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试卷:复数 解答题专项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试卷:复数 解答题专项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试卷:复数解答题专项练
一、复数的概念(本大题共4小题)
1.已知,复数.
(1)若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四象限,求的取值范围;
(2)若z满足,,求的值.
2.已知复数, ,其中
.
(1)若为纯虚数,求b的值;
(2)若与互为共轭复数,求的值.
3.设为坐标原点,向量、、分别对应复数、、,且,, . 已知是纯虚数.
(1)求实数的值;
(2)若三点共线,求实数的值.
4.已知复数,,其中a是正实数.
(1)若,求实数a的值;
(2)若是纯虚数,求a的值.
二、复数的几何意义(本大题共17小题)
5.已知复数,其中为虚数单位,.
(1)若为实数,求的值;
(2)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直线上,求的值.
6.已知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分别为,.
(1)若,求的共轭复数;
(2)若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7.已知复数,(,).
(1)若复平面内表示复数的点位于第一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
(2)若,求的最小值.
8.m为何实数时,复数满足下列要求:
(1)是纯虚数;
(2)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9.已知复数,其中为虚数单位,.
(1)若是纯虚数,求的值;
(2)若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的取值范围.
10.已知复数,且是实数.
(1)求a的值;
(2)若,且,求m的取值范围.
11.已知是虚数单位,复数,.
(1)当时,求;
(2)若z是纯虚数,求的值;
(3)若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求的取值范围.
12.已知复数,,其中.
(1)当时,求;
(2)若复数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13.已知复数,,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为A.
(1)若复数为纯虚数,求实数m的值;
(2)若点A在第二象限,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4.已知 ,且 为纯虚数,其中 是虚数单位.
(1)若 ,求复数 ;
(2)若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三象限,求复数 的实部的取值范围.
15.在复平面内,复数对应的点为,连接OZ(O为坐标原点)可得向量,则称复数z为向量的对应复数,向量为复数z的对应向量.
(1)若复数,的对应向量共线,求实数x的值;
(2)已知复数,的对应向量分别为和,若,求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16.已知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点在第一象限,且,的虚部为2.
(1)求复数;
(2)设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点分别为、、,求的值.
17.设复数.
(1)在复平面内,复数对应的点在实轴上,求;
(2)若是纯虚数,求.
18.设复数 , 为虚数单位.
若 ,求 ;
若 是纯虚数,求
19.已知是复数,和均为实数,,其中是虚数单位.
(1)求复数的共轭复数;
(2)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0.已知复数 ( 为虚数单位).
(1)若 是纯虚数,求 的值;
(2)若 ,求实数 的值.
21.设复数(其中),.
(1)若是实数,求的值;
(2)若是纯虚数,求.
三、复数的四则运算(本大题共11小题)
22.已知复数,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向量为,
(1)若为纯虚数,求的值;
(2)若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的取值范围.
23.已知复数,.
(1)若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三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求的共轭复数及的模.
24.已知复数,复数,其中i是虚数单位,为实数.
(1)若,求的值;
(2)若,
①求的值;
②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5.已知复数,.
(1)若,求;
(2)在复平面内,复数,对应的向量分别是,,其中O是坐标原点,求的大小.
26.已知复数是纯虚数,其中是实数.
(1)求实数的值;
(2)求.
27.已知复数,且满足,,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满足直线方程.
(1)求复数;
(2)若为纯虚数,求实数的值.
28.已知复数 满足 , .
(1)求 ;
(2)设复数 , ,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分别为 , , ,求 .
29.已知复数为纯虚数,是实数,是虚数单位.
(1)求复数;
(2)若复数所表示的点在第一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0.已知是复数,、均为实数(为虚数单位),且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1.已知复数,,.
(1)当时,求的值.
(2)若是纯虚数,求的值.
(3)若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求的取值范围.
32.已知复数(i是虚数单位).
(1)求复数z的共轭复数和模;
(2)若.求a,b的值.
四、复数的综合问题(本大题共17小题)
33.已知复数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求的值;
(2)若复数(其中)为纯虚数,求复数的模.
34.已知复数,i为虚数单位.
(1)求;
(2)若复数z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根,求实数m,n的值.
35.年,高斯建立了复数相关的某些运算,这使得复数某些运算开始代数化;在复平面内,高斯也将复数看作一种向量,并利用两者在复平面内的关系,解释了复数的几何加法与乘法,丰富了复数理论.记表示实数中的最大者.已知,.
(1)若.求;
(2)证明:;
(3)求的最小值.
36.在复数域中,对于正整数,满足的所有复数称为次单位根,若一个次单位根满足对任意小于的正整数,都有,则称该次单位根为次本原单位根,规定1次本原单位根为1,例如当时存在四个次单位根,因为,,因此只有两个次本原单位根,对于正整数,设次本原单位根为,则称多项式为次本原多项式,记为,规定,例如,请回答以下问题.
(1)直接写出次单位根,并指出哪些是次本原单位根(无需证明);
(2)求出,并计算,由此猜想(无需证明);
(3)设所有次本原单位根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复平面内一点所对应的复数满足,求的取值范围.
37.现定义“维形态复数”:,其中为虚数单位,,.
(1)当时,证明:“2维形态复数”是“1维形态复数”的平方;
(2)若“2维形态复数”与“3维形态复数”相等,求的值.
38.一般地,任何一个复数可以写成,其中是复数的模,是复数的辐角(以非负半轴为始边,所在射线为终边的角),我们称叫做复数的三角形式.由复数的三角形式可得出,若,,则.其几何意义是把向量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如果,就要把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再把它的模变为原来的倍.已知在复平面的上半平面内有一个菱形,其边长为,,点,,所对应的复数分别为,,.
(1)若,求出,;
(2)如图,若,以为边作正方形,,在下方.
①若,设对应的复数为,设对应的复数为,求复数,.
②是否存在复数使得长度为,若存在,求出复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9.代数基本定理:任何一个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至少有一个复根.由此可得如下推论:
推论一: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集中可以分解为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推论二:一元次多项式方程有个复数根,最多有个不同的根.即一元一次方程最多有1个实根,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2个实根等.
推论三:若一个次方程有不少于个不同的根,则必有各项的系数均为0.
已知.请利用代数基本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以下问题:
(1)求的复根;
(2)若,使得关于的方程至少有四个不同的实根,求的值;
(3)若的图像上有四个不同的点,以此为顶点构成菱形,设,,求代数式的值.
40.已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一象限,且满足.
(1)求;
(2)若是关于的方程(,)的一个复数根,求的值.
41.我们把(其中)称为一元次多项式方程.代数基本定理: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即为实数)在复数集内至少有一个复数根;由此推得,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在复数集内有且仅有个复数根(重根按重数计算).那么我们由代数基本定理可知: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集内一定可以分解因式,转化为个一元一次多项式的积.即,其中,为方程的根.进一步可以推出:在实系数范围内(即为实数),方程有实数根,则多项式必可分解因式.例如:观察可知,是方程的一个根,则一定是多项式的一个因式,即,由待定系数法可知,.
(1)在复数集内解方程:;
(2)设,其中,且.
(i)分解因式:;
(ii)记点是的图象与直线在第一象限内离原点最近的交点.求证:当时,.
42.如图,点,复数可用点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轴叫做实轴,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按照这种表示方法,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唯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唯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一般地,任何一个复数都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即其中为复数的模,叫做复数的辐角(以非负半轴为始边,所在射线为终边的角),我们规定范围内的辐角的值为辐角的主值,记作叫做复数的三角形式.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公式:.棣莫佛提出了公式:,其中.
(1)已知,求的三角形式;
(2)已知为定值,,将复数化为三角形式;
(3)设复平面上单位圆内接正二十边形的20个顶点对应的复数依次为,求复数所对应不同点的个数.
43.对于一组复数(且),如果存在,使得,其中,那么称是该复数组的“长复数”.
(1)设,,若是复数组,,的“长复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复数组是否存在“长复数” 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3)若,,是否,对于,都能满足复数组,,中的每一个复数均为“长复数” 若存在,求出所有的;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4.已知复数(其中是虚数单位,).
(1)若复数是纯虚数,求的值;
(2)求的取值范围.
45.我们称复数列为广义等差的,若实数列和均为等差数列.
(1)若等比复数列(即)是广义等差的,证明:;
(2)已知,若复数列为广义等差的,求的所有可能值;
(3)若复数列是广义等差的,且,证明:对于任意实数,复数列中至多存在两项,使得.
46.任意一个复数 的代数形式都可写成复数三角形式,即 ,其中 为虚数单位, .棣莫弗定理由法国数学家棣莫弗(1667~1754)创立.设两个复数用三角函数形式表示为: ,则: .如果令 ,则能导出复数乘方公式: .请用以上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试将 写成三角形式;
(2)试应用复数乘方公式推导三倍角公式: ;
(3)计算: 的值.
47.已知复数(R),为实数.
(1)求;
(2)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且为实系数方程的根,求实数的值.
48.已知复数,其中为虚数单位,且满足,且为纯虚数.
(1)求;
(2)若复数是关于的方程(,)的一个根,求实数,的值.
49.材料一: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随机生成的一元多项式,在复数集中最终都可以分解成一次因式的乘积,且一次因式的个数包括重复因式就是被分解的多项式的次数.事实上,数学中有如下定理:
代数基本定理: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至少有一个复数根.
材料二:由代数基本定理可以得到:任何一元次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集中可以分解为n个一次因式的乘积.进而,一元n次多项式方程有n个复数根重根按重数计
下面我们从代数基本定理出发,看看一元多项式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C内的根为、,容易得到
设实系数一一元三次方程①
在复数集C内的根为、、,可以得到,方程①可变形为
展开得:②
比较①②可以得到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阅读以上材料,利用材料中的方法及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已知函数,函数的图象上有四个不同的点A、B、C、
(1)对于方程在复数集C内的根为、、,求的值;
(2)已知函数,对于方程在复数集C内的根为、、,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3)若ABCD按逆时针方向顺次构成菱形,设,求代数式的值.
五、复数的三角表示*(本大题共7小题)
50.在复平面内,O为坐标原点,复数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根.
(1)求实数m,n的值;
(2)若复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记的面积为,的面积为,求.
51.在复平面内,O为坐标原点,复数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根.
(1)求实数m,n的值;
(2)若复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记的面积为,的面积为,求.
52.已知复数,,.
(1)若为实数,求角的值;
(2)若复数,对应的向量分别是,,存在使等式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53.被称为“欧拉公式”,之后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发现了棣莫弗定理:,则我们可以简化复数乘法.
(1)已知,求;
(2)已知为坐标原点,,且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分别为,,点在上,且,求;
(3)利用欧拉公式可推出二倍角公式,过程如下:

所以.
类比上述过程,求出.(将表示成的式子,将表示成的式子)
参考公式:
54.已知:
①任何一个复数都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是复数的模,是以轴的非负半轴为始边,向量所在射线(射线OZ)为终边的角,叫做复数的辐角,叫做复数的三角形式.
②被称为欧拉公式,是复数的指数形式.
③方程(为正整数)有个不同的复数根.
(1)设,求;
(2)试求出所有满足方程的复数的值所组成的集合;
(3)复数,求.
55.已知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复数,且满足.
(1)求;
(2)设z,,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求的面积.
56.如图,点 ,复数 可用点 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作复平面, 轴叫做实轴, 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按照这种表示方法,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唯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唯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一般地,任何一个复数 都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即 ,其中 为复数 的模, 叫作复数 的辐角(以 非负半轴为始边, 所在射线为终边的角),我们规定 范围内的辐角 的值为辐角的主值,记作 叫作复数 的三角形式.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公式: .棣莫佛提出了公式: ,其中 .
(1)已知 ,求 的三角形式;
(2)已知 为定值, ,将复数 化为三角形式;
(3)设复平面上单位圆内接正二十边形的20个顶点对应的复数依次为 ,求复数 所对应不同点的个数.
参考答案
1.【答案】(1);
(2).
【详解】(1)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
由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四象限,得解得,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2)依题意,,
又,则解得,

所以.
2.【答案】(1)
(2)
【详解】(1)已知为纯虚数,则可得
解,可得,此时,满足条件.
所以.
(2)对进行化简,

因为与互为共轭复数,且,
所以.解得,则.
3.【答案】(1);
(2).
【分析】(1)根据是纯虚数,结合共轭复数、纯虚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2)根据求解即可.
【详解】(1)由题意可得,
由于复数是纯虚数,则,解得;
(2)由(1)可得,,则点,点,点,
所以,
因三点共线,所以,所以,
所以.
4.【答案】(1)2
(2)2
【分析】(1)根据复数的定义及复数的运算法则构建关于的方程组,求解的值;
(2)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求解,利用复数的定义,构建关于的方程组,求解的值.
【详解】(1)∵,,,
∴,从而,解得,
所以实数a的值为2.
(2)依题意得:,
因为是纯虚数,所以:,解得:或;
又因为a是正实数,所以a=2.
5.【答案】(1)或
(2)
【详解】(1)若为实数,
则有,得或.
(2)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直线上,
则,得.
6.【答案】(1)
(2)
【详解】(1)根据题意知:,,


(2),且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解答,
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7.【答案】(1)
(2)
【详解】(1)对应的点为,
故且,故,
(2),,(,),
故,故,故,
,故当时,的最小值为.
8.【答案】(1);(2).
【详解】解:

由z是纯虚数,可得,解得,
即时,z是纯虚数.
由,得,
即时,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9.【答案】(1)
(2)
【分析】(1)由纯虚数定义列方程求参数;
(2)由复数对应点所在象限列不等式组求参数范围.
【详解】(1)由是纯虚数,则,故.
(2)由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所以.
10.【答案】(1)
(2)
【详解】(1)因为,
所以,
所以,
因为是实数,所以,解得;
(2)由(1)可知或,
当时,,
所以,.
因为,所以,
整理可得,即或 ,
解得或.
当时,同理可解得或.
综上,m的取值范围是.
11.【答案】(1)
(2)
(3)
【详解】(1)当时,,
所以.
(2),
若复数是纯虚数,则
解得所以;
(3)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
则即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2.【答案】(1)
(2)
【详解】(1)当时,,则.
(2)因为,,所以.
因为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所以,
解得,即a的取值范围是.
13.【答案】(1)
(2)或
【分析】(1)求出,根据复数的概念,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得出点坐标,由已知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1)由已知,.
因为复数为纯虚数,所以有,
解得.
(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可知.
因为点A在第二象限,所以,
解得,或.
14.【答案】(1) 或
(2)
【分析】(1)设 ,先根据题目条件找出 的关系,然后根据 列方程求解;
(2)先化简复数的形式,然后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求解.
【详解】(1)设 ,则 ,
由 为纯虚数知, ,则 且 ,故 .
由 得 ,则 ,故复数 或
(2) ,
由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三象限知 ,解得 ,又 ,
故复数 的实部的取值范围为 .
15.【答案】(1)2或
(2);
【分析】(1)写出两复数对应的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式计算即得;
(2)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将函数化成正弦型函数,求得最小正周期,将看成整体角,利用正弦函数的递增区间即可求得.
【详解】(1)依题意,复数,的对应向量分别为,
由可得,,解得:或;
(2)依题意,,
则,
故的最小正周期为;
由解得,,
即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6.【答案】(1)
(2)
【详解】(1)设,,,
由题意得,解得或,又因为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点在第一象限,所以.
(2),,,
所以对应的点,,,从而,,.
17.【答案】(1);
(2).
【分析】(1)根据复数是实数,求,再根据复数的乘法运算公式,即可求解;
(2)首先利用复数除法运算公式化简复数,再根据复数的特征,即可求解,最后代入模的计算公式.
【详解】(1)由,得,
而由已知是实数,
于是,解得,
所以;
(2)依题意,是纯虚数,
因此,解得,
所以,.
18.【答案】解: 当 时, ,

因为其为纯虚数,则 ,解得 ,
则 ,
【分析】 代入a的值,再去计算 即可.
先将 进行化简,因为是纯虚数,说明实部为0,且虚部不为0,从而求出a,再求出模.
本题考查复数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19.【答案】(1)
(2)
【分析】(1)设,再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及实数的定义求出,再根据共轭复数的定义即可得解;
(2)先求出复数,再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即可得解.
【详解】(1)设,则,
为实数,,解得,
为实数,
,解得,


(2)由(1)可知,,
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
,解得,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0.【答案】
(1)
(2)
【分析】
(1)根据题意,由 代入计算,结合 是纯虚数即可求得 ,再由复数的模长公式,即可得到结果;
(2)根据题意,由复数相等的定义,列出方程,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1)当 时, ,
所以 ,
且 是纯虚数,则 ,解得 ,
所以 ,则 ,
所以 .
(2)若 ,则 ,
所以 ,解得 .
21.【答案】(1)
(2)
【分析】(1)由题知为实数,所以,求得,再进行复数的乘法运算即可;
(2)由题知为纯虚数,所以,求得,再根据复数的模长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1)由已知,
是实数,
,即,
.
(2),
由于是纯虚数,,解得,
则.
.
22.【答案】(1)
(2)
【分析】(1)由复数在复平面对应的向量得复数,再由复数的分类求得a的值;
(2)计算,由其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列出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得a的取值范围.
【详解】(1)由题,则,
由为纯虚数得,,
解得.
(2),
在复平面内的对应点在第四象限,则,即,
解得.
23.【答案】(1)
(2),
【详解】(1)因为,,
所以.
因为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三象限,所以
解得,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因为,
所以.

24.【答案】(1)
(2)①;②.
【详解】(1)当时,,
所以,
所以.
(2)①若,则,
所以,解得;
②,,所以,
又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所以,
解得,所以.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5.【答案】(1);
(2).
【详解】(1)由复数,,得,

所以.
(2)依题意,,,,
因此,而,
所以
26.【答案】(1)
(2)
【详解】(1)复数,则,
因为是纯虚数,于是,解得
(2)由(1)得到,又,
则,即有,
所以.
27.【答案】(1)
(2)
【详解】(1)由已知得:.
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满足直线方程.
即,
又因为,所以,,.
(2)由,
若为纯虚数,则,且,
得.
28.【答案】
(1) ;
(2) .
【分析】
(1)根据已知得出 ,利用共轭复数定义和模的计算公式求解即可.
(2)利用复数的运算分别求出 , , 三点坐标,然后利用数量积的变形公式求解向量夹角的余弦值即可.
【详解】
(1)因为 , ,
两式相加,可得 ,
所以 ,
故 .
(2)由(1)得 ,
则 ,
,则 ,
,则 ,
所以 , ,
故 .
29.【答案】(1)
(2)
【详解】(1)由已知复数为纯虚数,设(且),
所以====+.
又因为是实数,所以,
解得,即.
(2)因为,
所以,
又因为复数所表示的点在第一象限,
所以解得,
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30.【答案】
【分析】利用复数的四则运算化简复数、,根据这两个复数为实数求出、的值,然后利用复数的乘法化简复数,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可得出关于实数的不等式组,解之即可.
【详解】解:设,,
因为为实数,则,即,

因为为实数,故,即,,

因为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则,解得,
因此,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31.【答案】(1);(2);(3).
【详解】(1)当时,可得;
(2)由复数为纯虚数,可得,解得;
(3)由,
可得在复平面上复数对应点,
因为点位于第二象限点,可得,解得,所以的范围是.
32.【答案】(1),;
(2)
【详解】(1),
所以z的共轭复数,
.
(2)因为,
即,
也即,
所以解得
33.【答案】(1)
(2)
【详解】(1)因为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所以也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故,解得.
(2)因为复数为纯虚数,
所以,且,即.
所以复数,
故.
34.【答案】(1);
(2);
【详解】(1)因为复数,
所以
(2)因为复数z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根,
所以,
可得,即,
所以,解得.
35.【答案】(1);
(2)证明见详解;
(3).
【详解】(1),由,可得,即得
由,可得,即得,
所以,,故.
(2)设,,
则,,
因为,
又因为,
所以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
用换,同理可得:,
故.
(3)因为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或时,原式的最小值为.
36.【答案】(1)全部的次单位根是,,,,,,,;其中是本原单位根的是,,,.
(2),,.
(3)
【详解】(1)先证明:对,次单位根是本原单位根的充要条件是和的最大公约数为1.
我们记,则全部的次单位根是.
设,考虑:
若和的最大公约数,则,从而不是本原单位根.
若不是本原单位根,设,,则由可知是的倍数,
设为和的最大公约数,则是的倍数,而和没有大于1的公约数,故是的倍数,
所以由可知,得.
这就得到结论:对,次单位根是本原单位根的充要条件是和的最大公约数为1.
下面回到原题,考虑.
此时,全部的次单位根是,依次列出即是:
,,,,,,,.
根据上面的结论,其中是本原单位根的是,即,,,.
(2)对,我们考虑全体次单位根.
每个均可表示为,其中是正奇数,.
则,所以是次单位根.
又因为,且和的最大公约数为1,故是次本原单位根.
而时,是1次本原单位根,故每个次单位根都对应一个次本原单位根,这里.
另一方面,根据刚才证明的,每个和每个次本原单位根都对应一个次单位根.
这就表明全体次单位根事实上遍历了所有次本原单位根,其中.
所以.
这就直接推出,且
,.
(3)根据第(1)小问得到的结论,全部的次本原单位根是.
故.
再根据的定义,知.
根据第(2)小问的结论有.
故.
在的条件下,有,从而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可在圆上自由转动.
而代表和在复平面上代表的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圆上一点到点的距离,
从而根据几何意义可知最小距离是,最大距离是.
所以所求的取值范围是.
37.【答案】(1)证明见详解;
(2).
【详解】(1)当时,,
设“1维形态复数”为,则,
“2维形态复数”为,则,
因为,
故“2维形态复数”是“1维形态复数”的平方.
(2)因为“2维形态复数”与“3维形态复数”相等,
所以,
因此,
解,得或,
解,得或,
由于两个方程同时成立,故只能有,即.
所以.
38.【答案】(1),;
(2)①,;②存在,.
【详解】(1)连接,因为四边形,,
所以,又,所以,即,
因为,
所以,

所以,;
(2)(ⅰ)设,,则,
设对应的复数为,则,
设对应的复数为,;
(ⅰi)设对应的复数为,所以,
所以,
由已知可得,
所以,又,所以,
所以.
39.【答案】(1)
(2)
(3)
【分析】(1)化简该方程后借助因式分解结合求根公式计算即可得;
(2)化简方程后借助推论三计算即可得;
(3)设出中点,代入计算后结合推论三可得点坐标,结合体型菱形对角线垂直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1)由题意,,即,所以,
所以或,对,有,
即复根有;
(2)由题意,,化简得,,
由推论三:该方程的解个数多于方程最高次数得,解之得;
(3)在菱形中,与互相垂直平分,设中点,
由得,所以,
即,
化简得:,
由点是的图象上的四个不同的点,故该关于的方程有四个不同的解,
故,解得,故,
又,故
由菱形,可得,
所以,
故.
【关键点拨】本题最后一问关键点在于对推论三的理解与运用,从而结合题意得到中点的坐标.
40.【答案】(1) (2)
【详解】(1)由题意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
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
由,得,
即,则,所以.
(2)由(1)知,由是关于的方程的一个复数根,
可知是的另一个复数根,
因此,解得.
所以.
41.【答案】(1)、
(2)(i);(i)见详解
【详解】(1)观察可知,是方程的一个根,
则一定是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即,
即有,解得,
即,
令,则,
即该方程的根为:、;
(2)(i)观察可知,是方程的一个根,
则一定是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即,
则有,即,
即;
(ii)令,即,
即,
设,由,
有,故函数必有两个不同零点,
设,且,则,故,
又,
故,则方程的根有、、,且,
故的图象与直线在第一象限内离原点最近的交点的横坐标为,即.
42.【答案】(1);
(2);
(3)5
【详解】(1)
.
(2).
(3)正二十边形每边所对的中心角为,设(为常数),
则,
所以

由周期性可知,共有5个不同的值,
故复数所对应不同点的个数为5.
43.【答案】(1)
(2)存在“长复数”,且“长复数”为
(3)或
【详解】(1)由题意可得:,又,
故,,,
故,
解得;
(2)存在“长复数”,且“长复数”为,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得,
若存在“长复数”,只需要,
又,
故,即,,
当或时,符合要求,故存在“长复数”,且“长复数”为;
(3)由题意,得,,
即,
即,解得,
同理,所以,解得,
故,
因为,所以或.
44.【答案】(1)
(2)
【详解】(1).
若复数是纯虚数,则,
所以.
(2)由(1)得,则,
故,
因为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且有最小值,
所以.
45.【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析;
(2);
(3)证明过程见解析
【分析】(1)由题意只需证明,结合以及复数运算即可得证;
(2)先由(1)中结论可得,求出对应的的可能值,再验证是否满足即可;
(3)根据等差数列的几何意义以及椭圆的定义、复数模的概念,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即可得证.
【详解】(1)若等比复数列(即)是广义等差的,设,
则实数列和均为等差数列,设它们的公差分别为,
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由题意得

从而;
综上所述,命题得证;
(2)设,则,
所以等比复数列为广义等差的,
由(1)可知,事实上结合(1)的分析过程可得更一般的结论:

在这里,我们先考虑方程或,
即或,
而当时,满足,
由以上分析,这表明复数列为广义等差的,故符合题意;
当时,,
这意味着,而这与矛盾,故复数列不为广义等差的,故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所有的取值是;
(3)一方面:若复数列是广义等差的,且,设,,
由题意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则由等差数列的几何意义可知,点列必定分布在某一条确定的直线上,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实数,若,设,
则,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列必定分布在某一给定的椭圆上,
结合以上两方面,且由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可知,直线与椭圆最多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这意味着,对于任意实数,复数列中至多存在两项,使得.
46.【答案】(1)
(2)答案见解析
(3)
【分析】(1)借助所给定义计算出模长及其 即可得;
(2)设模为1的复数为 ,直接计算出 及借助复数乘方公式得到 后,结合复数定义即可得;
(3)先证明 ,再借助(2)中所得公式将四次方分别化简后结合积化和差公式计算即可得.
【详解】(1)由于 ,故 ,
则 ;
(2)设模为1的复数为 ,


由复数乘方公式可得 ,
故 , ;
(3)首先证明:

由于 ,则 ,

,故 ,
则可得


所以
.
【关键点拨】本题考查了复数的新定义问题,解答时要注意理解棣莫弗定理的含义以及复数乘方的运算,解答的难点在于第三问的求值,解答时要利用三倍角公式结合恒等变换化简,并结合 进行求解.
47.【答案】(1)
(2)
【详解】(1)由,为实数,则为实数,
所以,即,,
所以.
(2)由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所以,
又为实系数方程的根,
则,
所以,,
又,所以.
48.【答案】(1)
(2).
【分析】(1)根据条件求出复数,再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即可求出结果;
(2)方法一,直接代入方程一,利用复数相等得到实数的方程组,从而求出结果;方法二,利用复数是的方程(,)的一个根,从而得出另一个根,再利用韦达定理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1)因为复数,所以,又为纯虚数,所以,又,且,所以,故,
所以.
(2)法一;因为复数是关于的方程(,)的一个根,
所以把,代入,得,
化简得,
即,解得:,.
所以实数,的值分别为:,.
法二:因为关于的方程(,)的一个根为,
所以此方程的另一根为:,
则,解得:,.
49.【答案】(1)11;
(2);
(3).
【详解】(1)将变形,已知,则方程为,
由材料得这里,
若根为,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有,,
(2)由题有的三个实根为,设,
展开得,故,
则,又,故,
综上:当时,的取值范围为;
(3)设菱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为M点,坐标为,
先证点M为函数的对称中心,证明如下:
由题意,A,C两点关于M对称,,故C点坐标为,
将C点坐标代入函数可得,

即,
化简可得:,
因为有四个不同的点,所以关于m的方程有四个不同的解,故各项系数均为0,
即,解得,所以,且在上.
又因为ABCD按逆时针方向顺次构成菱形,故
又,则,
所以,
即,


若,则或,即点A与点M重合或点B与点M重合,此时四边形ABCD不能构成菱形,

50.【答案】(1),
(2)2
【分析】(1)把代入方程,然后根据复数相等即得;或由题可知也是方程的根,根据韦达定理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结合条件可得,,,进而可得,即得;或根据复数的三角形式及几何意义可得,进而即得.
【详解】(1)解法一:依题意,,
整理得,
于是,有,
解得,;
解法二:依题意,是方程的另一个根,
于是,有,
解得,;
(2)由(1)知,因为,
所以,
所以,,,
从而,,,
可知,所以.
解法二:由(1)知,因为,
所以,
可知,
所以.
51.【答案】(1),
(2)2
【分析】(1)把代入方程,然后根据复数相等即得;或由题可知也是方程的根,根据韦达定理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结合条件可得,,,进而可得,即得;或根据复数的三角形式及几何意义可得,进而即得.
【详解】(1)解法一:依题意,,
整理得,
于是,有,
解得,;
解法二:依题意,是方程的另一个根,
于是,有,
解得,;
(2)由(1)知,因为,
所以,
所以,,,
从而,,,
可知,所以.
解法二:由(1)知,因为,
所以,
可知,
所以.
52.【答案】(1);(2)或.
【分析】
(1)首先根据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运算化简,再根据复数的类型得到方程,解得即可;
(2)首先表示出、的坐标,即可得到,,再根据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得到,参变分类,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到,解得即可;
【详解】
解:(1),
为实数
∴,
又,所以,∴,即.
(2)因为,,所以,,所以

.
得,
整理得.
因为,所以.只要即可,
解得或.
53.【答案】(1);(2);(3).
【详解】(1)
(2)由,则点,

所以,
从而.
(3)

所以.
54.【答案】(1);
(2);
(3).
【详解】(1)依题意,,
所以.
(2)设,则,
因此,,解得,
由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取,则对应的依次为,
因此对应的依次为,
所以所求的集合是.
(3)当时,,,
则,,
因此关于的方程的根为,
则,
又,
由此可得,
则,
令,得,而为奇数,
所以.
55.【答案】(1)0
(2)
【分析】(1)由求出,得出,再由复数的四则运算求;
(2)求出复数对应复平面上点的坐标,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
【详解】(1)且,

且,


.
(2)复数,,,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分别为,
,,,
由余弦定理可得,
且,

.
56.【答案】
(1) ;
(2) ;
(3)5.
【分析】
(1)根据复数的乘法运算律计算即可;
(2)结合二倍角余弦及正弦公式计算化简即可;
(3)应用正二十边形得出中心角为 ,再设 ,再应用复数乘方定义结合周期性, 共有5个不同的值.
【详解】
(1)
.
(2) .
(3)正二十边形每边所对的中心角为 ,设 ( 为常数),
则 ,
所以

由周期性可知, 共有5个不同的值,
故复数 所对应不同点的个数为5.
【关键点拨】(3)中应用正二十边形得出中心角为 ,再设 ,再应用复数乘方定义结合周期性,得出 共有5个不同的值.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