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试卷:解答题专项练一、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本大题共2小题)1.已知数列满足:,,.(1)若,证明:为常数列,并求的通项公式;(2)将随机填入的方格表中,证明:对任意某行,不存在其它的行或列,使其各自所有数之和相等;(3)将所有任意两项的算术平均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新数列的前项和为,证明:.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3)在(2)的条件下,中是否存在三项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满足条件的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本大题共2小题)3.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1)求的通项公式;(2)求,并求当n取何值时有最小值.4.为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 已知(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2)求,并求的最小值.三、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本大题共2小题)5.已知数列为等比数列,是与的等差中项,为的前项和.(1)求的通项公式及;(2)集合A为正整数集的某一子集,对于正整数,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则,否则.记数列满足,求的前20项和.6.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求其前项和,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设,且,求的所有取值.四、数列通项求法(本大题共2小题)7.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是首项和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若,求的最小值.8.在数列中,,且.(1)证明:为等比数列,并求的通项公式;(2)令,求数列的前项和.五、数列求和方法(本大题共26小题)9.记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数列满足.(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记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0.已知是等差数列,且,,数列是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为,且满足,其中.(1)当时,求数列与数列的通项公式;(2)在(1)的条件下,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证明:;(3)当时,若数列满足(),且,若对任意正整数i,j(),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2)设,(i)求数列的前项和;(ii)当时,设集合,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和记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2.(13分)已知数列{an}满足a1+2a2+…+nan=(n-1)×2n+1+2.(1)求{an}的通项公式;(2)若b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13.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前项和为,且,是与的等差中项.(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14.已知数列满足,且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根.(1)求;(2)设,求数列的前21项和.15.已知数列满足,.(1)求证:是等差数列;(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16.已知在数列中,,,设.(1)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求的通项公式;(2)设,将数列和数列的所有项,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新数列,求数列的前50项和.17.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满足.(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已知,求数列的前n项和为.18.已知数列满足:,.(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2)记,,求数列的前n项和.1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2)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3)求数列的前n项和.20.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且.(1)求和;(2)设,求数列前项和.2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ⅰ)求数列的前项和;(ⅱ)若成等比数列,求数列中的最大项及此时的值.22.已知数列满足,,且对任意的,,都有.(1)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23.已知数列满足,,记,(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求数列的前项和.24.已知数列满足,记.(1)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为数列的前项和,证明:.25.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记其前项和为,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将数列与的所有项从小到大排列得到数列.①求的前20项和;②证明:.26.已知数列满足,.(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求的前n项和;(3)若对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7.已知数列满足,,数列满足.(1)求,的值;(2)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3)求数列的前项和.28.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满足,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1)求的值;(2)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3)记,求数列的前n项和为.29.已知数列中,,,且数列为等差数列.(1)求的通项公式;(2)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证明:.30.记数列的前项和为,若,,(1)求的所有可能取值;(2)若,求的所有可能取值31.设数列的前项和为,,.(1) 求的通项公式;(2) 设,求数列的前项和;(3) 设,求证:.32.已知数列是递增的等比数列,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n项和.33.记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1)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2)求数列的前n项和.34.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1)求实数的值和数列的通项公式;(2)若,求数列的前n项和.六、数列与其它模块综合(本大题共5小题)35.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为,满足,(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记为数列在区间中最大的项,求数列的前项和.36.已知数列满足:,其中(1)已知,令,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已知,且对任意都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已知,记,证明37.已知等差数列的第2项为3,其前5项和为25.数列是公比大于0的等比数列,,.(1)求和的通项公式;(2)记,,(ⅰ)证明是等比数列;(ⅱ)证明,.38.模糊数学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数学模型中,比如天气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和天体运动等等.假设在一个模糊数学系统中,用来表示系统在第个时刻的状态值,且该系统下一时刻的状态满足,,其中.(1)当时,若满足对,有,求;(2)当时,判断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项构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连续的三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记,证明:.39.已知双曲线,点在上,为常数,.按照如下方式依次构造点: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的左支交于点,令为关于轴的对称点,记的坐标为.(1)若,求;(2)证明: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3)设为的面积,证明:对任意正整数,.七、数列新定义问题(本大题共11小题)40.(17分)若数列满足:对任意,总存在,,使得,则称是融积数列.(1) 判断数列{是否为融积数列,并说明理由;(2) 若等差数列是融积数列,求的通项公式;(3) 若融积数列单调递增,,,求使成立的的最值.41.已知数列和常数存在以下关系:对,当时,,则称为的极限,若数列的极限是,则称数列为“超极限数列”.已知数列满足.(1)写出的前5项;(2)证明:为“超极限数列”;(3)若,从中任取一项,求该项能被9整除的概率.42.在一个有穷数列的每相邻两项之间插入这两项的积,形成一个新的数列,我们把这样的操作称为该数列的一次“积扩充”.如:数列2,3经过第一次“积扩充”后得到数列2,6,3;第二次“积扩充”后得到数列2,12,6,18,3;….设数列1,2,4经过第次“积扩充”后所得数列的项数记为,所有项的积记为.(1)求和;(2)求和.(3)求数列的前项积.43.设数列A: , ,… ().如果对小于()的每个正整数都有 < ,则称是数列A的一个“G时刻”.记“是数列A的所有“G时刻”组成的集合.(1)对数列A:-2,2,-1,1,3,写出的所有元素;(2)证明:若数列A中存在使得>,则 ;(3)证明:若数列A满足- ≤1(n=2,3, …,N),则的元素个数不小于 -.44.(17分)若项数为的有穷数列满足:,且对任意的,,或是数列中的项,则称数列具有性质.(1) 判断数列1,3,4,12与数列2,4,8,16是否具有性质,并说明理由;(2) 设数列具有性质,是中的任意一项,证明:一定是中的项;(3) 若数列具有性质,证明:当时,数列是等比数列.45.已知序列,,,,,(其中)对应的数阵为:定义:是序列阵列中从到的经过各数和的最大值(每次经过的数只能往右或往下移动),且.(1)若,,求;(2)已知序列,和,,若,,,四个数中最小的数为或,求证:;(3)请给出数对,,,,组成的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值,并说明理由.46.现定义:对于实数,若,则称是和的加比中项;若、则称是和的减比中项.已知数列满足,,且存在正数,使是和的加比中项与减比中项.(1)若是与的等比中项,求;(2)数列满足,,且满足是和的减比中项.记数列的前项和为.(i)求证:是和的减比中项;(ii)当时,求证:.47.若数列满足,则称数列具有性质.(1)若数列具有性质,且,求的值;(2)若,求证:数列具有性质;(3)设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数列具有性质,其中,若,求正整数的最小值.48.已知数列满足:①,是的前n项和;②对于,从集合中不重复地任取若干个数,这些数之间经过加减运算后所得数的绝对值为互不相同的正整数,,…,;③,,…,与,,…,一起恰好组成数列.(1)求,的值.(2)(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对于数列,若,,证明:当时,.49.给定正整数,数列,其中,且.若数列满足:,,时,或,则称数列B为数列A的“调节数列”.(1)写出数列的所有调节数列B;(2)若数列A满足通项(),将数列A的调节数列中的递增数列记为,数列中的各项和为(),求m及所有的值;(3)已知数列A满足:,,且A的所有调节数列是递增数列,求满足条件的A的个数.50.(17分)设集合M={a|a=x2-y2,x∈Z,y∈Z}.对于数列{an},如果ai∈M(i=1,2,3,…),则称{an}为“平方差数列”.(1)已知在数列{an}中,a1=3,(n+1)an-nan+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数列{an}是“平方差数列”;(2)已知bn=2n,判断{bn}是否为“平方差数列”,说明理由;(3)已知数列{cn}为“平方差数列”,求证:cicj∈M(i,j=1,2,3,…).参考答案1.【答案】(1);(2)见详解;(3)见详解.【详解】(1)由题意得,,,其中,,即为常数列,,.(2)对任意某行,不妨设,且,则,考虑另外的某行或列,不妨设(记为),且,则,①若为行,则知为互不相同的正整数,不妨设,则,;②若为列,则该列与上述行恰存在一个交叉的相同格,在与中同时去掉这个相同数,对于剩余的各自44个数,这88个数仍各不相同,类似(1)进行考虑,知与仍不相等,综上所述,命题得证.(3)对于任意互不相等的正整数,,,,不妨设,由(2)可知,故知所有算术平均数的排序应为:,易知新数列的项数为,故,对,使得,知,则为中任两项的算术平均数之和,再加上与的个算术平均数之和,,由于,则,得,,.2.【答案】(1)见详解(2)(3)不存在,理由见详解【详解】(1)由已知,,所以数列为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2)由(1),且时,,,也符合,所以所以,所以,因为,所以,,所以,记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所以,所以.(3)不存在,显然数列为递增数列,若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差数列,不妨设,则,即,因为,所以,显然不成立,所以数列中不存在不同的三项构成等差数列.3.【答案】(1)(2),当时,取得最小值【详解】(1)解:设的公差为d,由题意得,即,解得,所以的通项公式为;(2)解:由(1)得,所以当时,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4.【答案】(1)(2),最小值为【详解】(1)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解得,,数列的通项公式.(2).时,的最小值为.5.【答案】(1)(2)【详解】(1)设的公比为是与的等差中项,,,∴,.(2)由题意知,,又,,即,故.又,.6.【答案】(1)(2)是等比数列,(3)【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因为成等差数列,所以,解得,所以.(2)因为,,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数列的前项和为.(3)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当时,无解;当时,解得或(舍去);当时,,即,令,则为关于的单调递增函数,因为,所以,所以无解,所以的取值为,进一步得,当时,对任意的正整数,,满足:,所以的所有取值是.7.【答案】(1)(2)【详解】(1)由是首项和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得,则,当时,,由,得满足上式,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2)由(1)得,则,当,时,,当,时,,所以当时,的最小值为.8.【答案】(1)见详解,(2)【详解】(1)解:因为,所以,又,所以,所以是以4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即.(2)解:由(1)得,则,①当时,②当时,,综上所述,9.【答案】(1)(2)【详解】(1)时,,解得或,因为,所以,时,,得,因为,所以,又,故数列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解法一:由,所以,当为偶数时,,当为奇数时,,所以,因为对任意的,成立,所以,当为奇数时,即,所以,不等号的右边可看作关于的二次函数,对称轴为,因为为奇数,所以时,,则当为偶数时,,所以,同理可得,因为为偶数,所以时,,则,综上,.解法二:由,当为偶数时,.当为奇数时,,所以(下同解法一)解法三:因为对任意的,成立,则,即求的最小值,令,当为奇数时,则,所以最小值一定在为奇数时取到,当为奇数时,,当时,,当时,,所以当为奇数时,,则的最小值为,所以.10.【答案】(1);(2)证明见解析(3)【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已知,,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得:,即.由可得,将其代入得:,解得.把代入得.所以.当时, ①,当时, ②.①-②得:,即.当时,,又,所以,解得.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2)已知,将其变形为:.则.因为,所以,则.又,所以单调递增,.综上,.(3)当时, ③,当时, ④.③-④得:,即.当时,,又,所以,解得.所以.因为.当时,.当时,也满足上式.当为奇数时,单调递减,;当为偶数时,单调递增,.因为对任意正整数,恒成立,所以,即,又,解得.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1.【答案】(1)见详解;(2)(i);(ii).【详解】(1)由,,则,所以,故是首项、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2)(i)由(1)得,当时,,显然满足,所以,所以,又,,所以,所以,若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所以,所以;(ii)当时,,与矛盾,所以,当时,,与矛盾,所以,综上,此时,所以,可得,即,所以,则.12.【答案】见详解【详解】【解】(1)第一步:当n=1时,计算a1当n=1时,a1=2. 1分第二步:当n≥2时,得出递推关系当n≥2时,a1+2a2+…+(n-1)an-1=(n-2)×2n+2①,又a1+2a2+…+nan=(n-1)×2n+1+2②,②-①得nan=(n-1)×2n+1+2-(n-2)×2n-2=n·2n,所以an=2n(n≥2), 3分第三步:检验n=1时满足关系式当n=1时,a1=2满足an=2n,第四步:求得数列通项公式所以an=2n. 6分(2)第一步:计算数列{bn}的通项公式由(1)可得an=2n,所以bn===-, 9分第二步:裂项相消法求和则Sn=b1+b2+b3+…+bn=+++…+=1-, 12分所以数列{bn}的前n项和Sn=1-. 13分13.【答案】(1)见详解(2)【详解】(1)因为是与的等差中项,所以,所以,因为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数列是公差为1,首项为的等差数列;(2)因为数列是公差为1,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所以,所以,当时,,当时,,所以,所以,14.【答案】(1)(2)【详解】(1)因为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根,所以.所以数列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因此.(2)由(1)知,对于方程,由韦达定理得,即.所以.所以.15.【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详解】(1)数列中,,,则,,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由(1)知,,则,,所以数列的前项和.16.【答案】(1)见详解,(2)【详解】(1)由,,得,则,即,又,于是,而,所以数列 为首项为3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由(1)知,数列,都是递增数列,,即,因此数列的前50项包含中的前46项与中的前4项,所以.17.【答案】(1)(2)【详解】(1)①,当时,,解得,当时,②,式子①-②得,故,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2),.18.【答案】(1)见详解(2)【详解】(1)因为,,显然,则,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2)由(1)知,则,可得,所以.19.【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详解】(1)证明:因为,时,,得所以当时,,两式作差得,所以,又,所以,即,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证明:由(1)可知,即,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3)由(2)可知,即,根据题意得,则,所以,两式相减得,即,所以.20.【答案】(1);;(2).【详解】(1)设的公差为,因为,所以,又,所以,解得,所以,.(2),所以.21.【答案】(1)(2)(ⅰ);(ⅱ)最大项为,或.【详解】(1)因为,所以当时,,两式相减得,,整理得,即,而当时,,经检验满足此式,所以.(2)(ⅰ)由(1)得,,所以,,,所以.(ⅱ)由(ⅰ)得,,所以,因为成等比数列,所以,即,所以,故,由对勾函数性质得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则当时单调递增,当时单调递减,,,因此最大项为,此时或.22.【答案】(1)(2)证明见解析【详解】(1)依题意,对任意的,,都有,故对任意的,,,所以对任意的,,,即为定值,所以数列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据,,得,,所以,解得,故,所以(2)由(1)可知,,所以当,,,又符合上式,所以所以,故,因为,,所以23.【答案】(1)见详解(2)(3)【详解】(1)因为,,,所以,即,又,所以数列是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由(1)可知,所以.(3)由(2)得,设,其前n项和为,则,,两式相减得,所以,所以.24.【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详解】(1)因为,又,所以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所以当为偶数时,;当为奇数且时,.也符合上式.综上所述,(2)由(1)得,则,可得,两式相碱,可得.则.因为,所以为递增数列,则,所以.25.【答案】(1)(2)①;②证明见解析【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由,得,即,由,取,得,即,解得,,所以;(2)①由(1)知,,所以,因为,所以,所以的前20项和为;②证明:因为,所以,所以当时,;当时,,综上可得.26.【答案】(1),;(2);(3).【详解】(1)因为,所以当时,,当时,,故,验证,当时,,符合,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由(1)可知,所以,故;(3)因为对恒成立,所以,令,则当时,,当时,,,因为,,,,,,所以,当时,数列递减,所以,故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27.【答案】(1),(2)见详解(3)【详解】(1)由已知得:,.(2)证明:因为,,所以,而,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3),因为,,,由(2)得,所以.28.【答案】(1)9,6(2)见详解(3)【详解】(1)因为成等差数列,所以,当时,,即,所以,因为成等比数列,所以,当时,,即,所以(2)由条件可得,且,又,故,代入中,得时,有,即,所以数列为等差数列(3)由(1)(2)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所以数列是首项为2,公差1为的等差数列,得,即,故,即,所以时,,且也符合上式,故,则,数列的前n项和为,29.【答案】(1)(2)见详解【详解】(1)因为数列中,,,且数列为等差数列,设数列的公差为,则,故,所以,故.(2)因为,所以,故原不等式成立.30.【答案】(1)(2)【详解】(1)由题意,,得,或,得,或或,得(2)由题意,对两边平方得到,则,解得,由,可知31.【答案】(1),即.当时,,所以;当时,,,当时,也满足上式,,.(2),,,,,.(3)由(1)可得,,,,.32.【答案】(1)(2)【详解】(1)设数列的公比为,,则.由得,由得,所以,解得或(舍去),所以.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由条件知,设,则,将以上两式相减得,所以.设,则.33.【答案】(1)见详解(2)【详解】(1)由,当时,,两式相减得,即,①则,②由①②整理得,,所以;又,则当时,,当时,,则,所以,满足,所以,故数列为等差数列,且首项为,公差为.(2)由(1)可知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所以,则,所以.34.【答案】(1),(2)【详解】(1)当时,,又,则,所以;当时,,整理得,因此数列是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由(1)知,,则,于是,两式相减得,所以.35.【答案】(1);(2).【详解】(1)设的公比为,则,又,当时,,当时,,两式相减可得,,所以,所以或(舍去),所以,即,所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由,,可得,所以,又,所以,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所以,所以,所以.即.36.【答案】(1)(2)(3)见详解【详解】(1)由得,,即,,,是等比数列,首项为2,公比为,即;(2)由得:,又得:,两式相减得:,得:或,当时,代入①得:解得:,当时,代入①得:解得:,.(3)由可推出,,从而可得数列是递增数列.由,得:,,由得:37.【答案】(1),;,(2)(ⅰ)见详解;(ⅱ)见详解【详解】(1)因为等差数列的第2项为3,其前5项和为25.所以,,计算得,公差为,所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因为,所以,解得或(舍),故;(2)(ⅰ)由题意,,所以,所以,且,所以数列是以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ⅱ)由题意知,,所以,所以,设,则,两式相减得,所以,所以.38.【答案】(1)(2)不存在,理由见详解(3)见详解【详解】(1)当时,,由题意知:,,两式作差得:,或;当时,,解得:或,又,;当时,,解得:;恒成立,又,,数列为常数列,即.(2)当时,;假设在数列中,存在连续的三项成等比数列,则,,,,即,又,,解得:,与矛盾,假设错误,即在中,不存在连续的三项成等比数列.(3)当时,,当时,且,;,,,,数列为递减数列,,,.39.【答案】(1),(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详解】(1)由已知有,故的方程为.当时,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解得或,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该点显然在的左支上.故,从而,.(2)方法一:由于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方程.展开即得,由于已经是直线和的公共点,故方程必有一根.从而根据韦达定理,另一根,相应的.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而注意到的横坐标亦可通过韦达定理表示为,故一定在的左支上.所以.这就得到,.所以.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方法二:因为,,,则,由于,作差得,,利用合比性质知,因此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3)方法一:先证明一个结论:对平面上三个点,若,,则.(若在同一条直线上,约定)证明:.证毕,回到原题.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故.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而又有,,故利用前面已经证明的结论即得.这就表明的取值是与无关的定值,所以.方法二: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故.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这就得到,以及.两式相减,即得.移项得到.故.而,.所以和平行,这就得到,即.方法三:由于,作差得,变形得①,同理可得,由(2)知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令则②,同时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则③,将②③代入①,即,从而,即.40.【答案】(1) 是融积数列,理由如下:设,当时,取,则,即对任意,总存在,,,,,使得,则是融积数列.…………2分(2) 第一步:根据融积数列定义判断前3项的关系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又是融积数列,所以对任意的,总存在,,,,使得,则.…………3分第二步:分情况讨论得到的通项对于,有下列三种情况:①若则或②若则或③若则或或由①②③得或或.…………6分第三步:分情况讨论是否满足题意对于,取,则,则是融积数列;…………7分对于,同上可得也是融积数列;…………8分对于,则,当,时都有,,故不存在,,使得,故不是融积数列.…………9分第四步:得出结论综上,0或1.…………10分(3) 第一步:根据已知,递推出与的关系因为是单调递增的融积数列,,,所以,所以,,,,,,,,所以.…………12分第二步:由的单调性确定的最小值又因为单调递增,所以,…………13分当以上各式等号同时成立时,故的最小值为10.…………14分第三步:根据融积数列性质,确定的最大值因为是融积数列,所以对任意的,总存在,,,,使得,而,,所以对任意的必存在,使得,又因为是单调递增数列,所以,则,则,由,得,当时取等号,故的最大值为122.…………16分综上,的最小值为10,最大值为122.…………17分41.【答案】(1)(2)见详解(3)【详解】(1)因为,所以,,,,所以.(2)证明:,故,,而当时,,,,故,故.,,对,要想使得,只需,即,只需取,其中为的整数部分,此时,即,原命题得证.(3)当时,,故,故,则,被9整除,有3种情况:①被9整除;②被9整除;③都能被3整除.第③种情况:若都能被3整除,则能被3整除,则能被3整除,显然错误,设除以9的余数为,将一一列出:,发现:,再由的特点:,可知:,将会重复的排列次序,故是以24为周期的数列,在一个周期内,,即能被9整除,故所求概率为.42.【答案】(1),(2),(3)【详解】(1)由题意,,,.(2),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数列是以4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即;设,则,即,又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数列是以6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即,所以.(3)要求,只需求,又,所以,所以,所以.43.【答案】(1)的元素为和;(2)详见详解;(3)详见详解.【详解】(1)根据题干可得,,,,,,满足条件,2满足条件,不满足条件,3不满足条件,不满足条件,4不满足条件,,,,,均小于,因此5满足条件,因此;(2)因为存在使得,所以.记,则,且对任意正整数.因此,从而.(3)设数列的所有“时刻”为,对于第一个“时刻” ,有,3,,,则.对于第二个“时刻” ,有,3,,,则.类似的,,.于是,.对于,若(A),则.若(A),则,否则由(2)知,,,,中存在“时刻”与只有个“时刻”矛盾.从而.另解:(3)①若(A),由(2)可知,,此时结论成立;②若(A),设(A),,,,其中,3,,,,2,,,不妨设,由题意,所以,同理,所以.以此类推,我们有,,,将以上各式累加,得到,故此时结论也成立.综合①②可知,若数列满足,3,,,则元素个数不小于.44.【答案】(1) 【解】第一步:写出结论数列1,3,4,12具有性质,数列2,4,8,16不具有性质.第二步:说明数列1,3,4,12具有性质对数列1,3,4,12,有,,,,,,,都是数列中的项提示:注意理解题意,或是数列中的项,所以数列1,3,4,12具有性质.············2分第三步:说明数列2,4,8,16不具有性质对数列2,4,8,16,,都不是数列里的项,所以数列2,4,8,16不具有性质.············4分(2) 【证明】第一步:先证明是数列中的项由数列具有性质,可得不是数列中的项(提示:,所以不是数列中的项),所以为数列中的项,故,所以是数列中的项;············5分第二步:证明当时,是数列中的项当时,则,所以不是数列中的项(提示:因为是数列中的最大项),因为数列具有性质,所以 一定是数列中的项.············7分第三步:写出结论综上,一定是数列中的项.············8分(3) 【证明】第一步:证明依题意,所以,由(2)可知,一定是数列中的项,所以,,, ,,(提示:通过各项之间的大小关系,确认与已知数列各项一一对应),所以············11分第二步:证明当时,,所以不是数列中的项,所以是数列中的项.由,又,可得,, ,,所以,············14分因为,由以上可知,,且,所以,且,所以············15分第三步:和两式相除,得时数列为等比数列又,两式相除,可得,所以时,数列为等比数列.············17分45.【答案】(1)(2)见详解(3),理由见详解【详解】(1)由题意,得.(2)因为,,①当,,时,所以,因为,,所以;②当,,时,所以,因为,,所以.(3)考察序列,,,,.所以,,.设,所以.对于数对,,,,组成的所有序列,要使最小,应使得,最小,从而,应在其中,如下表:2 65 4如是,要是前面较小,则进一步确定表中数据:2 8 11 11 65 11 16 11 4所以.下面证明,不妨设存在,,,,组成的数对序列为:,使得,若,则,矛盾;若,,则,矛盾;若,,则,矛盾.综上分析,,所以的最小值为52.46.【答案】(1)1(2)证明见解析.【详解】(1)由是和的加比中项,得;由是和的减比中项,得,则,即有,,,而,因此,由是与的等比中项,得,即,而,所以.(2)(i)由是和的减比中项,得,而,则,于是,令,则,因此,即,由(1)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则,于是得,所以是和的减比中项.(ii)由(i)知,,,,由,得,,而,当时,,,因此,由,得,即,变形得,因此,,所以.47.【答案】(1)(2)见详解(3)9【详解】(1)由得,根据题意,数列具有性质,由,所以,故.(2),故(常数)故数列具有性质.(3)因为,所以当时,,两式相减得,,即,由数列各项都为正数,可得,即,又,解得,所以数列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所以,得,因为数列具有性质,所以成等比数列,故,于是,即,其中,即,,由知 ,①若为偶数,则,即;②若为奇数,则,即;综上①②可得,的最小值为.48.【答案】(1),;(2)(i);(ii)见详解.【详解】(1)令,显然,由,.(2)(i)由按上述规则产生共个正整数,而产生共个正整数则个正整数包含①,②,故,,当时,又,.(ii)由,当时,,由,当时,令,,,,.49.【答案】(1)(2),(3)所有符合条件的数列A共有个【详解】(1).(2)因为,由题意共个数,而共有项,则“调节数列”共有种情况,所以.不妨设;则;则依此类推;则故(3)依题意,对任意,有或或,因为均为递增数列,所以,即同时满足:①,②,③,④.因为A为递增数列,因此①和②恒成立.又因为A为整数数列,对于③,也恒成立.对于④,一方面,由,得,即.另一方面,,所以,即A从第2项到第项是连续的正整数,所以,因此,故共有种不同取值,即所有符合条件的数列A共有个.50.【答案】答案见解析(1)【详解】第一步:对递推式变形构造新数列,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由(n+1)an-nan+1=1,变形可得-=-=-+.当n≥2时,=++…++a1.因为a1=3,-=-+,-=-+,…,-=-+.所以=3---…-=2+,则an=2n+1.又当n=1时,a1=3,符合上式,所以an=2n+1. 5分第二步:证明数列{an}是“平方差数列”因为an=2n+1=(n+1)2-n2,且n+1∈Z,n∈Z,所以an∈M,所以数列{an}是“平方差数列”. 7分(2)【详解】{bn}不是“平方差数列”. 8分理由如下:第一步:讨论x,y的奇偶,得到集合M中元素的特征a=x2-y2=(x+y)(x-y),x∈Z,y∈Z,①当x,y均为奇数时,x+y,x-y均为偶数,则a被4整除;②当x,y均为偶数时,x+y,x-y均为偶数,则a被4整除;③当x,y一奇一偶时,x+y,x-y均为奇数,则a为奇数;综上,集合M中的元素要么被4整除,要么为奇数. 10分第二步:得出结论所以b1=2 M,所以{bn}不是“平方差数列”. 12分【一题多解】{bn}不是“平方差数列”.理由如下:第一步:验证x+y与x-y都是奇数时是否满足题意假设2n=x2-y2=(x+y)(x-y).因为x+y与x-y同奇同偶,若x+y与x-y都是奇数,那么(x+y)(x-y)也是奇数,而2n是偶数,矛盾. 10分第二步:验证x+y与x-y都是偶数时是否满足题意,得出结论若x+y与x-y都是偶数,设x+y=2p,x-y=2q,p∈Z,q∈Z,则2n=4pq,即2n-2=pq.当n=1时,21-2=≠pq(p,q∈Z),所以bn=2n M,所以{bn}不是“平方差数列”. 12分(3)【证明】第一步:将ci,cj∈M,表示为x2-y2的形式因为ci∈M,设ci=-(x1,y1∈Z),cj∈M,设cj=-(x2,y2∈Z). 14分第二步:整理化简cicj得出结论则cicj=(-)(-)=(+)-(+)=(+2x1x2y1y2+)-(+2x1x2y1y2+)=-.因为x1,y1,x2,y2∈Z,所以x1x2+y1y2∈Z,x1y2+x2y1∈Z,所以cicj∈M. 17分【一题多解】第一步:得出结论所有奇数与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因为4n=(n+1)2-(n-1)2,n+1∈Z,n-1∈Z,所以4n∈M,即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令A={x|x=2k+1,k∈Z},B={x|x=4k,k∈Z},结合(1)(2)得A∪B=M,所以所有奇数与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 14分第二步:利用结论讨论cicj∈M由题意,ci∈M,cj∈M,①当ci,cj均为奇数时,cicj为奇数,则cicj∈M;②当ci,cj至少有一个被4整除时,cicj被4整除,则cicj∈M.综上,cicj∈M. 17分【关键点拨】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新定义“平方差数列”的概念,再根据定义,转化成能否将an=2n+1,bn=2n,cicj写成平方差形式. 【关键点拨】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新定义“平方差数列”的概念,再根据定义,转化成能否将an=2n+1,bn=2n,cicj写成平方差形式. 【一题多解】{bn}不是“平方差数列”.理由如下:第一步:验证x+y与x-y都是奇数时是否满足题意假设2n=x2-y2=(x+y)(x-y).因为x+y与x-y同奇同偶,若x+y与x-y都是奇数,那么(x+y)(x-y)也是奇数,而2n是偶数,矛盾. 10分第二步:验证x+y与x-y都是偶数时是否满足题意,得出结论若x+y与x-y都是偶数,设x+y=2p,x-y=2q,p∈Z,q∈Z,则2n=4pq,即2n-2=pq.当n=1时,21-2=≠pq(p,q∈Z),所以bn=2n M,所以{bn}不是“平方差数列”. 12分(3)【证明】第一步:将ci,cj∈M,表示为x2-y2的形式因为ci∈M,设ci=-(x1,y1∈Z),cj∈M,设cj=-(x2,y2∈Z). 14分第二步:整理化简cicj得出结论则cicj=(-)(-)=(+)-(+)=(+2x1x2y1y2+)-(+2x1x2y1y2+)=-.因为x1,y1,x2,y2∈Z,所以x1x2+y1y2∈Z,x1y2+x2y1∈Z,所以cicj∈M. 17分【一题多解】第一步:得出结论所有奇数与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因为4n=(n+1)2-(n-1)2,n+1∈Z,n-1∈Z,所以4n∈M,即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令A={x|x=2k+1,k∈Z},B={x|x=4k,k∈Z},结合(1)(2)得A∪B=M,所以所有奇数与被4整除的数都属于M. 14分第二步:利用结论讨论cicj∈M由题意,ci∈M,cj∈M,①当ci,cj均为奇数时,cicj为奇数,则cicj∈M;②当ci,cj至少有一个被4整除时,cicj被4整除,则cicj∈M.综上,cicj∈M. 17分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