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4·黑龙江大庆模拟)太平天国实行百工衙制度,百工衙管理百工技艺。种类名目繁多,分工十分细致。产品除供应朝内和天京军民,也供给天京之外的太平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
A.注重通过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
B.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C.经济制度服务于政治军事需要
D.否定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2.1861年,洪仁玕对到达天京的留美学生容闳提出的改良政府、改变教育、举办洋务等建议大为赞赏。1863年,以剿灭太平天国为己任的曾国藩委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所购机器成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据此可知,容闳接触的两人 (  )
A.向西方学习的成效显著
B.争购机器以获取列强支持
C.对时代主题存在着共识
D.对待西学的态度截然不同
3.(2024·江苏南通质检)1864年,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指示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用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之举意在 (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
4.1865年,李鸿章在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州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  )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
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
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5.(2024·四川德阳调研)据统计,从1875年至甲午战争前,直隶、湖北、安徽等省先后兴办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新式煤矿,共计16座,其他新式金属矿在19世纪80年代也相继被建立,新式金属矿达24座之多。清政府开办新式采矿业意在 (  )
A.为军事工业积累资金 B.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C.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扶助培植新式经济
6.有学者提出,财政、货币、土地政策是历代经济变革的核心命题,成败得失俱因于此。可惜的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所有的变革只密集地发生在工业经济领域……虽然轰轰烈烈,却无法造成社会机制的转变。据此,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 (  )
A.经济变革不够深入 B.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各方利益未能兼顾 D.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7.(2024·江西九江模拟)下图是晚清某一时期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西方列强提出门户开放
C.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D.清政府加强了国防建设
8.1892年,比利时驻华公使照会总理衙门,邀请中方派员参加比利时开办的考核罪犯会。总理衙门派吴宗濂入会听议,并向各国宣讲中国法律“以教化为先,是以人民虽众,犯法者少”,数百听众欢声雷动,吴宗濂也被“延于上座,极尽敬礼”。此事折射出 (  )
A.晚清已取得外交主动权
B.维新变法开启近代外交
C.清政府借机扩大影响力
D.中国法律已比西方先进
9.甲午中日战争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较深
B.洋务派势力依然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已成为共识
10.戊戌维新时期,学会林立、报馆蜂起。有学者认为,学会、报馆的存在不仅为各阶层民众加强彼此的相互联系与团结、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提供了多元化的组织渠道和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他们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践机会和手段。该学者意在强调学会、报馆 (  )
A.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 B.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C.得到了民众广泛支持 D.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
11.(2024·山东日照模拟)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只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12.“百日维新”期间,废八股的上谕发布后,“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也……然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这反映了 (  )
A.废八股遭到读书人反对
B.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C.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变法加剧社会主要矛盾
13.1900年6月,上海《新闻报》连续发表社说,“读(农历)五月初十日上谕”,知其“有不肯痛剿之意,于是群情惊讶,而沪上商人为之震动”,“上海为商务总枢”,“京师、上海皆互相关切”,应以“急为痛剿”为上策。其言论表达出 (  )
A.对清政府对内政策的不满
B.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愤懑
C.对实业救国之路的坚守
D.对“东南互保”危害的担忧
14.下表展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据材料可知 (  )
研究史实 人物 研究视角 结论
洋务运动 萧一山 民族自觉 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
蒋廷黻 近代化 开启“全盘西化”步伐
钱穆 民族文化 “中体西用”再好不过
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
C.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D.政治立场制约历史研究
二、非选择题
15.(2024·广东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内容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还在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决议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不断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百工衙是太平天国设立的管理百工技艺的生产机构,百工衙制度属于经济制度,百工衙生产的产品供应朝内和天京军民,也供给天京之外的太平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制度服务于政治军事需要,C项正确。百工衙的产品供应朝内、天京军民和太平军,未涉及其他群体,不能体现分配实现了“社会公平”,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实行的一项经济制度,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管理手工业生产的经济制度,未涉及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洪仁玕想要改良太平天国,曾国藩想要通过采购机器增强清朝的实力,他们都认识到西方的技术和理念对于自身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西方,寻求借助西方的某些东西来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这反映出他们对当时的时代主题——“学习西方以自强”存在着共识,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洪仁玕或曾国藩通过相关行动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洪仁玕学习西方是为了建设太平天国,曾国藩购买机器是为了发展洋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洪仁玕和曾国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二者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相同,排除D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在与太平军战斗过程中所采取的粮捐、亩捐等权宜之计较为混乱,不利于清政府财政的稳定和统治秩序的维持。通过“清赋”,认真收纳田赋,年清年款,可以规范财政收入,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加强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和管理,D项正确。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已接近尾声,此时开展“清赋”的主要目的不是镇压起义,而是后续的统治需要,排除A项;长期战争使江南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赋”有利于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这不是“清赋”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清赋”之举主要是针对田赋的整顿,与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制造局的产品有民用价值,沈葆桢主张船政局要考虑民生和国家财政,这均体现了他们关注军事工业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即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对军事和民生的作用,而非为了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想主要出现于甲午战争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是重点之一,但军事工业耗费巨大,资金短缺。开办新式采矿业能够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材料,同时积累资金,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并非开办新式采矿业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办这些新式采矿业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不是其主要意图,排除C项;清政府开办新式采矿业意在服务于军事工业发展,而不是扶助培植新式经济,排除D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的所有变革只密集地发生在工业经济领域,没有涉及财政、货币、土地政策等更深层次的经济变革,因此无法造成社会机制的转变,这表明洋务运动的经济变革不够深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社会基础的信息,B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方利益是否兼顾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洋务运动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相关内容,D项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排除。
7.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876—1880年,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抵御外国的侵略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强国防建设,对钢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钢铁进口量持续增长,D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中国代表吴宗濂在比利时开办的考核罪犯会上宣讲中国法律,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吴宗濂也被“延于上座,极尽敬礼”,这折射出清政府借助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中吴宗濂的宣讲并未使晚清取得外交主动权,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且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处于人治阶段,D项说法错误,排除。
9.A 解析:材料中陈宝箴与康有为均主张学习西方,但强调“必以中学为根本”“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体西用”思想影响较深,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洋务派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制度变革并没有成为共识,排除D项。
10.A 解析:材料中明确指出学会、报馆在加强民众联系、团结以及提供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学会和报馆宣传的内容,且戊戌维新时期主要宣传的是君主立宪思想,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学会、报馆为民众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渠道,但并没有提及学会、报馆是否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学会和报馆宣传的内容,不能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
11.C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政治层面,社会政治变革的愿望增强,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不能说明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不能说明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排除B项;材料涉及救亡图存,但不能说明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废八股这一改革举措引发了不同群体的强烈反应,有志之士的支持和守旧之徒的反对,以及谣言的传播,都表明政治改良道路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B项正确。材料中明确指出有志之士支持废八股,而反对的人是愚陋守旧之徒,不能说废八股遭到所有读书人的反对,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变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并不能直接得出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变法引发的不同群体的反应,而不是变法加剧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
13.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为义和团运动时期,上海《新闻报》发表社说主张迅速“痛剿”义和团,这表达出其对清政府对内政策的不满,A项正确。“不肯痛剿之意”针对的是义和团运动,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排除B项;实业救国强调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实现救亡图存,材料并未涉及实业救国,排除C项;“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的协议,材料没有涉及“东南互保”的信息,排除D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萧一山、蒋廷黻、钱穆分别从民族自觉、近代化、民族文化的视角研究洋务运动,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开启“全盘西化”步伐、“中体西用”再好不过,这说明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C项正确。时代差异影响历史结论,但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A项;材料说明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就不同,历史事件是能够形成定论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三位人物的政治立场,不能断定三位人物的政治立场是否相同,排除D项。
15.评析:19世纪末以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康、梁等维新派兴办报刊、实行变法的影响,安徽《皖报》秉承的“开风气、拓见闻”等办报宗旨,在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讽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抨击君主专制,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对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破坏民主制度,《安徽公报》刊登《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并加入讨袁斗争的舆论宣传中,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综上所述,安徽地区政论报刊的发展适应了时代转型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