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讲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25·福建龙岩模拟)下表所示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 )民族聚居地区 管理措施汉族聚居区 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 交界地带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 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2.(2025·辽宁名校联考)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大力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以下对明朝边疆治理解读正确的是 ( )①解决了明朝内陆和边疆的危机 ②体现重北轻南、怀柔南方的特点 ③将卫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结合 ④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3.(2025·湖北高三调研)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年)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4.(2024·河北衡水模拟)《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5.(2024·湖南高三模拟)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6.(2024·福建高三联考)明朝的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私下进行海上贸易的百姓被视为海盗。但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总是一批被灭,新的更大的一批又兴起。这反映了 ( )A.朝廷海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B.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C.商贸发展提高了海盗的地位D.倭寇是东南沿海不稳定的因素7.(2024·山东济南模拟)明朝嘉靖年间,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8.(2024·天津河西模拟)清朝前期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测绘,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绘成更为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清朝还进行了三次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各级地方政府也定期编修地方志。这主要反映了 ( )A.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B.中央和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C.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D.西学东渐的风潮已经初步兴起9.(2024·河北邯郸模拟)康熙年间,清朝在承德建立木兰围场。每年木兰秋猄,康熙帝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同时还进行野宴、会谈、赐婚等活动,对蒙古王公进行赏赐。康熙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维护国家的安定B.对边疆实行行政管理C.开拓清朝的版图D.加强汉蒙的民族交融10.(2024·东北三省模拟)清朝颁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则例》等法律条例。这一系列法律条例 ( )A.提供了边疆治理策略B.确保了民族地区稳定C.拓展了清王朝的版图D.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11.(2024·山东菏泽模拟)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阶段、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对第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该阶段 ( )A.农耕经济的繁荣B.专制皇权的强化C.民族交融的发展D.有效的社会治理12.(2024·江西赣州二模)1893年,在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等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终于下谕废除了1717年颁布的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许多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这一政策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B.表明清政府谋求融入国际社会C.体现政治体制重大变革D.有助于保护海外华侨的利益13.(2025·四川名校期中)清朝沿袭前朝“厚往薄来”的传统,但与前代封建王朝频频遣使域外,招徕朝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与朝贡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之外,清朝没有其他招徕朝贡的措施。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 )A.民族政策较为务实B.经济结构的转型C.对外政策日益保守D.盛世中危机初显14.(2024·重庆模拟)明清时期,中国外销丝织品主要来自江南地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称: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B.南北漕运蔚为兴盛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D.海上丝路开始兴起二、非选择题15.(2024·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部分民族聚居地区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来,土司不法之事渐多。雍正皇帝总结土司制度的弊端:“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劫行旅,且彼等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于是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区举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参考答案1.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对汉族聚居区、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以及更边远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体现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B项。明朝对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区的管理措施并不统一,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在边疆民族聚居区设置土司和羁縻卫所进行管理,未提及改土归流,排除C项;明朝都司卫所是军事机构,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排除D项。2.B 解析:“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故①错误;据材料可知,明朝分封诸子镇守北方,并修筑长城,派遣重兵,而对南方则采用羁縻政策,说明其重北轻南、怀柔南方,故②正确;据材料可知,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并推行土司制度,即卫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结合,故③正确;明朝边疆治理与国际局势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3.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记载,土司必须定期朝贡,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土司的控制力增强,而不是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司朝贡和中央王朝权威,没有提及内陆边疆一体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4.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扩展了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郑和船队对寇盗的打击是对海上安全秩序的维护,而非应对外贸危机,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涉及的是海上军事行动和海疆安全,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5.C 解析:材料表明朝鲜和越南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中国的朝贡体系模式,将 “华夷观念” 融入自身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处理中,体现了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的传播,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此时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尚未萌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不能说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排除D项。6.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然而,东南沿海海盗问题一直无法彻底解决,这反映出禁海令这一政策与东南沿海的实际经济社会情况存在矛盾,故选A项。材料只能说明政府的控制措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而不是失去控制,排除B项;海盗是政府打击的对象,其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海盗而非倭寇,排除D项。7.B 解析: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沿海地区还存在一些走私贸易等活动,这些活动也使得沿海秩序混乱。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当时的学者、官员等纷纷开始研究海防问题,绘制海防图,故选B项。明朝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防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海防则是防止外来侵略,二者不相关,排除C项;当时沿海地区的主要威胁是倭寇和沿海走私贸易,西方殖民势力不是关键原因,排除D项。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定期测绘全国地图,编纂全国地理总志,要求地方政府定期编修地方志,这有利于宣示国家领土主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故选C项。“全面提升”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联系加强的内容,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A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帝通过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进行各种活动并赏赐等举措,密切与蒙古的关系,增强彼此的联系和认同感,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北部边疆的安定,故选A项。这些活动主要侧重于加强与蒙古的关系,不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排除B项;康熙的主要目的不是开拓版图,而是稳定边疆局势,排除C项;材料与汉蒙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10.A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等法律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权,提供了边疆治理策略,故选A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蒙古、新疆、西藏本就在清朝版图范围内,扩展了清王朝的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11.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三阶段指清朝将疆土伸向西北干旱地区,突破农牧交错带,融南北蒙古、西域于大清版图之内,并继元、明两代继续实行对青藏高原的统辖,说明其划分的依据是基于有效的社会治理,故选D项。这一阶段主要是突破原有农牧交错带向干旱地区拓展,其主导因素不是农耕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专制皇权的强化与疆域向西北干旱地区稳定延伸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民族交融的发展是疆域扩展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12.D 解析:1893年清政府废除了1717年的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这一政策有助于保护海外华侨的利益,故选D项。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并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排除A项;清政府废除禁海令主要是针对人民出海贸易和华侨问题,并不能表明清政府谋求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禁海令”属于对外政策,不属于政治体制的范畴,排除C项。13.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前代封建王朝相比,清朝不积极主动地招徕朝贡,而是采取了更为内敛的态度,说明其对外政策更加谨慎和保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民族政策是对内政策,排除A项;清朝时期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并未发生转型,排除B项;危机初显涉及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外部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材料仅体现了清朝对外政策变化,无法得出盛世中危机初显的结论,排除D项。14.A 解析:材料显示,外洋各国夷船到粤,主要贩运丝货,而这些丝货为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再由行商转售外夷。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一定的管理措施。政府允许丝织品通过这种方式出口,反映了外贸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中说的是丝织品从江浙运往广东出口,与漕运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情况主要是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贸易,不能得出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古代就已经兴起,不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排除D项。15.变化:从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到流官制)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速了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文化认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