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讲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4·河南考前押题)1835年5月,《广州纪事报》刊登了一篇英国人写的文章,其中写道:“如果所有国家都像清政府那样拒绝共享自然福祉,这个世界成个什么样 ……只能坠入霍布斯的《利维坦》描述的普遍战争状态。”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B.中国民众仍持传统的蛮夷观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D.清政府已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2.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战中,清军共战死277人,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钦差大臣琦善在奏报伤亡情况时,不得不逢迎帝意,宣称清军官兵奋不顾身,“接仗四时之久”“共计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余名”。这反映了晚清 ( )A.军事实力增强B.专制体制的弊端C.政治腐败严重D.战略战术的失当3.《南京条约》及其附约里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其中提及的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了“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令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4.(2024·安徽合肥联考)晚清时期某一外交条款规定:“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一条款使 ( )A.列强侵略行径客观上受到限制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英国攫取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5.(2024·山东淄博模拟)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称:“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隐藏了社会危机C.说明列强资本雄厚 D.映射出社会稳定6.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7.(2024·河南郑州模拟)19世纪70年代,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朝廷创设电报。到1891年,全国电报线路“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由此可知 ( )A.技术变革保障了台湾安全B.日本的殖民统治受到冲击C.危机意识促进通信现代化D.清廷扭转了军事被动局面8.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这一做法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 ( )A.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B.反映了晚清的财政困局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9.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设置“观审”权,规定原告国官员可“赴承审官员处观审”,“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关系英人命盗案件,议由英国大臣派员前往该处观审”。“观审”权的设置 ( )A.表明中国朝贡贸易体制的崩溃B.是基于国际法的平等互惠原则C.加深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D.体现了清政府具有开放的意识10.1863年,天津港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该占比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时期天津港腹地 ( )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D.民众消费观念滞后11.(2024·湖南益阳期末)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清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清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清廷任命淮系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C.李鸿章专权恣肆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12.(2024·福建福州质检)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修筑了胶济铁路。该铁路有几段朝南或者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见下图),德国修建这些路段的主要意图是 ( )A.扩大势力范围B.掠夺经济资源C.建立军事基地D.镇压人民反抗13.(2024·陕西安康模拟)19世纪60年代后,烟台的外贸经济繁荣。20世纪初,由烟台进出口的货物多改为从威海出入,威海“一时商业骤盛,市面顿呈生气”;同时,青岛也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烟台的贸易中心地位。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经济政策的调整B.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关税主权的部分恢复14.下图所示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范围内抗税活动的次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清政府的税收来源多样化B.庚子赔款加剧了统治危机C.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D.甲午战争前社会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15.(2024·江西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事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任选以上三个史实,从中提炼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参考答案1.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人因为清政府拒绝共享自然福祉而不满,这反映出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利益,与清政府的保守政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出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英国人对清政府拒绝共享自然福祉的态度是不满的,并非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民众仍持传统的蛮夷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且此时清政府夜郎自大,闭目塞听,缺乏运用国际法的意识,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沙角、大角之战中,钦差大臣琦善为了逢迎帝意,谎报军情,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而非“政治腐败”,B项正确,排除C项。清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英军,这不能反映晚清军事实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战略战术的信息,排除D项。3.D 解析:清政府能够接受《南京条约》及其附约里的苛刻条款,却难以适应平等语气的文书来往,这说明《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的规定冲击了清朝统治者一直坚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宗藩体系崩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一直坚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这不属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C项明显与材料中“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信息不符,排除。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他列强从中国攫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这说明英国借此在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这是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的内容,C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各国侵略者结成侵华伙伴关系,扩大了列强的侵华权益,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虎门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条约,不能由此说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5.B 解析:材料中银钱比价的大幅增长,使农民以钱易银缴纳赋税更加困难,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隐藏着社会不稳定的因素,B项正确,排除D项。这一现象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列强资本雄厚与银钱比价变化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州、泉州不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之列,英国商船到这些地方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因而才出现清政府对此不满而照会英国驻华公使的情况,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钦差大臣沈葆桢认识到电报对海防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清政府加快全国电报线路的建设,这说明危机意识促进通信现代化,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日军侵占了台湾,这说明技术变革并未保障台湾安全,也未扭转清廷的军事被动局面,排除A、D两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排除B项。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西征,通过举借外债、他省协济、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西征所需要的军费,这说明仅靠晚清政府已无力支付西征军费,反映了晚清的财政困局,B项正确。左宗棠的西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边疆的危机,但不能说完全解决了危机,排除A项;左宗棠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西征军费不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左宗棠筹集军费的方式,与中央机构权力的加强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观审”权的设置使列强在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干预中国司法审判的权力,扩大了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这就加深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半殖民地化,此举违背了国际法确立的国家主权与独立等原则,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涉及司法体制,没有涉及朝贡贸易体制,排除A项;“观审”权的设置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清政府是被迫接受的,不能体现清政府具有开放的意识,排除D项。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津港进口商品中工业生产资料占比极低,这反映出天津港腹地工业基础薄弱,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低,C项正确。仅从天津港的进口商品结构难以直接推断出天津港腹地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需要综合考虑生产、消费等多个方面,A项说法过于武断,排除;生活资料进口值的增加不能说明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反而可能意味着市场有一定的开放性,排除B项;民众消费观念可能会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产生这种进口结构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选帅过程中,李鸿章因派系之见干扰朝廷决策,导致选帅不当,这种派系之争严重影响了备战,殃及国家安危,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廷围绕选帅出现的派系之争,不能体现清朝国力的衰微,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表述应是李鸿章在选帅问题上因派系观念而影响决策,排除;材料强调在选帅问题上出现的派系矛盾,而非将帅矛盾,排除D项。12.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胶济铁路部分特殊路段延伸到了煤矿、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这说明德国修建这些路段的主要意图是掠夺经济资源,B项正确。扩大势力范围是德国的整体目标,但具体到这些特殊路段的走向,直接目的并非单纯扩大势力范围,排除A项;图片中铁路特殊路段的走向与建立军事基地的直接关联不明显,其主要目的不是建立军事基地,排除C项;德国修建这些特殊路段的主要意图是掠夺矿产资源,与镇压人民反抗无关,排除D项。13.B 解析: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烟台(登州口岸设在此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烟台一时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在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租威海卫,德国强租胶州湾,客观上推动了威海“商业骤盛”、青岛“迅速崛起”,因而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是材料中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对经济政策作出了一些调整,但这些调整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中的变化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关税主权的部分恢复是在南京国民党政府“改订新约”之后,排除D项。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0 年之后,抗税活动次数大幅增加,而 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数额巨大,这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导致抗税活动增多,B项符合图片所呈现的趋势,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没有涉及清政府的税收来源,排除A项;图片中抗税活动次数的变化不能直接表明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夸大,排除C项;仅从抗税活动次数在甲午战争前相对较少,不能简单得出甲午战争前社会相对稳定的结论,排除D项。15.[示例]史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主题: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阐述: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便步入了一段被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历史。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并支付大量赔款,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实力。随后,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台湾全岛等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这不仅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紧接着,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的事件,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的行径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这三个连续的史实,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遭受到的列强侵略和压迫。这些侵略行径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觉醒,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