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1.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区分哲学的基本派别。
2.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何者为本原以及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让学生清晰辨别其差异,从而深入理解哲学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哲学基本问题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制定学习计划与面对学习实际困难时如何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哲学并非抽象晦涩、脱离现实,而是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哲学素养和综合思维水平,为后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体系的逻辑起点,围绕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展开,构建起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教材精心设置 “追问世界本原” 与 “探究思维规律” 等议题,借助古今中外丰富的哲学案例,如中国古代荀子的 “天行有常” 体现唯物主义观点,西方近代贝克莱的 “存在即被感知” 展现唯心主义立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清晰辨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终,将落脚点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上,既承担着传承哲学史知识的重任,又肩负着培育学生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使命,为后续唯物论、认识论等内容的学习筑牢根基,在整个哲学教材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初次接触哲学领域,对哲学充满好奇,但因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常觉其 “高深莫测”“不切实际”。教学中需巧妙结合当下生活实例,如 2025 年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关于思维模拟与人类意识本质的探讨,以及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思想背景,化解学生误解,搭建哲学与生活的沟通桥梁,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消除畏难情绪。此外,学生通过历史等学科对中外哲学家的部分思想有所涉猎,不过认知零散、不成体系,易将哲学简单等同于名言警句或心灵感悟。对于 “世界观”“方法论” 等核心概念,理解多停留在表面,难以精准区分哲学与日常常识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剖析概念,运用大量生动案例辅助讲解,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科学的哲学认知架构。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从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深入的哲学研究中,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坚定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充分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思想。积极将唯物主义观点融入对社会现象、国家发展道路的认知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进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正确性,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科学精神
精准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地位,能够依据不同哲学观点对该问题的回答,准确辨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明晰其发展演变历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观点,秉持客观、理性、批判的态度,运用哲学智慧去伪存真,不盲目跟从。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现象中洞察本质,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以科学精神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三)公共参与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引,认识世界、处理问题。例如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活动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而非仅凭主观臆想。积极运用哲学思维剖析社会热点现象,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背后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并主动在公共场合传播正确的哲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引导身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公众的哲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理性思考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清晰阐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详细解读其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形态:明确阐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深入讲解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原因,它不仅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归根结底都是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通过具体事例,如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对研究对象本质(存在)与研究思路(思维)关系的考量,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层次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
展示2025年一则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闻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智能机器人在诸多领域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智能诊断系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在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高效完成生产任务。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争议,如智能机器人是否能真正 “理解” 其执行的任务,它们的 “思维” 与人类思维有何本质区别,这背后反映的是对意识(思维)与物质(智能机器人硬件载体等存在)关系的思考。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新闻报道,提问:同学们,从这则新闻中,你们能发现哪些与哲学思考相关的线索?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发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讨论?
【学生活动】
认真研读新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指出智能机器人的 “思维” 模拟与人类真实思维的对比,涉及思维的本质以及其与物质载体的关系,这正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科技领域的体现。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意识与物质的界限和联系。
【议学提示】
关注新闻中人工智能应用实例以及引发的争议点,从哲学概念角度思考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将科技热点与哲学理论建立关联。
【议学总结】
由此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并非遥不可及,它紧密围绕在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发展之中。当我们面对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现象时,哲学思维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究其本质。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哲学探索之旅。同时,展示本框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整体框架性认识。
展示本课和本框思维导图:
(二)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学情境】
呈现 2025 年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某沿海城市制定应对海平面上升规划的案例。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现实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幅度等实际情况(存在),同时要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城市布局调整方案等(思维)。
【教师活动】
结合案例,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关键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以沿海城市规划为例,是先有海平面上升这一客观物质现象,然后才有基于此制定的规划思维。接着提问:在这个案例中,大家能判断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吗?引导学生得出存在决定思维的结论。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继续以城市规划为例,规划者制定的方案能否准确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实际情况,就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体现。组织学生讨论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在生活中的其他表现,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科学研究对自然规律的揭示等。
【学生活动】
分析沿海城市规划案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清晰认识到在该案例中存在(海平面上升)决定思维(城市规划方案),理解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含义。通过讨论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生活实例,进一步掌握这一概念,认识到人类在许多活动中都在验证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议学提示】
从沿海城市规划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和规划方案入手,深入剖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本原和同一性两个角度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拓展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议学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刻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何者为本原以及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和观点,这将深刻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方式。
知识点梳理(一):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⑶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从产品研发决策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资料。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需要研究市场需求(存在),从而制定研发方向和产品设计方案(思维);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生产能力和成本(存在),确定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思维);在销售阶段,要依据市场反馈和消费者偏好(存在),调整营销策略(思维)。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分析企业运营案例,提问:在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中,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涉及思维(企业的计划、策略等)与存在(市场实际情况、生产能力等)的关系,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进一步讲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如企业研究市场需求)还是改造世界(如企业生产产品、制定营销策略),归根结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次,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以唯物主义哲学为例,由于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在探讨社会发展、道德伦理等其他哲学问题时,会从物质基础、客观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
深入分析企业运营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深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企业实践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其在人类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普遍性和基础性。通过对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明白这一问题对哲学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影响,体会不同哲学派别因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呈现出的差异。
【议学提示】
从企业运营案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挖掘思维和存在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活动和哲学发展两个层面思考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对比不同哲学派别观点,深化理解。
【议学总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个人的日常决策,还是企业、社会的发展规划,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考量。同时,它在哲学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重要依据。我们要重视这一问题,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哲学观点指导实践。
知识点梳理(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新修订)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特别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哲的内容:它认为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3)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议学情境】
呈现 2025 年关于宇宙起源的不同科学假说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考。科学上有大爆炸理论等,从物质演化角度解释宇宙起源;而在哲学领域,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观点。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结果;唯心主义者则可能认为宇宙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或决定的。
【教师活动】
结合宇宙起源案例,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明确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接着介绍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 “五行说”,它们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具有朴素直观的特点,但缺乏科学依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为世界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科学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然后讲解唯心主义,它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如 “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如 “理生万物”。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哲学观点在宇宙起源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对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异。
【学生活动】
分析宇宙起源案例,思考并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形态。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对比不同哲学观点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清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到唯物主义依据科学探索和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解释世界,而唯心主义则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主观或客观设定。
【议学提示】
从宇宙起源案例中的科学假说和哲学观点入手,深入剖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从历史发展和具体观点表现两个方面理解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议学总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分歧源于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区分它们,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知识点梳理(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⑶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是一种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b.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a.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评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⑷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b.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客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b.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辩证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区别
①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 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沿海城市规划、企业运营、宇宙起源等案例的分析,同学们理解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生活实践和哲学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能准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体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练习
1、据不久前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美德三国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精确测量了位于银盘上近200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绘制出尺度约为10万光年见方的银河系结构图。这张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清晰展示了银河系是一个具有4条旋臂的棒旋星系,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思维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承认思维和存在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绘制出精确银河系结构图,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正确),也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正确)。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体现的唯物主义不符;④错误,思维和存在不能相互转化,材料仅体现思维反映存在。故答案为 B。
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沧海桑田”与“断章取义”
B.“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C.“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
D.“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解析:A:“沧海桑田”体现的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断章取义”是形而上学的观点,A与题意不符。B:“量力而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与题意不符。 D:“削足适履”和“指鹿为马”都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与题意不符。
3、哲学史上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理生万物”认为客观精神“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①符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形决定神,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观念,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体现了形而上学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强调世界的本原是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人的心灵决定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六、教学反思及反馈评价
(一)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 2025 年的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企业运营等热点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降低了哲学理论的理解难度。但部分抽象概念,如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后续应补充更多实例,运用通俗语言阐释。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观点阐述不够深入,需加强引导,培养深度思考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态讲解略显仓促,今后要优化教学节奏,确保重点内容充分展开。
(二)反馈评价
1.学生表现:多数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能紧跟教学思路,对案例分析到位,展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但少数学生参与度低,对哲学问题缺乏主动思考,需课后单独辅导,激发学习积极性。
2.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练习检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区分,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为何贯穿哲学发展始终这一难点,仍有部分学生理解模糊,需后续强化。
3.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效果显著,将抽象哲学知识具象化;小组讨论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碰撞,但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方面有待改进。后续可增加多媒体资源,如哲学动画短片、专家讲解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