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真题】 2025年四川省高考地理真题(网络参考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5·四川)发展较成熟、规模和结构相对稳定的大都市区,空间上通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1960~2010年某大都市区核心圈层(距老城中心5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人口( )A.持续向外扩散 B.先扩散再集聚C.先集聚再扩散 D.持续向内集聚2.该大都市区最可能位于( )A.亚洲南部 B.欧洲西部 C.美洲中部 D.非洲东部【答案】1.B2.B【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解析】【点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1.由图可知,图中的信息显示,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的人口密度在1960—1990年降低,说明人口向城区外扩散,在1990—2010年人口密度增加,说明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故可以判定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人口先扩散后集聚。B正确。故答案为:B。2.根据上题的分析,该大都市先经历了郊区城镇化过程(城区人口密度减小),而后又经历了再城镇化过程(城区人口密度增大),说明该城市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后期(成熟时期),故可以判断该城市可能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欧洲西部,不可能在亚洲南部、美洲中部和非洲东部,因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不可能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B正确。故答案为:B。(2025·四川)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000~2020年,杭州市的数字经济企业由0.27万个增长至14.24万个,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增长极之一。数字经济企业核心集聚区2011年前为西湖区,2011~2015年为西湖区、滨江区,2015年后为滨江区、西湖区和余杭区。下图为2014~2020年杭州市服务业产值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14~2020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杭州市服务业中( )A.房地产业产值减少B.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产值减少C.金融业产值占比降低D.其他服务业产值占比降低4. 2000~2020年,杭州市数字经济( )①人才净流出②企业核心集聚区不断收缩③人才净流入④企业核心集聚区不断扩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3.D4.C【知识点】服务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其他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3.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基本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总量在逐年上升,因此图中所示的时间内杭州市房地产业产值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都在增加;金融业产值比重先降低,后增加;其他服务业产值比重逐渐降低。D正确。故答案为:D。4.根据材料“数字经济企业核心集聚区2011年前为西湖区,2011~2015年为西湖区、滨江区,2015年后为滨江区、西湖区和余杭区”可知,杭州市数字经济企业核心区不断扩张,地域面积在扩大;随着企业核心区的面积(规模)扩大,就需要大量高新技术人才流入,不可能出现人才流出的现象。C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2025·四川)大遗址是占地广、级别高、影响力强的文化遗址。大遗址区包含大遗址及其联系密切的周边环境。大遗址区中,农业商品化片区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服务于大遗址区旅游。下图示意关中地区甲、乙大遗址区的空间功能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大遗址的主要功能是提供( )①农副产品②工业产品③游憩产品④精神财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甲、乙大遗址区功能分区布局的差异反映出( )①甲大遗址区的地形较乙平坦②甲大遗址的旅游带动力较乙大③乙大遗址区的地形较甲平坦④乙大遗址的旅游带动力较甲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为更好保护甲中面积较大的大遗址,未来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南侧发展仓储物流 B.北侧扩张工贸服务C.东侧控制旅游用地 D.西侧建设住宅小区【答案】5.C6.A7.C【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解析】【点评】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5.由图可知,图中的大遗址位于农业商品化片区的中心,大遗址是占地广、级别高、影响力强的文化遗址,故可以推断其功能不可能提供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但其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游憩产品,供人们观赏,可以提供精神财富。C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6.对比甲、乙两图中的大遗址面积(规模),甲图中的大遗址面积大于乙图,且甲图大遗址周围有面积较大农业商品化片区,周围有旅游服务片区,说明其辐射带动作用强,工贸服务片区等说明甲图所示的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其发展受地形限制小,而乙图中北部存在退耕还林片区,可以判断乙图所示区域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传统农业生产片区,说明乙图中的大遗址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A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7.为了更好保护甲图中面积较大的大遗址,该地区未来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充分区域优势,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就是大遗址—旅游资源,要实现该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东侧旅游服务片区的旅游用地向西扩展会挤占大遗址用地,因此要控制旅游用地;该地区的区域优势旅游资源,若在南侧发展仓储物流、北侧扩张工贸服务、西侧建设住宅小区会损毁该地的旅游资源。C正确。故答案为:C。(2025·四川)中吉乌铁路东起我国新疆喀什,途经吉尔吉斯斯坦,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该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经中亚联系波斯湾、地中海地区便捷的陆上通道。下图示意中吉乌铁路选线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铁路选线最终确定为综合方案,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①铁路线路长度②途经城镇数量③衔接规划铁路④地质构造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我国通过该铁路向吉、乌两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最可能是( )A.工业制成品 B.棉花 C.金属矿产品 D.牛羊肉10.该铁路建成后,对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作用体现在( )A.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 B.降低海运中东石油运价C.促进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 D.开辟新的能源进口通道【答案】8.B9.A10.D【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布局项目 选址要求 航空港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飞;坡度适当,以利于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降;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音较大,应与城市有一段距离,并与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海港 水域条件 【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避风】位于海湾,背风、避浪【结冰】终年不冻(冻结时间较短等)陆域条件 【地形】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港口规划建设;【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联运条件】海陆联运或河海联运;【政策】政策支持(自由贸易港);河港 要求河宽水深(河流凹岸),位于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8.对比图中几条中吉乌铁路选线方案中,路线长度综合方案居中,南线方案最长,北线方案最短;途径城镇数量综合方案最多,南线方案次之,北线方案最少;地质条件比较,北线方案最好,综合方案次之,南线方案最差;衔接规划铁路情况,只有综合方案与沿线国家铁路相衔接。因此,该铁路线最终选择综合方案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途径城镇数量和衔接规划铁路。B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9.对比我国与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科技水平较高,而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在我国与两国的商品贸易中,中国向两国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两国向中国出口农矿产品,A正确。故答案为:A。10.根据材料可知,中吉乌铁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一条陆上铁路通道,该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经中亚联系波斯湾、地中海地区的陆上通道。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该铁路建成后,我国开辟了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陆上通道,减少了对海运石油的依赖,其主要还是运输石油(大量石油仍来自中东波斯湾沿岸国家),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但不会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依赖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仅增加了石油进口通道无法促进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D正确。故答案为:D。(2025·四川)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2. 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13.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答案】11.C12.A13.A【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1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的景观图所示的植被位于25°S,地处非洲南部,该地年降水量约650毫米,根据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可以判定该植被为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地区。C正确。故答案为:C。12.根据上题的分析,此时是非洲南部(南半球)热带草原的枯水期,故可以判断此时是南半球的冬半年,可能是5月份,不可能是11月份。根据图中树影方向,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树影朝向东南(每日太阳总是东升西落的),说明此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之前,是上午。A正确。故答案为:A。13.根据上题的分析,该景观为南半球非洲的热带草原,当地处于湿季(南半球夏半年)时植物繁茂,动物数量也多。因此,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2—3月,4—9月是南半球的冬半年,A正确。故答案为:A。(2025·四川)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源区冻土退化。1987~2017年,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单位时间河道迁移距离)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下图为该地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冻土区1987年和2017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1987年相比,2017年该地( )A.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全年均减小B.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丰水期更大C.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D.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结的时间提前15.该地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含沙量下降 B.河岸抗蚀能力减弱C.河床高度降低 D.流量季节变化减小16.该地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变化导致( )A.季节性冻土区河流流量减小B.季节性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C.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增加D.多年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答案】14.C15.B16.D【知识点】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位置 名称 成因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14.对比图中的信息可知,对比1987年,2017年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1987年和2017年在7、8、9、10四个月均为0,说在此时段内,土壤含冰量的降幅为0,但在这个时期河流径流量大,为丰水期。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在1-4月降幅更大。多年冻土区活动岑冻结的时间1987年在10月中旬,而2017则在10月底,明显滞后。C正确。故答案为:C。15.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说明河岸受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变迁,可推测全球变暖导致土壤含冰量降低,河岸抗蚀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河道迁移率增加;河岸含沙量变化不能直接决定流水的侵蚀能力和河岸的抗侵蚀能力,它是河流上游受侵蚀作用强弱的反映;图中可看出,与1987年相比,2017年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差异不大;河床高度降低,表明河流下切侵蚀加剧,而河道迁移主要是河流侧蚀河岸所致,故河床高度降低不能直接导致河道迁移。B正确。故答案为:B。16.据材料, 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说明在季节性冻土区河道迁移率低,河道不易变迁, 河流裁弯取直频率降低,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高,河道变迁明显, 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冻土融化,河流径流量增加,本题设问的是迁移率增加的影响,迁移率增加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D正确。故答案为: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025·四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内蒙古东部牧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当地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牧民将牲畜运输到数百千米外的大兴安岭以东农区,利用农田秸秆和杂草越冬,次年2月末至3月中旬返回。下表为2018年内蒙古东部牧区不同越冬方式比较。越冬方式 当地越冬 跨区转场越冬越冬地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 吉林白城市镇赉县成本构成 草料、饲料 运输和装卸、农地使用、劳动力和生活等成本(元/羊单位) 240~340 151~167(1)从气候角度,说明该区域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的原因。(2)指出“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对农区的有利影响。【答案】(1)该区域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大兴安岭以西,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牧草不足;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夏季产草少,冬季储草不足;大兴安岭以东,受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农田闲置,秸秆和余草充足。(2)提高农田利用率;充分利用秸秆和余草,增加收入;粪便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内蒙古东部牧区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的原因,主要从当地季节性牧草资源的不均衡方面进行分析,题目要求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可知, 该区域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大兴安岭以西,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牧草不足;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夏季产草少,冬季储草不足;大兴安岭以东,受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农田闲置,秸秆和余草充足。(2)“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对农业的有利的影响,需要从提高作用利用率、改善上题环境等方面考虑。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可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充分利用秸秆和余草,增加收入;粪便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点评】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18.(2025·四川)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月为我国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2007年10月6日15时30分,台风“罗莎”登陆台湾岛,七级风圈半径约430千米。6日14时,中央山以东的东部沿海局地气温升至36℃以上,湿度下降;16时,气温升至39℃;18时,仍高达35℃。同期,台湾岛西部沿海大部分地区气温稳定在24~26℃。下图示意台湾岛地形和该台风的移动路径。(1)估算台东距2007年10月6日16时台风中心的距离,并判断台东的风向。(2)从地形角度,分析此次台风造成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高温低湿现象的成因。(3)说明此次台风对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原因。【答案】(1)175-215千米。偏西风(西北风、西南风、西风)。(2)台风西侧气流翻越中央山后(背风坡、地形抬升),水汽减少(气团干);气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下沉,增温(快)或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后,湿度下降。(3)减产。原因:水稻倒伏(折断、摧毁、破坏)/水稻(部分)脱水枯萎。【知识点】台风灾害;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估算台东到台风中心的距离,需要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由图可知,图中的比例尺是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用直尺测量2007年10月6日时台风中心岛台东的图上距离大约是4厘米,因此两地的实地距离大约是200千米。2007年10月6日时台风中心位于台东的北方,台风中心实际上是低压中心,受低压系统影响,台东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致方向由南向北,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台东的风向大致为偏西风(西风、西北风或者是西南风)。(2)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台风过境台湾岛,其主要从台湾岛东北部海洋由东向西经过台湾岛的北部边缘,然后进入台湾海峡。受台风过境影响台湾,大部分地区出现西风,在中央山西坡抬升,水汽凝结、消耗,使气流的水汽含量大幅度减少,西风越过台湾中部的中央山,在台湾东部沿海地区盛行下沉风(焚风),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呈现较干的性质,出现高温低湿现象。(3)台风对台湾东部沿海地区水稻的影响及其原因,主要从台风对台湾东部沿海水稻产量产生的影响进行说明。据上题的分析,此次台风对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产生高温、低湿和大风等影响,受其影响水稻产量会减产,原因带来大风,使水稻倒伏,甚至折断,高温低湿容易使水稻脱水枯萎,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点评】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大小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19.(2025·四川)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出境后称湄公河。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的河流,流经柬埔寨和越南所在的三角洲后注入南海。湄公河河口附近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盛产水稻、热带水果等,人口稠密。经过19世纪末以来的大规模开发,人工河渠发达、农田成倍增长,海岸、河堤侵蚀严重。图1示意湄公河河口附近地区水系,图2示意1998~2008年乙地河床的侵蚀、堆积状况。(1)指出影响湄公河河口年、月、日等泥沙沉积周期的主要因素。(2)说明1998~2008年乙地泥沙沉积厚度从河床到最高洪水位之间的差异。(3)分析极端旱涝对该三角洲泥沙沉积的影响。(4)若从甲地向丙地开挖出海运河,推测该运河内沉积泥沙的来源。【答案】(1)年: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季节变化)(洪水期、枯水期变化/径流量量季节变化)。月:大小潮变化(朔望潮变化)。日:潮汐(水)涨落。(2)凹岸侧河床多侵蚀。沉积厚度小(沉积少);凸岸侧河床多沉积,沉积增厚;稻田、河间地沉积薄层泥沙(最高洪水位沉积薄)(河床沉积物最厚)。(3)极端干旱:(当流量减小),来沙量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沉积面积减小,海岸侵蚀增强。泥沙径减小。极端洪涝:河道来沙量增多。稻田、河口沉积作用增强,沉积面积扩大,泥沙粒径增大。(4)上游河流;区域湖泊;当地地表侵蚀;海洋波浪、潮汐。【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解析】【分析】(1)湄公河河口的泥沙沉积具有明显的年、月和日周期性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泥沙沉积年变化周期性,主要从季风、降水的季节变化及河流丰水期、枯水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考虑;泥沙沉积月变化周期,主要从海水运动的月变化的因素,朔望潮(大小潮)变化考虑;日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潮汐引起的海水日涨落,引发的海水侵蚀、沉积作用导致的。(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乙地河床出现明显的侵蚀和堆积状况差异。其中,河床中凸岸附近水深较浅,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沉积厚度较大;而凹岸附近受侵蚀较深,泥沙沉积较弱,泥沙沉积厚度较小;河床位置较低,容易接受堆积,河床沉积物最厚;而最高洪水位附近(如稻田、河间地附近)由于地势较高,只有洪水期才会被淹没,接受堆积,因此沉积薄层泥沙,泥沙沉积厚度较小。(3)极端干旱和洪涝对河流流量带来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泥沙沉积作用,需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当极端干旱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的流量减小,导致上游来沙量减少,搬运/携沙能力减弱,泥沙来源减少;在三角洲附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沉积面积减少;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海岸侵蚀作用加强,导致堆积地貌萎缩、泥沙粒径减小。当极端洪涝时,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加,河流的径流量迅速增加,导致河流来沙量增多,沙源增加;稻田、河口等地由于地势低平,沉积作用增强,沉积面积扩大;河流的沉积作用增强,海水侵蚀作用减弱,导致堆积地貌扩大、泥沙粒径增大。(4)探究河道中泥沙来源,需要从河流各种水源补给进行分析,推测其可能的泥沙来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泥沙的来源一般包括本地泥沙和外来泥沙。从本地泥沙角度看,运河的泥沙可以来自运河流经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及河岸崩塌,即区域湖泊和当地地表侵蚀物是该运河内沉积泥沙的来源;从外来泥沙来看,一方面,运河上游的湄公河及其支流可以为运河输送泥沙;另一方面,海洋的海浪、沿岸流及潮汐等海水运动可以向运河内输送一定的泥沙。【点评】常见的海岸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波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沿岩石的断层面和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积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1 / 1【高考真题】 2025年四川省高考地理真题(网络参考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5·四川)发展较成熟、规模和结构相对稳定的大都市区,空间上通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1960~2010年某大都市区核心圈层(距老城中心5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人口( )A.持续向外扩散 B.先扩散再集聚C.先集聚再扩散 D.持续向内集聚2.该大都市区最可能位于( )A.亚洲南部 B.欧洲西部 C.美洲中部 D.非洲东部(2025·四川)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000~2020年,杭州市的数字经济企业由0.27万个增长至14.24万个,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增长极之一。数字经济企业核心集聚区2011年前为西湖区,2011~2015年为西湖区、滨江区,2015年后为滨江区、西湖区和余杭区。下图为2014~2020年杭州市服务业产值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14~2020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杭州市服务业中( )A.房地产业产值减少B.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产值减少C.金融业产值占比降低D.其他服务业产值占比降低4. 2000~2020年,杭州市数字经济( )①人才净流出②企业核心集聚区不断收缩③人才净流入④企业核心集聚区不断扩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5·四川)大遗址是占地广、级别高、影响力强的文化遗址。大遗址区包含大遗址及其联系密切的周边环境。大遗址区中,农业商品化片区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服务于大遗址区旅游。下图示意关中地区甲、乙大遗址区的空间功能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大遗址的主要功能是提供( )①农副产品②工业产品③游憩产品④精神财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甲、乙大遗址区功能分区布局的差异反映出( )①甲大遗址区的地形较乙平坦②甲大遗址的旅游带动力较乙大③乙大遗址区的地形较甲平坦④乙大遗址的旅游带动力较甲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为更好保护甲中面积较大的大遗址,未来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南侧发展仓储物流 B.北侧扩张工贸服务C.东侧控制旅游用地 D.西侧建设住宅小区(2025·四川)中吉乌铁路东起我国新疆喀什,途经吉尔吉斯斯坦,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该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经中亚联系波斯湾、地中海地区便捷的陆上通道。下图示意中吉乌铁路选线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铁路选线最终确定为综合方案,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①铁路线路长度②途经城镇数量③衔接规划铁路④地质构造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我国通过该铁路向吉、乌两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最可能是( )A.工业制成品 B.棉花 C.金属矿产品 D.牛羊肉10.该铁路建成后,对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作用体现在( )A.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 B.降低海运中东石油运价C.促进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 D.开辟新的能源进口通道(2025·四川)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2. 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13.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2025·四川)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源区冻土退化。1987~2017年,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单位时间河道迁移距离)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下图为该地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冻土区1987年和2017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1987年相比,2017年该地( )A.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全年均减小B.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丰水期更大C.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D.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结的时间提前15.该地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含沙量下降 B.河岸抗蚀能力减弱C.河床高度降低 D.流量季节变化减小16.该地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变化导致( )A.季节性冻土区河流流量减小B.季节性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C.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增加D.多年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025·四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内蒙古东部牧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当地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牧民将牲畜运输到数百千米外的大兴安岭以东农区,利用农田秸秆和杂草越冬,次年2月末至3月中旬返回。下表为2018年内蒙古东部牧区不同越冬方式比较。越冬方式 当地越冬 跨区转场越冬越冬地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 吉林白城市镇赉县成本构成 草料、饲料 运输和装卸、农地使用、劳动力和生活等成本(元/羊单位) 240~340 151~167(1)从气候角度,说明该区域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的原因。(2)指出“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对农区的有利影响。18.(2025·四川)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月为我国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2007年10月6日15时30分,台风“罗莎”登陆台湾岛,七级风圈半径约430千米。6日14时,中央山以东的东部沿海局地气温升至36℃以上,湿度下降;16时,气温升至39℃;18时,仍高达35℃。同期,台湾岛西部沿海大部分地区气温稳定在24~26℃。下图示意台湾岛地形和该台风的移动路径。(1)估算台东距2007年10月6日16时台风中心的距离,并判断台东的风向。(2)从地形角度,分析此次台风造成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高温低湿现象的成因。(3)说明此次台风对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原因。19.(2025·四川)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出境后称湄公河。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的河流,流经柬埔寨和越南所在的三角洲后注入南海。湄公河河口附近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盛产水稻、热带水果等,人口稠密。经过19世纪末以来的大规模开发,人工河渠发达、农田成倍增长,海岸、河堤侵蚀严重。图1示意湄公河河口附近地区水系,图2示意1998~2008年乙地河床的侵蚀、堆积状况。(1)指出影响湄公河河口年、月、日等泥沙沉积周期的主要因素。(2)说明1998~2008年乙地泥沙沉积厚度从河床到最高洪水位之间的差异。(3)分析极端旱涝对该三角洲泥沙沉积的影响。(4)若从甲地向丙地开挖出海运河,推测该运河内沉积泥沙的来源。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解析】【点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1.由图可知,图中的信息显示,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的人口密度在1960—1990年降低,说明人口向城区外扩散,在1990—2010年人口密度增加,说明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故可以判定该大都市区核心圈层人口先扩散后集聚。B正确。故答案为:B。2.根据上题的分析,该大都市先经历了郊区城镇化过程(城区人口密度减小),而后又经历了再城镇化过程(城区人口密度增大),说明该城市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后期(成熟时期),故可以判断该城市可能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欧洲西部,不可能在亚洲南部、美洲中部和非洲东部,因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不可能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3.D4.C【知识点】服务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其他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3.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基本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总量在逐年上升,因此图中所示的时间内杭州市房地产业产值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都在增加;金融业产值比重先降低,后增加;其他服务业产值比重逐渐降低。D正确。故答案为:D。4.根据材料“数字经济企业核心集聚区2011年前为西湖区,2011~2015年为西湖区、滨江区,2015年后为滨江区、西湖区和余杭区”可知,杭州市数字经济企业核心区不断扩张,地域面积在扩大;随着企业核心区的面积(规模)扩大,就需要大量高新技术人才流入,不可能出现人才流出的现象。C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5.C6.A7.C【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解析】【点评】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5.由图可知,图中的大遗址位于农业商品化片区的中心,大遗址是占地广、级别高、影响力强的文化遗址,故可以推断其功能不可能提供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但其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游憩产品,供人们观赏,可以提供精神财富。C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6.对比甲、乙两图中的大遗址面积(规模),甲图中的大遗址面积大于乙图,且甲图大遗址周围有面积较大农业商品化片区,周围有旅游服务片区,说明其辐射带动作用强,工贸服务片区等说明甲图所示的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其发展受地形限制小,而乙图中北部存在退耕还林片区,可以判断乙图所示区域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传统农业生产片区,说明乙图中的大遗址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A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7.为了更好保护甲图中面积较大的大遗址,该地区未来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充分区域优势,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就是大遗址—旅游资源,要实现该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东侧旅游服务片区的旅游用地向西扩展会挤占大遗址用地,因此要控制旅游用地;该地区的区域优势旅游资源,若在南侧发展仓储物流、北侧扩张工贸服务、西侧建设住宅小区会损毁该地的旅游资源。C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8.B9.A10.D【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布局项目 选址要求 航空港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飞;坡度适当,以利于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降;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音较大,应与城市有一段距离,并与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海港 水域条件 【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避风】位于海湾,背风、避浪【结冰】终年不冻(冻结时间较短等)陆域条件 【地形】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港口规划建设;【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联运条件】海陆联运或河海联运;【政策】政策支持(自由贸易港);河港 要求河宽水深(河流凹岸),位于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8.对比图中几条中吉乌铁路选线方案中,路线长度综合方案居中,南线方案最长,北线方案最短;途径城镇数量综合方案最多,南线方案次之,北线方案最少;地质条件比较,北线方案最好,综合方案次之,南线方案最差;衔接规划铁路情况,只有综合方案与沿线国家铁路相衔接。因此,该铁路线最终选择综合方案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途径城镇数量和衔接规划铁路。B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9.对比我国与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科技水平较高,而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在我国与两国的商品贸易中,中国向两国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两国向中国出口农矿产品,A正确。故答案为:A。10.根据材料可知,中吉乌铁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一条陆上铁路通道,该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经中亚联系波斯湾、地中海地区的陆上通道。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该铁路建成后,我国开辟了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陆上通道,减少了对海运石油的依赖,其主要还是运输石油(大量石油仍来自中东波斯湾沿岸国家),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但不会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依赖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仅增加了石油进口通道无法促进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D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11.C12.A13.A【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1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的景观图所示的植被位于25°S,地处非洲南部,该地年降水量约650毫米,根据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可以判定该植被为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地区。C正确。故答案为:C。12.根据上题的分析,此时是非洲南部(南半球)热带草原的枯水期,故可以判断此时是南半球的冬半年,可能是5月份,不可能是11月份。根据图中树影方向,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树影朝向东南(每日太阳总是东升西落的),说明此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之前,是上午。A正确。故答案为:A。13.根据上题的分析,该景观为南半球非洲的热带草原,当地处于湿季(南半球夏半年)时植物繁茂,动物数量也多。因此,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2—3月,4—9月是南半球的冬半年,A正确。故答案为:A。【答案】14.C15.B16.D【知识点】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位置 名称 成因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14.对比图中的信息可知,对比1987年,2017年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1987年和2017年在7、8、9、10四个月均为0,说在此时段内,土壤含冰量的降幅为0,但在这个时期河流径流量大,为丰水期。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在1-4月降幅更大。多年冻土区活动岑冻结的时间1987年在10月中旬,而2017则在10月底,明显滞后。C正确。故答案为:C。15.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说明河岸受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变迁,可推测全球变暖导致土壤含冰量降低,河岸抗蚀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河道迁移率增加;河岸含沙量变化不能直接决定流水的侵蚀能力和河岸的抗侵蚀能力,它是河流上游受侵蚀作用强弱的反映;图中可看出,与1987年相比,2017年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差异不大;河床高度降低,表明河流下切侵蚀加剧,而河道迁移主要是河流侧蚀河岸所致,故河床高度降低不能直接导致河道迁移。B正确。故答案为:B。16.据材料, 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说明在季节性冻土区河道迁移率低,河道不易变迁, 河流裁弯取直频率降低,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高,河道变迁明显, 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冻土融化,河流径流量增加,本题设问的是迁移率增加的影响,迁移率增加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D正确。故答案为:D。17.【答案】(1)该区域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大兴安岭以西,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牧草不足;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夏季产草少,冬季储草不足;大兴安岭以东,受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农田闲置,秸秆和余草充足。(2)提高农田利用率;充分利用秸秆和余草,增加收入;粪便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内蒙古东部牧区出现“牲畜跨区转场越冬”现象的原因,主要从当地季节性牧草资源的不均衡方面进行分析,题目要求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可知, 该区域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大兴安岭以西,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牧草不足;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夏季产草少,冬季储草不足;大兴安岭以东,受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农田闲置,秸秆和余草充足。(2)“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对农业的有利的影响,需要从提高作用利用率、改善上题环境等方面考虑。牲畜跨区转场越冬可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充分利用秸秆和余草,增加收入;粪便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点评】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18.【答案】(1)175-215千米。偏西风(西北风、西南风、西风)。(2)台风西侧气流翻越中央山后(背风坡、地形抬升),水汽减少(气团干);气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下沉,增温(快)或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后,湿度下降。(3)减产。原因:水稻倒伏(折断、摧毁、破坏)/水稻(部分)脱水枯萎。【知识点】台风灾害;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估算台东到台风中心的距离,需要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由图可知,图中的比例尺是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用直尺测量2007年10月6日时台风中心岛台东的图上距离大约是4厘米,因此两地的实地距离大约是200千米。2007年10月6日时台风中心位于台东的北方,台风中心实际上是低压中心,受低压系统影响,台东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致方向由南向北,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台东的风向大致为偏西风(西风、西北风或者是西南风)。(2)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台风过境台湾岛,其主要从台湾岛东北部海洋由东向西经过台湾岛的北部边缘,然后进入台湾海峡。受台风过境影响台湾,大部分地区出现西风,在中央山西坡抬升,水汽凝结、消耗,使气流的水汽含量大幅度减少,西风越过台湾中部的中央山,在台湾东部沿海地区盛行下沉风(焚风),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呈现较干的性质,出现高温低湿现象。(3)台风对台湾东部沿海地区水稻的影响及其原因,主要从台风对台湾东部沿海水稻产量产生的影响进行说明。据上题的分析,此次台风对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产生高温、低湿和大风等影响,受其影响水稻产量会减产,原因带来大风,使水稻倒伏,甚至折断,高温低湿容易使水稻脱水枯萎,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点评】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大小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19.【答案】(1)年: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季节变化)(洪水期、枯水期变化/径流量量季节变化)。月:大小潮变化(朔望潮变化)。日:潮汐(水)涨落。(2)凹岸侧河床多侵蚀。沉积厚度小(沉积少);凸岸侧河床多沉积,沉积增厚;稻田、河间地沉积薄层泥沙(最高洪水位沉积薄)(河床沉积物最厚)。(3)极端干旱:(当流量减小),来沙量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沉积面积减小,海岸侵蚀增强。泥沙径减小。极端洪涝:河道来沙量增多。稻田、河口沉积作用增强,沉积面积扩大,泥沙粒径增大。(4)上游河流;区域湖泊;当地地表侵蚀;海洋波浪、潮汐。【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解析】【分析】(1)湄公河河口的泥沙沉积具有明显的年、月和日周期性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泥沙沉积年变化周期性,主要从季风、降水的季节变化及河流丰水期、枯水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考虑;泥沙沉积月变化周期,主要从海水运动的月变化的因素,朔望潮(大小潮)变化考虑;日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潮汐引起的海水日涨落,引发的海水侵蚀、沉积作用导致的。(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乙地河床出现明显的侵蚀和堆积状况差异。其中,河床中凸岸附近水深较浅,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沉积厚度较大;而凹岸附近受侵蚀较深,泥沙沉积较弱,泥沙沉积厚度较小;河床位置较低,容易接受堆积,河床沉积物最厚;而最高洪水位附近(如稻田、河间地附近)由于地势较高,只有洪水期才会被淹没,接受堆积,因此沉积薄层泥沙,泥沙沉积厚度较小。(3)极端干旱和洪涝对河流流量带来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泥沙沉积作用,需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当极端干旱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的流量减小,导致上游来沙量减少,搬运/携沙能力减弱,泥沙来源减少;在三角洲附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沉积面积减少;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海岸侵蚀作用加强,导致堆积地貌萎缩、泥沙粒径减小。当极端洪涝时,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加,河流的径流量迅速增加,导致河流来沙量增多,沙源增加;稻田、河口等地由于地势低平,沉积作用增强,沉积面积扩大;河流的沉积作用增强,海水侵蚀作用减弱,导致堆积地貌扩大、泥沙粒径增大。(4)探究河道中泥沙来源,需要从河流各种水源补给进行分析,推测其可能的泥沙来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泥沙的来源一般包括本地泥沙和外来泥沙。从本地泥沙角度看,运河的泥沙可以来自运河流经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及河岸崩塌,即区域湖泊和当地地表侵蚀物是该运河内沉积泥沙的来源;从外来泥沙来看,一方面,运河上游的湄公河及其支流可以为运河输送泥沙;另一方面,海洋的海浪、沿岸流及潮汐等海水运动可以向运河内输送一定的泥沙。【点评】常见的海岸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波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沿岩石的断层面和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积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真题】 2025年四川省高考地理真题(网络参考版)(学生版).docx 【高考真题】 2025年四川省高考地理真题(网络参考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