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讲 明清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25·江西高三联考)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 )A.彰显皇权独尊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C.统一服饰文化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2.(2025·海南海口模拟)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3.(2025·北京海淀模拟)《明史》载,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4.(2025·河北调研)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出身于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58.65%。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B.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C.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D.官员选拔与考核相结合5.(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图所示是明朝“照刷文卷”的流程。“照刷”即检查、核对的意思,“文卷”主要指中央和地方的公文案卷。据此可知,“照刷文卷” ( )A.削弱了地方监察机构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突出中央与地方间权力制衡D.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机制6.(2024·山东济宁模拟)《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7.(2025·浙江宁波模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设定的平湖普济堂规规定:“设养老房四十间,每间可住三四人。如有偶患小恙,延医服药。倘患疫疠疮疡,易致传染诸症,即移居养病房,延请专科医治。”据此推断,普济堂 ( )A.为宗族内救助机构B.尚未认识“疠气”致病说C.为西学东渐之产物D.优抚善待老人且管理规范8.(2024·山东济宁模拟)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将奏折发还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9.(2025·广东高三联考)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10.(2024·江西九江模拟)部分台湾人士以清朝时期台湾的巡抚、知府、知县都是大陆人为由,得出“大陆欺负台湾”的论断。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指出,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地方官有本籍回避制度,台湾人考中进士也可以到大陆做官。这说明 ( )A.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B.清王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C.研究地方史应有全局眼光D.政治立场影响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11.(2024·山东淄博模拟)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防范地方势力膨胀 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12.(2025·浙江名校联考)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劝告所有人都应节俭,为各种灾难作准备;奢侈浪费会让人们在灾害之年陷于无助,“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慝犯刑”;人人都应慷慨地纳税;不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由此可见,清政府旨在 ( )A.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B.构建上下相安的稳定秩序C.维持对臣民的牢固掌控D.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13.(2025·四川高三诊断)乾隆时期,湖北省常平仓仓储额长期保持在50万石以上,最高达200余万石;社仓存谷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历咸丰年间战乱后,湖北省常平仓仅存谷4万石,社仓基本无存。百余年间,湖北经历了从“湖广熟,天下足”到“丰年亦不足供本省之食”的巨变。材料反映出清朝 ( )A.救灾备荒体系的崩溃 B.中央集权式微C.社会调剂能力的削弱 D.经济重心变化14.(2025·浙江名校联考)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官方基层组织先后有里甲制、保甲制、粮长制等,半官方基层组织有乡约、社学、社仓等,民间组织有义庄、善会、善堂等。这些官民组织同时并存,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且吏胥职役至清代也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这些现象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士绅权力和影响力扩张B.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减弱C.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D.乡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二、非选择题15.(2024·海南省学业水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世宗即位(1521年)后,“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重用费宏、杨一清、张璁等勤政、清廉的名臣。“以南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旱,诏抚按官讲求荒政”。嘉靖八年(1529年)“以议狱不当,下郎中魏应召等于狱,右都御史熊浃削籍”,并陆续惩治数百个祸害百姓的官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派总兵官戚继光平定福建等地倭患。因此史书记载,世宗“御极”后“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摘编自张廷玉等《明史》材料二 1524年,被羁押在广州的葡萄牙使团成员维埃拉在其撰写的《广州葡囚书简》中描述:“中国官员不干实事,除盗窃外,不为当地作(着)想……也不爱百姓,只掠夺、杀害、鞭打,对人民施暴。百姓受这些曼达林(官员)的虐待超过受地狱魔鬼的,因此百姓不爱国王和曼达林(官员),每天都在叛乱,成为强盗……人人都思变,因为都准备摆脱奴役,比我说的情况还要坏……人民……希望这些在广东的葡萄牙人到来。”——摘编自[葡]维埃拉《广州葡囚书简》(1)根据材料,概括《明史》《广州葡囚书简》对明朝中后期国家治理看法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葡囚书简》相应说法的成因。参考答案1.B 解析: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对不同群体的服饰进行了规定,禁止少数民族服饰、语言、发型等,目的在于通过恢复华夏文化凸显其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角色,树立政权的合法性,故选B项。材料中措施的目的与彰显皇权独尊无关,排除A项;统一服饰文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恢复汉族的冠服,而不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D 解析: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可知,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制度规定来抵制不符合正常程序的诏令,对皇权的不当行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刘一燝不能代表所有内阁成员,排除A项;内阁的设置是皇权专制制度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社会矛盾,排除C项。3.C 解析:据题干可知,自明英宗天顺年间起,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等官员不得自作主张,这反映出明廷所委任的巡抚总揽一省行政,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巡抚制度,与废除行省和“防范倭寇”没有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其权力未被削弱,排除D项。4.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大量进士并非出身于官宦阶层,而是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和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这表明不同阶层的群体均可进入士阶层,说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说明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出身,没有涉及考核的信息,排除D项。5.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这一机制中,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对全国的行政和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机制,故选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地方监察机构的权力被削弱,排除A项;“照刷文卷”是一种监察方式,不能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在明朝“照刷文卷”的流程中,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权力制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6.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基层皆设申明亭,张榜公示不孝、不悌、奸盗的恶人,以示惩戒,以激发其羞恶之心,促其改过自新,这说明明代基层治理注重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项。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基层管理,但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致良知思想,排除B项;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7.D 解析:据材料可知,普济堂不仅为老人提供了养老居所,还根据他们的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患病老人也有相应的医疗措施,体现了优抚善待老人且管理规范的特点,故选D项。普济堂不是宗族内部的救助机构,其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排除A项;普济堂对“患疫疠疮疡”的老人会采取特别的隔离和医疗措施,说明其已认识到“疠气 ”致病说,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普济堂以西方医学对患者进行诊治的事例,无法体现其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C项。8.B 解析:清代出现了两种政务处理渠道,明的渠道是传统的通过通政司、内阁的流程,暗的渠道则是臣僚直接将奏折递呈皇帝。这种暗渠道的出现,使得皇帝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传统机构直接获取信息并作出决策,体现了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皇权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这种政务处理的双渠道模式,使得政务处理过程可能会出现混乱,不能得出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9.D 解析:据材料“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可知,军机处的地位很重要,而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故选D项。地方疆吏对军机大臣的攀附反映了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并非离心力,排除A项;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是强化皇权的工具,无法擅权专政,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疆吏与军机大臣交往的具体细节,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贪腐,排除C项。10.C 解析:据材料“部分台湾人士……得出‘大陆欺负台湾’的论断”可知,部分台湾人士只看到台湾地方官多为大陆人,没有看到台湾人也可以到大陆为官,说明他们缺乏全局眼光,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的具体措施,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地方官本籍回避制度,未涉及清朝疆域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双方的政治立场,不能得出政治立场影响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排除D项。11.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为了防范地方官员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对违反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从而防范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C项。提高行政效率是实行材料中举措的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幕友并非公职人员,并未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幕友是地方官员的协助者,而非考核官吏的人员,排除D项。12.B 解析:雍正的言论强调了节俭、备灾、慷慨纳税以及对政府财政支持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确保上下相安,故选B项。雍正的言论更多关注的是财政和稳定,而非直接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排除A项;维持对臣民的掌控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雍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而非制定生活标准,排除D项。13.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仓储量的减少直接反映了在粮食短缺或灾害发生时,地方和社会的调剂能力会大幅下降。这与材料中的“丰年亦不足供本省之食”相呼应,说明清朝社会在面对粮食危机时的调剂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故选C项。“常平仓存谷4万石”说明救灾备荒体系没有完全崩溃,排除A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湖北省仓储量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变化通常涉及多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对比和变化,而材料仅聚焦于湖北省内部的粮食仓储变化,排除D项。14.A 解析:由材料“半官方基层组织”“民间组织 ”“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等可知,明清时期士绅通过吏胥职役在半官方和民间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权力和影响力扩张,故选A项。明清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加强,排除B项;政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而非民间组织,排除C项;明清时期,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15.(1)不同:《明史》认为统治者精简军队,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平定倭患,侧重于肯定明代统治者锐意进取,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稳定社会。《广州葡囚书简》认为明朝官员不作为,统治者暴虐,官民矛盾尖锐,百姓叛乱遍布各地,民众希望葡萄牙人来解放自己等,侧重于说明明朝社会矛盾尖锐,官员治民问题大。(2)成因:明朝中后期社会弊端客观存在,但作者对明朝社会了解不足,有夸大之嫌;该书服务于葡萄牙对华殖民扩张;作者对16世纪葡萄牙殖民实力的盲目自信;中外文化与价值观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