从历史上看,任何重大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伴随着社会动荡和对快速变化的焦虑——印刷机、机器生产、火车、汽车、飞机、广播和电视、核技术、计算机等都曾遭受不少人的抵制。每一次技术的重大革新和急剧迭代,都会有人发出“狼来了”的呼救。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迭代,人们再一次感觉到“狼来了”,担心失去工作、担心隐私泄露、担心安全,备感恐慌和不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应如何理性看待技术恐惧。
典题训练
【参考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依据)
技术的重大发展和急剧迭代引发有些人的焦虑和担忧。“技术恐惧”会对新技术产生抵制和排斥,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应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树立科学的技术观,坚持以人为本,理性应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事实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