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秋·新教材教案科学 三年级上册(JK版)第二单元 水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水蒸发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推测水“消失”的原因。探究实践1. 通过小组之间交流、辩论,运用多种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2. 设计对比实验,记录水迹变化过程,验证水蒸发现象。态度责任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理解科学源于生活,并形成“自然现象可用科学解释”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通过图画记录的方式呈现观察到的主要变化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水到哪里去了)、温水、小杯、透明大杯、玻璃片、绿萝叶片、滴管、记录单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同学们,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讨论。探索 (20分钟) 活动1: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消失”的现象?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生:黑板上的水消失了,跑到天上去了;湿衣服晾干了,水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活动2:用图画记录并解释水消失的现象 师:如果要探究“水到哪里去了”,你们会怎样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师:大家对以上设计有什么补充吗? 生:可以尝试用手扇风、放在手心加热等方法加速水的蒸发…… 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生:在玻璃片上和植物叶片上滴的水一样多。 师: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科学研究经常使用对比实验。 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若需要实验视频,可在抖音号、B站、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搜索:PASS绿卡科学小课堂。)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生:水不见了。说明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而且水在不同材料上蒸发的速度不一样,用手扇风、放在手心加热等方法可以加速水的蒸发。 活动3:用实验证明是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师生交流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总结:小杯子中的水减少了,干燥的大杯子上出现了水雾。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总结:说明水确实是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研讨 (10分钟) (1)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总结:空气中。 (2)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 总结:出现了小水珠。(7*4`8`28 558 4交 流 科 学、教 学 问 题)这些小水珠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只是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拓展 (5分钟) 对比在手背上涂酒精和水的感觉,为何涂酒精的手背感觉更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了解液体蒸发时会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且酒精蒸发的速度比水快得多。因此涂酒精的手背感觉更凉。这种现象类似于运动后出汗散热。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看不见)证据:大杯子内壁出现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 水蒸发习题设计(2)第2课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科学思维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颜色、大小,推理水珠出现的根本原因。探究实践1. 通过小组之间交流、辩论,运用多种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2. 对水珠的来源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态度责任通过班级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实事求是”的标准审视别人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水珠从哪里来)、装入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常温玻璃杯、冰冻玻璃杯、冰块、玻璃片、色素、毛巾、水、餐巾纸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会出现很多水珠。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其他产生水珠的类似现象吗? 生:…… 师(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了水珠,盛有冰水的杯子的外壁也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探索 (20分钟) 活动1:猜想水珠从哪里来 师:杯子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能说说你的猜想吗? 生: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了外面;是杯内的水渗出到外壁上;是因为有冰水,所以外壁会冷……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活动2:探究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 师:如果要证明“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了杯子外壁”,你们想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汇报。 师:大家对该设计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生:两个杯子一样大;杯内的冰水一样多……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珠不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杯子外壁的。 师:若想验证“水珠是否是从杯内渗出到杯子外壁的”,可以怎样设计实验? 师生交流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确定实验的具体操作。 学生实验。 师:说一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水珠是无色的。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子外壁的水珠不是从杯内渗出来的。 师:若想验证“杯子外壁的水珠是否是因为杯中有冰水而产生的”,可以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分享设计方案,教师补充实验细节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两个杯子的外壁都有水珠。 师: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杯子外壁上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研讨 (10分钟) (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总结: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例如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后,瓶外壁会附着一层小水珠。 (2)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总结:杯子的温度。拓展 (5分钟) 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板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习题设计第3课 水沸腾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水受热到达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科学思维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的规律和条件。探究实践1. 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2. 能用口述、图文结合、数据分析等方式描述水加热过程、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态度责任1. 体会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2. 形成实事求是、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加热和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现象。难点:水沸腾现象的实验和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水的沸腾)、三脚架、陶土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护目镜、水、计时器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3分钟) 师:炉火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就沸腾了,冒出大量的“白气”。水在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白气”?“白气”是什么? 生:……探索 (22分钟) 活动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 教师展示三脚架、陶土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护目镜、水、计时器等,带领学生认识这些器材。重点讲解酒精灯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师:如果要用这些器材探究“持续加热水会发生哪些变化”,同学们想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师:大家对以上设计有什么补充吗? 生:……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吗? 总结:温度计不要触碰到容器;用酒精灯加热时不要用手触碰容器;实验时带上护目镜……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2分钟) 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活动2:观察并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的现象吗? 总结:温度逐渐升高至100 ℃,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气泡和“白气”都由少变多。研讨 (10分钟) (1)水从常温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温度为多少时会出现沸腾现象? 总结:水的温度不断升高,到100 ℃时开始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 (2)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什么? 总结: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拓展 (5分钟) 将实验发现与工业生产相联系,介绍蒸汽机的原理和历史故事(瓦特改良蒸汽机),将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相融合,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 1. 现象:气泡翻滚、大量“白气” 2. 本质:100 ℃时,液态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习题设计第4课 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通过水结冰实验,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2. 知道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科学思维能用比较的方法,区别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能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会思考冰与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态度责任培养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兴趣,保持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形态变化。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水的结冰、热胀冷缩)、热水、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初冬时节,一群鸭子在湖面上游来游去,但深冬时,鸭子只能站在冰面上行走。为什么湖水结冰了呢?湖水是怎样结冰的呢? 生:……探索 (20分钟) 师: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结冰的时候又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活动1: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师:如果要探究水结冰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同学们会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欢迎加入Q&Q群:7&4 8`2`8/5*5*8*4交流科学、教学问题。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师:大家对以上设计有什么补充吗? 生:食盐要加在烧杯中,还要搅拌均匀……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温度计不要触碰容器…… 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总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烧杯外壁出现水珠。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活动2: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那水和冰还是同一种物质吗? 生:是。水可以结冰,冰也可以熔化成水。 师:那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韦恩图并分享。 生:水和冰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水;不同点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温度在0 ℃以上、相同质量的水体积比冰小,冰是固态、有固定的形状、温度在0 ℃以下。研讨 (10分钟) (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 总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 ℃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总结: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体积变大。拓展 (5分钟)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包在手心里,红色液柱就会上升;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红色液柱就会下降,这是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非常多,如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自己复原……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在0~4 ℃时,水会呈现出“热缩冷胀”的现象,即温度降低,体积增加。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1. 液态水固态冰 (冰) (水)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 (液体、无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无色、无味、透明)2.水和冰的异同点习题设计第5课 冰熔化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观察加热后冰块的变化,知道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2. 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开始熔化。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能找到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探究实践能在加热冰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收集冰熔化成水体积和热量变化的证据。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能保持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能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冰熔化过程中的现象。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冰的熔化)、冰块、吸管、培养皿、木锤、塑料袋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同学们,在我国北方的冬天,你会看到屋檐垂下的冰凌在阳光下慢慢熔化。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探索 (20分钟) 活动1:说一说见过的冰熔化的现象 师:在我们生活中,在哪里能见到冰熔化的现象? 生:雪糕熔化、积雪熔化…… 师:冰熔化与什么有关?什么条件能影响冰熔化的快慢? 生:温度的高低。 活动2: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 师:如果要探究“什么条件能影响冰熔化的快慢”,同学们想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师:大家对这些设计有什么补充吗?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应该用相同时间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用木锤敲,冰块变为碎冰屑,但没有熔化成水;用吸管吹,被吹的部分熔化,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其他部分熔化较少;用手焐,大部分的冰都熔化了。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冰熔化需要热量,且与热源接触面积越大,熔化得越快。 活动3: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以及这节课的实验,你能总结出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用箭头和文字标出它们的转化关系吗? 总结:冰受热会变成水和水蒸气,水受热也会变成水蒸气,水遇冷会结冰,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或冰。研讨 (10分钟) (1)根据我们的实验,你认为哪种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用手焐。冰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0 ℃,冰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熔化成水。 (2)水、冰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总结:水、冰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不同的是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拓展 (5分钟) 加热蜡,蜡也会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又会变成固体状态。这种现象与冰熔化成水都是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化,不同的是,蜡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冰熔化时温度不变。板书设计 冰熔化了 (受热) (受冷) (受热) (受冷) (受热) (受冷) (冰) (水) (水蒸气)习题设计第6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思维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态度责任在观察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的物质在同样多的水中的溶解量不一样。难点:通过规范的操作获取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水、食盐、小苏打、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同学们知道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吗?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生:……探索 (20分钟) 活动1:说一说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办法 师: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一样?大家能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吗? 生:在同样多的水里加食盐和小苏打,看哪个溶解得多。 师:这样去比较,会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怎样去比较它们溶解的多少呢?称重量? 活动2: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实验方案,找出实验方案里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以及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食盐溶解了x份,小苏打溶解了y份(以实际操作为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研讨 (10分钟) (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总结:食盐溶解了x份,小苏打溶解了y份。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 总结:为了确定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具体溶解量。拓展 (5分钟) 换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水温升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会增强。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 溶解能力:由物质种类决定 2. 证据:50毫升水中食盐的溶解量(约x g)大于小苏打的溶解量(约y g)习题设计第7课 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搅拌和升温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思维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食盐溶解速度的不同并记录。态度责任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能关注食盐在水中溶解过程中颗粒的变化,增进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怎样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食盐、热水、冷水、玻璃棒、方块糖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设置情境:早晨,生病的小红准备冲一包感冒灵喝。 师:同学们,怎样能让小红快速喝上感冒灵呢? 生:搅拌、用热水冲泡…… 师:这都是为了让感冒灵颗粒快速溶解。在本节课,我们以食盐为例,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索 (20分钟) 活动1: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师:若要探究搅拌与食盐溶解快慢的关系,你们想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加入的食盐质量要相同、水量要相同、水温要相同……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什么? 生:搅拌溶解所需的时间是x秒,不搅拌溶解所需要时间是y秒(以真实实验结果为准)。这说明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活动2: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师生交流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 观看实验演示视频,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师: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生:冷水溶解所需的时间是x秒,热水溶解所需要时间是y秒(以真实实验结果为准)。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提高温度能加快食盐的溶解。研讨 (10分钟) (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是否搅拌、水的温度的高低。通过实验对比相同质量的食盐分别在搅拌与不搅拌、冷水与热水的条件下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2)为什么实验中要用“相同质量的食盐”和“一样多的水”? 总结: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需要对比的条件,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拓展 (5分钟) 试一试,将食盐或糖这样能溶解的物质研磨得很细,再放入水中,与不研磨的大颗粒盐粒(欢迎加入Q&Q群:7&4 8`2`8/5*5*8*4交流科学、教学问题)或糖粒相比较,哪种溶解得更快呢?这个实验的步骤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研磨得很细的食盐比大颗粒盐粒溶解得更快。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是否搅拌、水量、水温和盐的质量等条件相同,食盐要同时加入水中。板书设计 加快溶解 (搅拌加热研碎) 加快溶解的方法习题设计第8课 用水分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了解到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从水中分离出来。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探究实践借助探究“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活动,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态度责任通过观察食盐与水混合与分离的过程,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并实施“加热食盐水”实验来析出食盐。难点:正确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与沙的混合物、玻璃棒、清水、蒸发皿、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滤纸、漏斗、铁架台、烧杯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水不仅能溶解物质,还能分离物质。用海水晒制食盐,水分蒸发后,粗盐就出现了。粗盐中含有不少沙子,如何利用水能溶解食盐和蒸发的性质,把沙子和食盐分离开来呢? 生:……探索 (20分钟) 活动1:说一说分离沙子和食盐的方法 师:同学们能说一说你认为能分离沙子和食盐的方法吗? 生:…… 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 生:食盐能溶于水,沙子不能溶于水;水易蒸发,食盐不易蒸发。 师:溶解与蒸发的方法到底能不能使沙子和食盐分离?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活动2:分离食盐和沙子 师:如果要探究“溶解与蒸发的方法到底能不能使沙子和食盐分离”,同学们想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堂并引导学生呈现设计想法。 提醒学生注意:加热过程中不要触碰容器,以免烫伤;蒸发皿中的液体快要变干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水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将食盐全部溶解,过滤时多次过滤,将沙子完全过滤……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师:能说一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沙子和食盐分开了,分离后得到的盐去除了沙子,颜色变白了。研讨 (10分钟) (1)在分离过程中,沙子和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在分离的过程中,沙子不溶于水,没有发生变化,食盐会先溶于水形成溶液,随着盐水溶液中的水不断蒸发,食盐析出,食盐颗粒的形状可能发生了变化。 (2)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利用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将二者分离。 (3)如果不用酒精灯加热,分离实验最终会完成吗? 总结:会完成,但时间会很长。拓展 (5分钟) 生活中的污水混入了很多有害物质。净化污水需要分离水中的杂质。参考简单的净化污水装置示意图,请试着制作一个类似的装置,用它来过滤污水,并对比污水过滤前后的变化。板书设计 用水分离 1. 分离方法:溶解→过滤→蒸发 (沙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盐溶于水→结晶析出) 2. 原理习题设计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液态的水能变成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也能变回液态的水。2. 水有溶解其他物质的特性,有的物质容易溶解,有的物质不容易溶解。3. 搅拌、升温和研碎能加速食盐在水中溶解。4. 可以利用水将其他物质分离出来。科学思维1. 通过比较,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2. 能够描述水沸腾、水结冰、冰熔化的现象和条件。探究实践1. 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2. 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水结冰、冰熔化的现象。3. 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快慢和溶解量。态度责任1. 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理解科学源于生活。2. 形成实事求是、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水蒸气、冰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溶解。难点: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量、如何加快物质溶解、从水中分离食盐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导入 (5分钟) 师:回顾整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同学们可以翻书找一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说一说。 生:……回顾 (30分钟) (1)水的变化 ①水的蒸发: 教师活动:展示水“消失”现象,回顾水蒸发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水蒸发的现象。 ②水的凝结: 教师活动:展示杯子外壁的水珠,回顾“水珠从哪里来”的几种假设。 学生活动:回顾几种假设的验证实验及实验现象,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回顾 (30分钟) ③水的沸腾: 教师活动:展示酒精灯,回顾酒精灯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用酒精灯加热水至沸腾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④水的结冰: 教师活动:回顾水结冰实验过程和现象。 学生活动:比较水与冰、水结冰与水沸腾的相同与不同,总结并交流。 ⑤冰的熔化: 教师活动:展示生活中“冰熔化”的现象,回顾冰的熔化实验。 学生活动:回忆可以加速冰熔化的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冰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水的溶解 教师活动:回顾在水中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相关实验。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以及能够加速食盐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3)用水分离 教师活动:展示“晒盐”场景,回顾盐水蒸发实验。 学生活动:回忆分离沙子和食盐的方法、步骤及原理。总结与评价 (5分钟)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强调水、冰、水蒸气之间的转化以及水的溶解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完成单元自我评价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 (一些物质) (溶解) (分离) (水蒸气) (蒸发) (凝结) (熔化) (结冰) (冰) (水)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