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4·湖南怀化模拟)一战期间,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而中国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趋势:1913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为4.03亿两,除了1914年略有下降外,此后四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14.8%至20.5%。这一状况 ( )A.说明民族工业抓住了发展契机B.使民族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C.主要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D.表明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2.(2024·贵州遵义模拟)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的自行车总额达55 687关平两,占中国全年自行车总进口额的59.70%,日产自行车在中国自行车市场上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而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出口中国的自行车总额则占35.73%,英产自行车在中国自行车市场上位列第二。之后连续8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的位置。这说明当时( )A.列强对中国市场争夺激烈B.英国丧失大国地位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很迅速D.日本加紧对华侵略3.(2024·广东揭阳模拟)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4.(2024·四川巴中模拟)如图所示为20世纪初《国货月报》刊登的一则漫画。漫画中右边那位男性身穿丝绸长袍,配以背心和棉鞋,这是典型的清代上层阶级男性的服饰装扮,衣服布料上也写满“国货”字样。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上层阶级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B.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C.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冲突激烈D.传统服饰比西装更具审美情趣5.20世纪前期,无锡唐骧庭等人集资建立丽新机器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丽新纺织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商标注册、发现侵权行为、迅速处理纠纷及事后追踪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商标权保护体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经济政策行之有效B.商标成为维权主要手段C.民族企业权利意识增强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6.(2024·四川内江模拟)20世纪20年代,大兴车行聘请2名外国技工,并进口钢管和接头,用于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这些组装的自行车畅销于市场。这说明 ( )A.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B.中国近代重工业崛起C.近代民族工业基础薄弱D.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形成7.下图所示为1913年和1921年中国机器工业生产的面粉和土磨坊生产的面粉在商品面粉中的占比情况。这反映出 ( )A.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性B.国产面粉大量出口欧洲C.洋面粉占据了主导地位D.民族工业持续良性发展8.状元实业家张謇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于1895年在家乡创办的棉纱厂名为“大生”,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卢作孚以“振兴实业,以苏民困”为志,1925年发起成立轮船公司时,特以“民生”为名。这反映出 ( )A.近代工业扩展到内地B.实业救国得到广泛支持C.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D.爱国实业家的社会责任感9.某处有一副对联,写着: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情景最早发生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清末新政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中华民国初期10.(2024·内蒙古包头模拟)20世纪初,一些知识精英抨击传统宗法伦理社会“家私其肥,宗私其族,族私其姓……都是独术的表现,造成为民四万万,则为国亦四万万,夫是之谓无国”。因此,他们认为要承担起国民的责任义务,必“出于家人登于国民”。据此可知,他们的主要意图是 ( )A.增强国家认同 B.反思传统伦理C.提升国民素养 D.抨击君主专制11.(2024·东北三省模拟)陈独秀主张彻底改革文体和文学内容,打倒“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文学和“无病呻吟”“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使文学写人生、写社会。这一主张 ( )A.推动了平民地位的提升B.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要求C.使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D.促使青年思想发生质变12.(2024·广西桂林模拟)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据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 )A.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B.根除了制度近代化顽疾C.符合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D.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13.(2024·河北保定模拟)1918年1月,胡适、陈独秀等人在编辑《新青年》时,开始用白话文发表文章。随后,陈独秀等人创办白话文刊物《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傅斯年等人创办白话文杂志《新潮》。五四运动中,以白话行文的定期刊物,遍布全国,共有四百多种。这表明,此时 ( )A.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共识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新思潮的社会影响扩大D.国民精神改造任务完成14.(2024·广东肇庆模拟)据统计,中国仅1919年至1920年新创办的杂志就有近百种,1921年全国共有各类期刊584种;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主要得益于 (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革命政党势力的壮大二、非选择题15.(2024·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 《时务报》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姓名 籍贯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黄遵宪 广东 1848年 湖南按察使、《时务报》创始人之一 举人梁启超 广东 1873年 主笔 康有为弟子,举人严复 福建 1854年 撰稿人、资助者、俄文馆总办 毕业于伦敦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谭嗣同 湖南 1865年 撰稿人 先后拜欧阳中鹄等人为师,同时自学西学材料二 表2 《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姓名 籍贯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陈独秀 安徽 1879年 《新青年》 创始人、北大文科学长 秀才,入“求是书院”学习,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李大钊 河北 1889年 撰稿人、北大教授 先后就读过永平府中学、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刘半农 江苏 1891年 撰稿人、北大教授 就读过常州府中学堂,有革命经历鲁迅 浙江 1881年 撰稿人、北大兼职讲师 就读过矿务铁路学堂,留学日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田中阳、杨清华《戊戌至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启蒙者角度演变——以<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研究中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时务报》《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时务报》到《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变化所体现的时代变迁。参考答案1.A 解析: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工业品的出口额总体上迅速上升,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抓住了发展契机,获得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B项;民族工业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排除D项。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5年之后连续8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的位置,这说明当时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英国丧失大国地位”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从而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B项正确。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利于“新陈代谢”,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是外因,不是根源,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4.B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自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位穿着“国货”服饰的男性,这不能证明上层阶级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排除A项;材料中两位男性服饰的不同,不能表明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冲突激烈,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两位男性服饰的不同,无法得出“传统服饰比西装更具审美情趣”的结论,排除D项。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丽新纺织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商标注册、发现侵权行为、迅速处理纠纷及事后追踪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商标权保护体系,对商标权形成系统保护,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企业的权利意识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经济政策”,不能说明“政府经济政策行之有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权手段,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D项。6.C 解析:根据材料“聘请2名外国技工,并进口钢管和接头”“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依赖外国,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薄弱,C项正确。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自行车组装不属于重工业,排除B项;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7.A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数据可知,与1913年相比,1921年土磨坊生产的面粉在中国商品面粉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机器工业生产的面粉,土磨坊生产的面粉占比较大,反映出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产面粉的出口,不能断定国产面粉大量出口欧洲,排除B项;“机器工业生产的面粉”不等于“洋面粉”,排除C项;与1913年相比,1921年中国土磨坊生产的面粉在商品面粉中的占比下降,机器工业生产的面粉占比上升,D项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持续良性”发展,排除。8.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謇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在家乡创办了“大生”棉纱厂;卢作孚以“振兴实业,以苏民困”为志,发起成立了“民生”轮船公司。这体现了他们振兴实业、改善民生的志向和抱负,反映出爱国实业家的社会责任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工业布局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实业救国思潮,但不能体现实业救国得到广泛支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较,不能说明“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排除C项。9.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有人过阴历的春节,有人过阳历的春节,阴历与阳历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通告,改用阳历,因而材料中的情景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初期,D项正确。戊戌维新时期、清末新政期间、辛亥革命期间都没有使用阳历,故A、B、C三项错误。10.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一些知识精英认为传统宗法伦理社会会导致家族和个人过于自私,强调个人要承担起国民的责任,其主要意图是要增强国家认同,A项正确。“反思传统伦理”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知识精英的主要意图是增强国家认同,不是提升国民素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D项。11.B 解析:材料中陈独秀的主张有利于传播民主与科学,传播新道德,适应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需要,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要求,B项正确。陈独秀主张彻底改革文体和文学内容,这并不能推动平民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使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主张对青年思想的影响程度,排除D项。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一主张是在一个寻求救亡图存、继续传播新文化、反对旧思想的文化启蒙时代提出的,这种美育思想适应了救亡图存的客观需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排除A项;B项夸大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作用,排除;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俄国十月革命无关,排除D项。1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使用白话文,将其作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工具;五四运动中,用白话文创作的定期刊物遍布全国。这表明新思潮的社会影响扩大,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观念受到封建势力的抵制,无法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完全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国民精神的改造,但不能说明“改造任务完成”,排除D项。14.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觉醒,推动了学生社团和新式报刊的涌现,A项正确。“普遍觉醒”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报刊的创办与社团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与革命政党势力的壮大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D项。15.(1)《时务报》主要编创人员的特点:地域来源大多以东南沿海(广东、浙江两省)为主;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教育;大多取得过科举功名;个别人有留学经历,一定程度上受西学影响;师承同门关系明显。《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特点:编创人员涉及的地域广;获得功名的人极少;大都有留学经历,深受西学影响;同事关系明显;有独立职业,如教师;以北大为主要阵地;大都有革命经历,参加了辛亥革命。(2)时代变迁: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主富强成为时代主题。《时务报》的编创人员主要出生于19世纪中期,他们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曾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传统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意图救亡图存,但对西方思想文化认识不足,传统因素仍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在推行变法维新时,多借助传统儒学。《新青年》的编创人员主要出生于19世纪后期,求学时期适逢戊戌维新、清末新政,随着西学传入,他们的思想不断解放;教育体制和选官制度深刻变革,新式大、中、小学堂出现,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大多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毕业后留学海外的人占多数,对西方文化有比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对西方现代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普遍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