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4·山西运城模拟)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中记载,从明代开始,农民除种粮食之外,还种棉花,“下农种木棉三五亩”,或夫妇“人踖二亩”,“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一现象 (  )
A.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
C.促进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印证了手工业生产关系的革新
2.(2024·内蒙古包头模拟)明初,官营手工业生产所需物料由各地上供,名曰“岁办”。“岁办”不足时方由官府出钱“采买”。随着各处解京物料折银上纳的增多,至清中叶,“召商置买”逐渐形成制度并普遍化。这一变化过程表明了 (  )
A.官府政策的调整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地方财政的紧张
D.商人地位的提高
3.(2024·江西上饶联考)《醒世恒言》中这样描写苏州府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据此可推知,当时 (  )
A.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B.雇佣劳动关系较为普遍
C.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兴盛
4.(2024·吉林长春模拟)下图所示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427件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
5.(2025·广东惠州调研)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所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 ”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  )
A.产生抑本务末的作用
B.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加速了社会结构解体
D.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6.(2025·辽宁锦州模拟)雍正时期,赋役不均的状况得到改变,地主的赋役增加,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减轻。同时,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 (  )
A.政府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B.赋税征收标准调整
C.土地兼并冲击小农经济
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7.(2024·山西晋中模拟)据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国税田面积为791.5万余顷,比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加了约50万顷。新垦田多出现在海滩、沙地、苇塘、荡田、山塘以及新设厅、州的荒地等畸零边角之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传统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B.人地矛盾促使拓荒垦田
C.税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D.外来作物助推粮食增产
8.(2024·安徽名校联考)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据此分析,王阳明的思想 (  )
A.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地位
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填补了程朱理学的空白
D.蕴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9.(2024·福建三明模拟)明朝后期,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据此可知,其主旨是 (  )
A.倡导个性解放
B.推崇孔孟儒学
C.批判君主专制
D.赞扬忠义精神
10.(2024·山东德州模拟)下图所示为明朝某学者的笔记摘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
A.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B.吏治腐败现象严重
C.印刷技术领先世界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1.(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研究明代手工工场的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的政治面貌等,都可以在当时的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找到大量的旁证。这说明 ( )
A.文学作品的叙述偏离了历史事实
B.历史事实依存于文学作品的表达
C.文学作品包含印证史实的历史资料
D.以诗文证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12.(2024·天津南开模拟)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在《伍伦全备记》中写道:“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用人搬演,虽非古礼,然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这可用来说明,明代戏曲 (  )
A.重在宣传儒家思想
B.大众化的色彩突出
C.属于高雅艺术范畴
D.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13.(2025·四川高三考试)徐光启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并在儒学“格物致知”认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华洋的兴实之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科学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这一思想 (  )
A.推动了传统科技转型
B.开启西学东渐浪潮
C.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D.旨在实现经世致用
14.(2025·江西吉安联考)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
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
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
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二、非选择题
15.(2024·江西九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在苏州所见所闻之景致、风物、民情。画面人物,接踵摩肩,熙来攘往,据粗略统计有一万两千多人。苏州河上船帆如云,运粮船、货船、客船、木筏、竹筏等约计四百只。
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繁多,可分为大小不等的五十余个行业。苏州所贩卖的商品不仅包括国内川、广、贵、闽、赣、浙、苏、鲁等南北九省的名产,而且还有国外输入的洋货;不仅有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而且有从事商品生产的自产自销商店。当地有酒店、花木、珠宝、玉器、古玩等行业,其中占大多数的是棉花、棉布、染坊、医药、杂货等行业。图中有很多钱庄字号,参列于繁华街道的商铺之间,还有灵岩山书塾和书楼以及山塘桥西桥堍义学等场景。在苏州知府衙门举行的府试,场面宏大而又庄重。衙西为商肆,路北有“三元斋”糕团店,大书“状元糕”的红色招牌,路南是文具店,也大书“状元考具”“三场名笔”“试卷”等市招。
《盛世滋生图》绘写了多处观演的场景,仅阊门一带就有十多家戏馆、戏园。上至显赫贵族,下至劳苦民众,都打破约束投入曲艺观演活动。
——摘编自李华《从徐扬“盛世滋生图”看清代前期苏州工商业的繁荣》等
材料二 
《盛世滋生图》(局部)
  根据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角度,指出《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并对材料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材料“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可知,明代农民种植棉花,用以换取粮食,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明代农民种植棉花以换取钱米,没有涉及雇佣劳动,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关系的革新,排除D项。
2.B 解析:明初官营手工业所需物料主要通过各地上供的“岁办”来满足,不足时才由官府出钱“采买”。这表明当时官府对手工业的原材料供应控制较严,商品经济并不是主要的形式。到了清中叶,出现了“召商置买”的制度,并且这种制度逐渐普遍化。这意味着官府开始更多地依赖市场来获取手工业所需物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官府政策调整和地方财政状况的相关描述,排除A、C两项;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绸丝牙行,有千百余家……俱到此上市”可以看出,当时集镇十分繁荣,且出现专业分工,故选C项。镇的功能并不都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雇佣劳动关系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白银的使用比例不断上升,占了绝大多数,远远超过其他通货种类,这说明在民间商业贸易中白银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佐证了当时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故选B项。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也就是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白银货币化体现的是在商品交换中白银使用多,不能代表物价是用银两计算的,排除C项;宝钞只是使用率下降,不能说宝钞不再作为通货,排除D项。
5.A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一条鞭法使“富家无可逃”,即富有的土地所有者无法逃避税收。这些土地所有者是“务本之人”,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税收负担的加重会使这些人流向商业,产生抑本务末的作用,故选A项。“一条鞭法”是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税收方式,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非减少,排除B项;实行“一条鞭法”主要是税收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结构的解体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一条鞭法”使赋役合并,一律折银征收,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说明政府征税主要依据土地而非人口,人头税被废除,这与雍正时期“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有关,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政府户籍管理与赋役无关,不可能改变赋役不均的状况,排除A项;土地兼并不可能减轻农民的负担,相反可能会加重农民负担,农民没有土地,却还需缴纳赋税,排除C项;雍正时期的改革并没有产生新型的生产关系,只是在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框架内进行调整,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税田面积……增加了约50万顷”“新垦田多出现在……畸零边角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以来人地矛盾的加剧促使人们拓荒垦田,故选B项。清朝前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并未出现明显提升,排除A项;畸零边角之地的开垦主要是因为人地矛盾,而不是税制改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来作物助推粮食增产,排除D项。
8.D 解析:王阳明认为道理是天下公认的道理;学问是天下共同的学问,并不是朱熹和孔子能够据为己有的,这体现了他对封建正统权威的叛逆,故选D项。王阳明的思想依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并未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的思想体现了怀疑精神,不符合经世致用的内涵,排除B项;王阳明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创新,二者都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只是方法论方面具有差异性,排除C项。
9.B 解析:李贽肯定《水浒传》描绘的人物是“忠义之士”,这与孔孟儒学的“忠君爱国”的主旨高度相符,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李贽强调个人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没有倡导个性解放,排除A项;“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不符合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C项;赞扬忠义精神是表面现象,其根本目的是推崇孔孟儒学,排除D项。
10.A 解析:材料“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表明书籍的印刷量在增加,反映出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故选A项。“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描述了书籍印刷与官员往来的联系,并没有直接指向吏治腐败,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明朝的印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明朝时期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
11.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可以作为研究明代手工工场的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市民阶层政治面貌的旁证,这说明文学作品包含印证史实的历史资料,故选C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偏离”一词表述有误,排除A项;文学作品存在一定主观和虚构色彩,“历史事实依存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夸大了文学作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并无史学研究方法的对比,无法得出以诗文证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D项。
12.B 解析:由“人人观看,皆能通晓”“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可知,明代戏曲易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具有教化作用,大众化的色彩比较突出,故选B项。题干未涉及“南北戏文”体现儒家思想的内容,不能得出明代戏曲重在宣传儒家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由“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可知,明代戏曲并不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明代戏曲深受商品经济影响的结论,排除D项。
13.A 解析: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强调在儒学“格物致知”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学问,以求在科技上超越西方,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试图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科技来推动中国传统科技进步,故选A项。在徐光启之前,西学东渐已经发生,排除B项;徐光启是在儒学“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展开思考的,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徐光启的思想更多的是强调在科技上超越西方,而不是单纯追求实用,排除D项。
14.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学东渐是指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传教士和其他途径传入中国的过程。康熙帝对科学和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推动西方知识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这反映出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故选C项。清朝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贸易,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康熙帝学习西方知识,无法看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波及中国,排除B项;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仅限于社会上层,“快速提升”与实际相悖,排除D项。
15.[示例]
虽然《盛世滋生图》作为绘画史料,可能因技法的干扰、主观意志的介入或艺术创作的需要等因素,会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偏差。但徐扬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苏州的见闻,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二手史料。
图中所见,苏州船帆如云,不仅包括来自国内南北9省的商品,还有来自国外的洋货。可见当时苏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长途贩运业发达,也说明了苏州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自产自销商店出现,初级商品在这里经过商业资本的运作又变成了生产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形成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合一。钱庄的大量出现,不仅适应了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的需要,同时还对促进商品流通、活跃金融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苏州是明清以来工商业最发达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盛世滋生图》为我们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
(从研究中国绘画史美术史、乾隆时期人文荟萃、市井风情等角度分析亦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