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讲 晚清时期的经济变动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 ( )A.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D.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2.中国近代最早离乡入城的人员,从经济上来说是较富的,从教育程度上来说是较优秀的。“财富和人才离了乡,再加上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农村开始穷困,小康之家降而为穷户,穷户就站不住脚,开始离乡。”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城乡人口自然结构发生变化B.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的流失C.耕读传家的观念被人们抛弃D.城镇化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3.近代中国华北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市体系,逐渐由北京、济南等主导的体系向由天津、青岛等主导的体系嬗替,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经济区和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经济区。这一变化是因为 ( )A.农民运动的影响 B.通商口岸的开放C.晚清自救的变革 D.区域中心的转移4.(2024·安徽师大附中模拟)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统计发现,1872—1913年,创办近代工厂的人中,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B.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C.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5.(2024·山东菏泽模拟)1904年,山东博山玻璃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山东农工商务局划拨官银5万两,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由张謇等人负责,生产平板玻璃。这说明当时 ( )A.清末新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B.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艰辛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D.股份制成为新型经营方式6.(2024·河南郑州质检)下图反映了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改变了南北不平衡的工业布局B.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C.侧面反映了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D.进一步巩固了晚清政府的统治7.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雇人终日乘坐电车,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厢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了它。这说明 (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B.现代化交通方式艰难发展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8.1893年夏,上海格致书院例行的夏课(夏季考试)出了一道比较中西医学优劣的考题,其中前三名均认为中西医学各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差不多同时,郑观应发表《医道》一文,认为西医的诸多精妙,“实暗合中国古意”,故医学的教育,应该在研究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参以西医之长,精益求精。这 ( )A.表明中西医体系实现有效结合B.说明西医更加科学合理C.表达了国人对中医革新的愿望D.反映医学救国成为共识9.《海国图志》问世刊印千册后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但此书在流入日本后却成为畅销书,仅1854—1857年在日本就被集中重印20余次,并成为日本了解西方、抵御外侮的知识指南。这反映出( )A.“师夷之长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B.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C.“师夷之长技”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重点10.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11.京师同文馆于1872年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首年,认字写字、讲解浅书……三年,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四年,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八年,讲求……富国策、练习译书等。该课程计划 ( )A.注重学习文言文翻译B.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排斥西方的自然科学D.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12.甲午战争前,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机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这一主张 (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B.深受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C.反映出革命思潮成为主流D.意在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13.《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词,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 )A.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B.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14.下表所示为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图书馆建设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图书馆建设规定的变化 ( )时间 史实1910年 晚清学部公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主张“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1915年 教育部连续颁布了两部图书馆规程,其中《通俗图书馆规程》第一条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A.体现了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转型B.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人才基础C.保障了中国民众对阅读图书的需求D.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二、非选择题15.(2024·江西上饶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格致汇编》是由英国人傅兰雅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科学杂志,以传播近代科技知识为宗旨,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学素养不深的民众阅读,并设有读者问答栏目。《格致汇编》出版60期,主要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另有科学人物传记,如利玛窦、爱迪生、李善兰、徐寿等;还有工艺技术介绍,如酿啤酒、养蜂、碾米、纺织机械、望远镜、显微镜等。梁启超评价《格致汇编》中所载《显微镜远镜说》一书“其法尚新可读”。——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材料二 《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提问者地区分布情况表(部分)地区 上海 浙江 江苏 广东 福建 山东 湖北 天津 香港人数 52 45 34 30 28 21 16 12 6地区 辽宁 安徽 直隶 江西 北京 湖南 河南 云南 台湾人数 3 2 2 2 1 1 1 1 1(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格致汇编》传播西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致汇编》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参考答案1.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1894年,除传统的小农经济外,外国资本企业、洋务企业、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产生并不断发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A项正确。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与壮大,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排除C项;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最早离乡入城的人员,在经济地位上比较富有,在教育程度上比较优秀,财富和人才离开了农村,再加上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农村日趋贫困,导致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这说明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失,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失,没有涉及城乡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不是“耕读传家的观念被人们抛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镇化的具体进程,不能体现城镇化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排除D项。3.B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青岛被德国强占并建设成商港,这使天津、青岛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频繁,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与天津、青岛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关,与农民运动无关,排除A项;晚清自救的变革与材料中的变化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区域中心的转移是材料中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4.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872—1913年创办近代工厂的人中,地主和买办所占比重很高,商人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这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D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在19世纪末,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创办工厂的阶层,没有与其他生产组织形式进行比较,不能断定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办工厂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5.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成立的山东博山玻璃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生产平板玻璃,这说明股份制成为企业的新型经营方式,D项正确。此时期中国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经济结构并未转型,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山东博山玻璃有限公司资金积累的方式是发行股票,并未体现出原始积累“艰辛”的特点,排除B项;孤证不立,仅凭山东博山玻璃有限公司的成立,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排除C项。6.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商办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数量也有所增长,这从侧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即促进了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企业的分布,不能说明南北不平衡的工业布局的改变,排除A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日益壮大的新兴阶级力量为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加快了清朝的灭亡,排除D项。7.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电车初营运时,很多人认为电车带电不安全而拒绝乘坐,英国电车公司通过雇人乘坐、向乘客发放礼品、在车厢上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等做法使人们逐渐接受了电车,这说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B项正确。材料说明英商的宣传方式符合实际,不具有欺骗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人们对电车的态度,不是对城市化进程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社会生活,而非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排除D项。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上海格致书院例行的夏季考试中,取得前三名的考生均认为中西医学各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郑观应也认为西医有诸多精妙之处,主张医学教育应当参照西医的长处,这体现了对西医长处的肯定,表达了国人参照西医的长处对中医进行革新的愿望,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西医学各有短长,应当学习借鉴西医的长处,没有体现中西医体系“实现有效结合”,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西医学各有短长,不能说明“西医更加科学合理”,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均认为中西医学各有短长,应当学习借鉴西医的长处,这不能反映“医学救国成为共识”,排除D项。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中国受到打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守旧势力强大,思想解放困难,近代化转型面临巨大阻力,凸显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的艰难,B项正确。“师夷之长技”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符合中国国情,排除A项;“师夷之长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D项对材料的主旨理解错误,排除。10.C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此时期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富国”类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这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富强救亡道路,C项正确。“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只表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学习西方并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B项;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D项。11.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计划包括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讲求富国策、练习译书等,这有利于培养通晓西方科学知识和语言的实用人才,适应了当时的外交和技术引进需求,D项正确。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学校,不注重学习文言文翻译,排除A项;学习西方文化不等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且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排除B项;“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等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12.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的内涵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科技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其实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材料中郑观应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根本,练兵、制机械、铁路、电线等是其“用”,认为中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不能实现国家富强的,这一主张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A项正确。材料涉及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没有涉及“革命思潮”,排除C项;这一主张意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非“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排除D项。13.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此时期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词,风行全国,这反映了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A项正确。严复、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托清政府进行变法图强,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维新运动,排除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风行全国,不能说明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A 解析:材料“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说明,晚清的图书馆为学子服务;材料“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说明,民国初年的图书馆为公众服务,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这说明图书馆建设规定的变化体现了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的转型,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人才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而非图书馆,排除B项;图书馆建设规定的变化有利于满足中国民众对阅读图书的需求,但没有达到“保障了”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各阶层对图书馆建设规定变化的态度,且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5.(1)特点:传播内容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传播对象囊括了底层民众;传播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传播过程中,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交流。(2)背景: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不平等条约允许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的时代环境。影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