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讲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民族意识的增强 B.新式教育的发展C.宗藩体制的解体 D.清末新政的推动2.(2024·山东济南模拟)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在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3.(2024·山东日照测试)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4.(2024·江西鹰潭模拟)1904年《南洋官报》发表文章《皖南风俗利病说》,细数当地存在的六大问题,如地广人稀,多商少农;没好好开发黄山上的药材资源;等等。解决措施即“垦荒地、讲种植、开矿产、兴水利”。1905年《北洋官报》曾报道新闻一则“洋烛一宗,近来销售颇巨,上海早经设厂仿制,借以抵制外货,成效卓著”。这些近代报纸反映了 ( )A.新思潮的萌发 B.中体西用原则C.维新变法主张 D.实业救国思想5.(2024·吉林长春模拟)孙中山认为西方立宪各国几乎都是用立法机关来行纠察监督之权的,这容易导致议会权力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专设监察机关的传统,让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使各权力机关更好地发挥效能、保护民权。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 ( )A.能够有效保障民权 B.被国民党政府成功实践C.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与现代宪政理论相悖6.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主张摧毁封建土地关系,土地归国家所有,但经过反复思量,孙中山在同盟会的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在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反映了 ( )A.孙中山具有土地革命的思想B.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孙中山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D.“平均地权”顺应历史趋势7.(2024·山东聊城模拟)自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各报对其义行纷纷予以报道,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支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出现“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首断颈,甘之如饴”等赞美之词。这折射出当时 ( )A.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民权主义基本实现C.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革命潮流不可阻挡8.(2024·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中国近代某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此次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动了民族复兴C.获得了民众支持 D.建立了现代国家9.(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4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4区,让4区的军队各自担任防御的责任。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10.(2024·天津和平区模拟)1911年,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及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信、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C.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D.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基本一致11.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报道中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 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十五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口之鼠之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B.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C.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D.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13.(2024·辽宁沈阳模拟)章太炎于武昌起义当天即致函满族留日学生,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于1912年5月电呈大总统袁世凯,要求通电各省将此前“鼓吹排满各书”一律禁毁,以联络五族,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 ( )A.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B.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D.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14.(2024·江西上饶模拟)中华书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 )A.肯定君主专制的历史作用B.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D.强调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二、非选择题15.(2024·湖北鄂州模拟)[《时务报》与《民报》]材料一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遭封禁后,黄遵宪“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亦以报馆为倡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正式创刊,梁启超任主笔,设有“论说”“恭录谕旨”“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栏目。黄遵宪非常自信地向友人表示:“吾辈事期必成,非阻力所能阻。”直到1898年8月停刊,《时务报》共出版了69册。开创《时务报》的资金多仰赖张之洞的捐助。开办之后,张之洞又下令按时拨款,并称誉《时务报》“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以此札饬治下各州县购读,同时要求报馆向“文武大小各衙门”,乃至“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按期足数寄发。他将饬札登载在《时务报》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紧踵其后,便有数省官员起而效尤,纷纷“通札各属及书院诸生悉行阅看,或令自行购买,或由善后局拨款购送”。——摘编自黄升任《黄遵宪与<时务报>》等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等人就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曾决定将正在刊行的由宋教仁创办的第2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报刊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但由于第2期中有一篇抨击日本侵华野心的文章,该报刊被日本内务省下令“押收”。同盟会便决定停刊,别起报名,另行出版。1905年11月《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到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至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了26期。作为革命政党报刊,在前后5年时间里,《民报》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方式:首先是依靠社会捐款和同盟会拨给经费出版。其次,《民报》创刊之初,发行工作靠同盟会员的革命热情去义务完成。此外,《民报》创办初期并不重视广告业务。——摘编自王业兴《<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1)根据材料,比较《时务报》与《民报》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报》与前者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时务报》和《民报》的共同影响。参考答案1.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奏定学堂章程》中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这说明列强的侵略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能体现“新式教育的发展”,但不是“最能说明”,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宗藩体制的解体”,这与材料中的现象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不属于“最能说明”,排除D项。2.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使广大民众对革命志士的起义活动由诅咒谩骂转变为认同,甚至支持,D项正确。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是出现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材料所述变化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B项;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的败露,排除C项。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前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创办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报刊,向民众介绍时务等,这有利于唤起民众的觉悟,助推政治革新,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4.D 解析:材料“开矿产、兴水利”“上海早经设厂仿制,借以抵制外货,成效卓著”,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D项正确。新思潮的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核心是向西方学习,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与儒家的纲常礼教,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强调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糅合了西方立宪国家与中国古代的监察权理念,是中西合璧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未提及这一理念的实践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政府实践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且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正实践这一理念,排除B项;现代宪政理论强调分权制衡,因此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符合现代宪政理论,排除D项。6.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主张摧毁封建土地关系,土地归国家所有,这体现了他具有比较彻底的反封建思想;但后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这一主张没有摧毁封建土地关系,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B项正确。“平均地权”体现了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思想,而非“土地革命”思想,排除A项;“平均地权”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不能说明孙中山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不能说明“平均地权”顺应历史趋势,排除C、D两项。7.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上海报界包括革命派与改良派创办的报刊积极宣传与赞美革命烈士的义行,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这折射出当时清政府已失去民心,革命潮流不可阻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上海报刊业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上海成为报业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民权主义并未实现,排除B项;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阴谋的破产,排除C项。8.B 解析:根据图例与地图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复兴探索了道路,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项;武昌起义并未获得民众的支持,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建立现代国家,排除D项。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整治军队,扩大了军队的规模,新建立的军队的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让新建立的军队在武汉分区防御,这就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利于保卫革命成果,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此时处于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而民主共和政体在1912年1月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0.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原则,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基本一致,D项正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标志着共和政体就此产生,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共和国尚未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3月颁布的,排除C项。1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美两国对清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的态度非常慎重,不轻易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在中国革命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有利于维护英美两国在华的利益,C项正确。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很少,不能说明英美两国支持南方革命政府,也不能说明英美两国“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B两项;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注重维护自身在华利益,未体现促成军阀割据局面的意图,排除D项。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就使人民的权利不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障,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不能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与议会等部门的关系,由材料不能得出“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这一结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章太炎等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鼓吹革命排满,武昌起义爆发后又反对革命排满,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失败,排除A项;材料说明民族平等观念得到革命党人的认同,而不能体现“得到社会认同”,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部分革命党人的行为,而不是民国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1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制本国史教本》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的最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与人心尚文,这体现了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意在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现实意义,D项正确,排除A项。该教本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意在肯定中华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而非“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1916年,排除C项。15.(1)主要不同之处:时空不同:《时务报》在上海短暂经营,《民报》在东京经营,时间更长。主体不同:《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民报》是革命派创办的。内容(目标)不同:《时务报》宣扬变法改良,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民报》宣扬民主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支持者不同:《时务报》依靠封建官僚;《民报》依靠同盟会,有革命政党支持。阻力不同:《时务报》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的顽固派势力,《民报》则包括日本当局。主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清政府已腐朽不堪,无可救药;改良维新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断壮大,并发展成革命政党;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更多进步人士觉醒。(2)共同影响:宣传了进步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冲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其灭亡;都推动了救亡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