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讲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0讲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模拟)1912年6月,袁世凯在未经内阁总理唐绍仪副署的情况下委任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但王芝祥到任后使用的官方身份不是“宣慰使”而是临时性的“督办”,并且在当时的政府公报中也没有王芝祥人事任命的相关信息。这反映了当时 (  )
A.人事任免权的争夺激烈
B.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C.责任内阁制已名存实亡
D.民主宪政尚未遭到完全破坏
2.(2024·北京门头沟模拟)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在其《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 (  )
A.南京国民党政府主张教育革命
B.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社会基础
C.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
D.科举制废除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3.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曾擅自向外借款。1912年12月,北京政府照会驻华各使,强调外债必须经过财政总长签押,如未经财政总长签押,中国政府概不承认。北京政府此举意在 (  )
A.挽救国家主权     B.防止内外勾结
C.抑制地方势力 D.规范借款程序
4.(2024·四川泸州模拟)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5.(2024·福建龙岩模拟)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来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虽不能改变“丧失主权”这一事实,但也表明袁世凯等人曾为此据理力争过,并采取了诸多举措。这说明 (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6.民国初年的立宪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梁启超说:“汝不见袁世凯之偷作皇帝乎 其所弄手法,固曰经国民之投票不愿意要共和也,经国民之投票推他做皇帝也。”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
A.袁世凯复辟帝制行径不得人心
B.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
C.民主平等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D.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
7.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个月里,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
A.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B.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宪政观念得到传播 D.北洋军阀势力扩大
8.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曾多次致信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希望美国能在借款问题上提供帮助,以缓解财政赤字压力。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袁世凯也曾请求美国出面干涉以牵制日本。此外,袁世凯还曾多次与美德两国驻华公使会谈,以期赢得两国对帝制的支持。这说明 (  )
A.美国已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B.美德两国结成了侵华的同盟关系
C.美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D.袁世凯将美国视为重点交往对象
9.1916年,中华书局在所印行的教科书中特别增加了《日本》《国耻》《明国耻》等课文,引发日本驻华大使的抗议。北洋政府遂要求中华书局“措辞能稍微含蓄”,中华书局则以“皆系事实,并无挑拨各语”回绝。这表明 (  )
A.时局变动强化国人责任担当
B.北洋政府丧失权威
C.教材编印深受文学革命影响
D.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10.(2024·河北高三测试)1916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发布通告称:“今约法规复,国会定期召集。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即一切党务亦应停止。”由此可见,在孙中山看来 (  )
A.辛亥革命的遗产得到维护
B.革命形势得到彻底扭转
C.国民大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D.三民主义被普遍接受
11.下表为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人)。这一现象 (  )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12.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对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此次考试共录取619人(多为前清官员),另有保荐免试者120人。该县知事试验 (  )
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
②杜绝地方吏治腐败现象
③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④一定程度体现了时代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914—1915年,北洋政府为选拔县级行政长官组织了四次考试,先后录取6 297人。大多数被录取人员,其年龄处于30岁到50岁之间,有相对丰富的近代文化知识。但因大批被分配到各省的录取人员没有获得任职机会,考试而被被迫停办。这反映出 (  )
A.任人唯亲的政治弊政被打破
B.重学历轻实践的偏见尚存
C.文官制度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D.强化中央集权的努力受挫
14.民国创建时,北洋政府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而被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例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东斌学校毕业,但毕业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使馆查复。这种甄别 (  )
A.旨在保证官员的素质
B.确保了国家政治清明
C.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
D.完善了官员监察制度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政治类主题词出现频率历时变化图
——摘编自饶高琦、胡星雨《自晚清到民国<申报>主题词的历时演变和分期》
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图中《申报》政治类主题词的变迁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6月,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经内阁总理的副署;材料体现了“袁世凯在未经内阁总理唐绍仪副署的情况下委任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的命令不具有法律效力,是不合法行为,这反映了当时民主宪政尚未遭到完全破坏,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人事任免权的争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态度,不能说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C项。
2.B 解析:材料“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终不能达也”体现了教育救国思想,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A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曾擅自向外借款”可知,地方政府向外借款没有经过北京政府同意,这符合民国时期政治分崩离析的状况。因此,根据材料“北京政府照会驻华各使,强调外债必须经过财政总长签押”可知,北京政府想通过控制财权来控制地方政府,C项正确。北京政府此举并不是为了挽救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内外勾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规范借款程序”不是主观意图,排除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全国出现了很多政治党团,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国会竞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这体现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非常混乱,反映了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党政治,而非精英政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各种政治党团之争,而非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排除C项;材料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但不是“初显”,排除D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一事件,传统观点强调了袁世凯丧权辱国;后来学者经过考证强调了袁世凯等人的据理力争及采取的诸多举措,这说明要还原历史真相,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史料考辨,B项正确。材料强调考辨史料对还原历史真相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排除A项;历史结论确实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真相还原与考辨史料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考辨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而不是“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排除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借助国民投票废除民主共和制,又借助国民投票推选他当皇帝,这反映了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们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采取的手段,未涉及民主平等理念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袁世凯采取选举的手段复辟帝制,没有体现国民对参政议政的态度,排除D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北洋政府参议会、院内临时委员会、参议院等积极参与政治,展现了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等政治原理,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宪政观念得到传播,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宪政活动的正常体现,不能体现政治秩序混乱,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宪政思想,而非共和思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宪政思想的实践,与“北洋军阀势力扩大”无关,排除D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在重大内政与外交问题上,均期望获得美国的支持,这说明袁世凯将美国视为重点交往对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项;袁世凯期望赢得美德两国对帝制的支持,不能说明“美德两国结成了侵华的同盟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态度,排除C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16年,中华书局在所印行的教科书中特别增加了《日本》《国耻》《明国耻》等课文,并回绝了日本驻华大使的抗议和北洋政府的要求,坚持不对课文进行改动,这表明时局变动强化了国人的责任担当,A项正确。宪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中华书局回绝北洋政府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北洋政府丧失权威,排除B项;文学革命主要是提倡使用白话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华书局的做法,不能说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发布通告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国会也已定期召开,北洋军阀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破坏已经结束,革命已不复存在,这说明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的遗产得到维护,A项正确。材料中孙中山认为革命的目的已经实现,而不是革命形势得到彻底扭转,排除B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到1927年,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三民主义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
11.C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中,既有拥有科举功名的旧知识分子、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者,又有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式人才,这体现了当时政府的选官制度具有新旧并在的特点,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排除A项;江苏各县知事的选任主要受当时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南北势力是否妥协关系不大,排除B项;县知事是低级官员,仅凭官员拥有科举功名出身、有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不能断定他们支持帝制复辟,排除D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拓展官员的国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需求,有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①④正确;举行知事试验有助于减少地方吏治腐败现象,但不能“杜绝”,②错误;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③错误。故B项正确。
13.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5年,北洋政府通过四次考试选拔了大量具有相对丰富的近代文化知识的县级行政长官,但因为大批被分配到各省的录取人员没有获得任职机会,考试被迫停办,这反映出中央政府通过向地方派遣县级行政长官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受挫,D项正确。中央政府通过向地方派遣县级行政长官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受挫,不能说明“任人唯亲的政治弊政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重学历”,排除B项;当时的文官制度顺应了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所有未经考试而被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这种甄别旨在保证官员的素质,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A项正确。这种甄别有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但不能“确保”,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所选官员并非都在地方任职,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官员选拔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
15.[示例]
1908年,宪政、圣鉴、上谕、改革、内阁这五个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是社会关注热点。与这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有: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国人不懈地探索救国之路。此时,清政府主导新政、预备立宪,“宪政”“圣鉴”“上谕”“改革”成为这个时代政治探讨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政治类主题词在《申报》中的出现频率;预备立宪的实行、责任内阁的政治改革目标,使得“内阁”这一主题词在《申报》中屡次出现。
1917年,宪法、内阁、参议院、参议员四个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关注热度上升。与这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有:中国政治现代化曲折前进,出现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护法运动等政治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申报》中“宪法”“参议院”“参议员”三个主题词的出现频率;同时“内阁”一词在《申报》中的关注度仍然较高,应与这一时期继续维护民主共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事件有一定关联,如二次革命、府院之争等。1917年时,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封建帝制结束,“圣鉴”“上谕”两个主题词出现频率降低。
总之,《申报》中政治类主题词出现频率的演变,体现了报刊创办者的选择和主观立场,具有较强主观性。但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政治变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