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历史从黄海硝烟到瓜分狂潮:半殖民地深渊中的抗争与危机 《时局图》签订《马关条约》01素养目标03整体感知04问题探究05拓展延伸06课堂反馈07板书设计08作业布置02新知导入本课定位本课单元定位本课以“民族觉醒”为暗线,通过“战争—条约—瓜分”的逻辑链,揭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必然性。纵向衔接:对比洋务运动(第4课)的“自强”口号与甲午战败的残酷现实,引出戊戌变法(第6课)的制度变革需求。 横向衔接:瓜分狂潮(本课)→美国“门户开放”(本课)→八国联军侵华(第7课),形成“危机—侵略—反抗”链条。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素养目标:1.绘制战争形势图,标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等关键战役的空间分布。(时空观念) 2.对比中日海军军备史料(如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数据),分析战败原因。(史料实证)(教学重点)3.多角度评价《马关条约》的影响(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受挫、救亡运动兴起)。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难点)4.通过邓世昌、左宝贵等英雄事迹,感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新知导入狄仁杰的迷惑思考:1.西方媒体为何高度关注这场东方战争?2.中国人的泪水背后折射出哪些历史转折?1895年4月9日社论: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夕,《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声称清政府“需要被鞭打”,使其认识到“世界上不是有四种、三种或两种文明,而是只有一种文明,那就是欧洲和美洲的文明,凡不属于这种文明的都是野蛮的”。还置日本要求清朝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于不顾,认为日本在传播西方文明方面“工作做得特别好”。谭嗣同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春。当时,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于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诗句表达了谭嗣同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以及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愤慨。1.战争背景任务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签订副标题:"蕞尔小国"的震撼一击问题链导学:Q1.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为何"同途殊归"?对比维度 洋务运动(中国,1861-1895) 明治维新(日本,1868-1912)政治体制 保留封建帝制,改革由地方督抚主导,缺乏中央统一领导。总理衙门仅为临时外交机构,未触动皇权。 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天皇亲政与议会政治结合,实现政权从封建领主向资产阶级和地主联合专政的转变。经济模式 官办与官督商办垄断,抑制民间资本,限制民办企业发展。30年兴办约60个近代企业,年均仅2个企业。 政府初期主导工业,后期将国营企业廉价转让给私人。1868-1892年建立 5600多个公司,年均设立225个公司。教育改革 创办约30所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传统科举仍占主导。1875 年起派遣留学生,但规模有限,严复、詹天佑等人才未被充分利用。 普及义务教育,1873年小学入学率 28%,1907年达98%。建立东京大学等现代教育体系,推行 “文明开化”,福泽谕吉等思想家推动思想解放,培养全面人才。军事改革 北洋水师规模庞大但问题重重:舰船老旧、弹药不足、管理腐败。甲午海战中炮弹掺沙,战斗力低下,最终全军覆没。 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建立现代征兵制,军费占财政支出30%。通过发行国债购买“吉野号”等先进军舰,甲午战争中战术与指挥全面压制清军。社会结构 改革由地主阶级主导,缺乏广泛社会支持。保守派顽固抵制。 下级武士与资产阶级、新地主结成联盟,形成倒幕力量。通过“四民平等”废除等级制度,激发社会活力,民众积极参与改革。国际环境 面临列强侵略与不平等条约束缚,资源被掠夺。如《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剧财政危机。 利用列强矛盾,较少受外部干预。岩仓具视考察团制定“脱亚入欧”策略,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跻身列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途殊归”的深层原因:改革目标上,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仅学技术;明治维新以“脱亚入欧”为目标,全面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上,洋务运动官办企业效率低下,如江南制造总局成本高昂;日本“殖产兴业”,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增长迅猛。思想上,中国儒家思想顽固,保守派抵制西学;日本“文明开化”,民众积极学习西方。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屡遭侵略,赔款耗尽资源;日本利用列强矛盾,获技术资金支持。这些差异导致两者结局迥异。一、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内部起义矛盾尖锐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对外扩张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日本要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知识拓展】日本的大陆政策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3)清政府: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无心备战材料3日本所需的“中日冲突”是什么?(4)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有利的国际环境)(提供契机)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材料2: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李文忠公全集》(可乘之机)材料2清政府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是什么态度?1.战争背景问题探究①丰岛海战(战争开始)②平壤战役(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左宝贵回族抗日英雄。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的入侵路线:从海上入侵中国。2.战争过程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邓世昌点击播放视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④辽东战役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徐邦道清末名将,其指挥的土城子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1895年病逝于军营。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日军的暴行之一:旅顺大屠杀知耻而后勇点击播放视频⑤威海卫战役 (日本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清朝晚期将领,北洋水师提督。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因令在港内待援,最后援军未至,拒绝劝降,自杀殉国。问题链导学:Q2.黄海海战中的技术差距反映了什么深层问题?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在舰船航速、火炮射速、弹药效能等技术层面存在显著差距,具体表现如下:舰船航速: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航速普遍占优,如“吉野号”航速达23节,“浪速号”“高千穗号”为18节;而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镇远”航速仅14.5节,且因老化实际航速更低。这导致日军能灵活机动,掌握战场主动权,形成局部包围。火炮射速:日军广泛配备速射炮,如“吉野号”装有12门4.7英寸速射炮,射速约每分钟6-10 发;北洋水师主力舰以大口径主炮为主,射速极慢(“定远”305毫米主炮每3-5分钟才发1发),且速射炮数量仅为日军的1/5,火力输出差距悬殊。弹药效能:日军大量使用爆破弹,击中后可引发爆炸、燃起大火;北洋水师则以实心弹为主(占比超60%),仅能击穿舰体却难以造成致命损伤,且部分爆破弹存在引信失效、装药劣质等问题,威力大打折扣。工业体系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悬殊清军舰船与武器多依赖外购(如北洋水师主力舰多购自英德),国内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受限于官办体制效率低下,无法自主研发适配的速射炮与爆破弹,甚至炮弹存在 “实心弹比例过高”“引信失效” 等问题;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建立自主工业体系,能仿制并改进西方武器(如“吉野号”航速达23节,远超北洋水师主力舰的15-18节),其军工企业(如大阪兵工厂)可量产高效爆破弹,背后是“殖产兴业”政策下资本主义工业对封建官办工业的碾压。军事体制与国家战略的代际差清军水师仍属“派系私兵”(北洋水师实为李鸿章淮系势力),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与协同,训练、后勤、战术思想停留在传统陆军思维;日本海军则是“国家化军事力量”,以“开拓万里波涛”为战略目标,全面学习西方海军制度(如引入英国海军战术、建立统一指挥体系),技术差距实为“封建军事体系”与“近代民族国家军事体系”的对抗。改革本质的鸿沟:器物模仿vs制度重构技术差距的表层是“船坚炮利”的不足,深层是清朝“中体西用”改革的局限性 —— 仅移植技术而拒绝触及君主专制、官僚体系等核心制度,导致技术无法转化为战斗力;日本则通过 “脱亚入欧” 实现制度重构,政治上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普及近代国家意识,技术进步只是制度变革的自然结果。简言之,黄海海战的技术差距,实为封建王朝“裱糊式改革”与近代国家“系统性转型”的终极较量。3.失败原因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4)外因: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失败原因问题探究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以此为契机,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伊藤博文李鸿章1、签订《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点击播放视频 割地: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增开商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内 容危 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本崛起的“输血效应”。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新特点: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2、《马关条约》内容与危害破坏最大问题探究问题链导学:Q3.《马关条约》哪一条款对中国的伤害最大?【活学巧记】内容:(一厂、二亿、三地、四口)《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对中国的破坏性尤为深远。这一条款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日本可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广阔市场设厂生产,其产品无需缴纳高额进口关税,成本远低于中国本土企业,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这一条款也为其他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提供了借口,各国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更深度地依附于列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相比割地等内容,这一条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更为根本和持久。新知讲解材料1 在中国,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为标志,列强侵华政策出现了体现帝国主义特点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方面,此前主要是围绕商品输出,攫取片面协定关税等特权,现在则着重于资本输出。二是政治方面,此前主要出于商贸需要,攫取相关特权,现在则在瓜分世界的大形势下,更进一步分割在华权益。材料2、 甲午战后大事记(截止到1900年)1895年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1895年10 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遭清政府破坏,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1898年6月—10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维新变法运动。1898-—1900 年,民间组织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列强以沉重打击。1899年,江苏南通人张謇放弃科举功名,创办大生纱厂,力求实业救国。材料3、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领只有680 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了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领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人教版必修二《马关条约》的影响: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的影响:②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3、《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影响: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日本和西方列强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继续发展军需工业,增加对军队的投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不甘作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台湾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民布告》“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原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徐骧◎刘永福知识拓展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反侵略的壮烈篇章。他们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下,与日军激战百余次,重创敌军,众多志士战死。这展现了台湾军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彰显了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其壮举永载史册,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国家统一。问题探究问题链导学: Q1.势力范围与租借地有何本质区别?Q2.为什么说"门户开放"政策是更隐蔽的侵略?任务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副标题:鲸吞与蚕食的双重奏《 时局图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法国德国俄国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问题探究【合作探究】:沙俄、法国、德国联合向日本施加压力是为了国际道义还是另有打算?帝国主义在侵略过程中既矛盾又勾结,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重2、瓜分狂潮与影响:列强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熊代表沙皇俄国太阳代表日本虎代表英国鹰代表美国哈蟆代表法国肠代表德国《时局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问题链导学: Q1.势力范围与租借地有何本质区别?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英国 九龙、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日本 —— 福建势力范围与租借地存在多方面本质区别:主权程度:租借地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中国领土,在租借期内享有几乎完全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主权,中国主权严重受限;势力范围是列强凭借经济、军事等优势,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优先的投资、贸易等特权 ,但中国在名义上仍保有一定主权。表现形式:租借地有明确的地域范围,是具体的土地租借;势力范围界限相对模糊,更侧重于经济、政治影响力的辐射区域。控制力度:租借地内,列强直接派驻军队、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对当地实行殖民统治;势力范围内,列强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影响,如垄断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同时通过外交施压等方式,影响当地的政治决策。3、“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目的:承认列强既得权益,侵华机会均等,美国达到利益均沾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问题链导学: Q2.为什么说"门户开放"政策是更隐蔽的侵略?实质:维持中国为列强共同殖民地。(资本输出) 任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目的、实质、影响侵略方式:表面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不直接抢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实则是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凭借美国经济优势渗透,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比武力抢夺更具迷惑性。侵略主体:政策出台前,其他列强已瓜分中国,美国错过抢夺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时机。该政策使美国无需激烈武力冲突,就能和列强共享特权,隐蔽实现侵略意图。侵略影响:看似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实际是让中国持续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列强得以联合控制中国经济、政治等,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主权在无形之中不断丧失。教训和启示: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4、教训与启示: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问题探究教训:落后就要挨打问题探究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原因)任务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副标题:危机中的微弱曙光藩国曾章鸿李棠宗左洞之张福州船政局造船厂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②原因:洋务运动的刺激①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问题探究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②事件:《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了这项权利。③原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问题探究人物扫描: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立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问题链导学:Q1. 张謇"状元办厂"的选择说明了什么?张謇“状元办厂”的选择,深刻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困境与士绅阶层的觉醒:体现了民族危机下的道路探索:甲午战败后,士大夫意识到“实业救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突破了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路径依赖。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使命担当:作为士绅与资本家的结合体,张謇以自身声望和资源推动近代工业(如大生纱厂),试图通过经济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展现了民族资本的觉醒。暴露了近代中国实业发展的艰难:其办厂过程中面临外资挤压、封建势力阻挠、资金匮乏等困境,印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实业救国”的局限性。 启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是民族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点击播放视频问题探究3.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问题链导学:Q2. 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表现有哪些?Q3. 为什么说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唯物史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时间 国家 时间英国 1760年左右美国、法国 1800年左右德国 1830年左右中国 1860-70年代①总体发展落后。(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纺织业面粉业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根本原因: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独立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前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革命性:受帝国主义压迫(如外资排挤)和封建主义束缚(如苛捐杂税),其利益与列强、封建势力冲突,具有反对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动力,曾参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妥协性:自身经济力量薄弱,依赖外资技术、封建土地关系或官僚势力,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斗争中易动摇妥协(如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妥协)。这种两面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板书设计→ 政治:瓜分狂潮(地图简绘)甲午战败 → 经济:资本输出 ← 民族资本主↘ 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2025·江苏宿迁·三模)1872年到1875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体现近代列强的侵略范围变化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2.(2025·河南平顶山·一模)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捷报”“凤凰城大捷”“海战捷音”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政府对舆论监管不力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C.清王朝军事腐败严重 D.民众缺乏理性判断力BB课堂反馈3、(2025·广东·中考真题)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4.(2025·河南新乡·三模)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CB课堂反馈作业布置【历史小短文】:撰写《从甲午战败看“落后就要挨打”》短文(要求结合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示例:从甲午战败看“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败是近代中国的锥心之痛,其深层症结在于制度与生产关系的代际差。清廷固守封建专制,洋务运动仅学器物却拒变体制,官办企业效率低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制度优势。这种差距体现在黄海海战的炮速差距、工业产能的悬殊中,最终以《马关条约》的割地赔款印证:落后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滞后。历史警示我们,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全面革新,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今日之奋进,正是对“落后就要挨打”最深刻的回应,亦是家国情怀最鲜活的注脚。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pptx 视频素材:《马关条约》的签订.mp4 视频素材:张謇.wmv 视频素材:旅顺大屠杀.mp4 视频素材:黄海海战.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