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秋·新教材教案科学 三年级上册(JK版)第一单元 天气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2. 理解天气的基本要素包括气温、云量、风、降水等。3. 认识大气圈的组成及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科学思维1. 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形成对天气变化的初步认识。2.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探究实践1. 使用简单的图画和词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天气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习惯,为日常生活做好准备。2. 强调天气观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同词汇描述天气;理解大气圈与天气现象的联系。难点:归纳观察天气的维度(气温、风、云量、降水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播放“雨过天晴”的视频):刚才还下着雨,一转眼,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中。天气真是多变啊,同学们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经历的天气变化(阴、晴、雨、雪等)。探索 (20分钟) 活动1:认识天气现象 师:你知道图中的天气现象吗?如果让你画下来,该怎么画? 教师依次出示“晴”“多云”“阴”“雨”“雪”等天气的照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显示的天气现象,并试着画一画这种天气现象,便于后面记录天气现象。 活动2:描述天气的词汇 师:若想描述天气的冷热,我们可以说炎热、寒冷等,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和句来描述天气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维度(气温、风、云量、降水等)的不同,填写记录单中的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类型词、句表示冷热炎热、寒冷、凉爽、温暖……表示刮风大风、台风、微风、龙卷风……表示阴晴阴天、多云、晴天、万里无云……表示雨雪小雨、大雨、大雪、冰雹……活动3:观察、记录当天的天气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和描述天气,请同学们观察今天的天气,并用合适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 学生分小组到室外观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天气。 活动结束后,展示优秀观察记录。 活动4:阅读资料,分享收获 播放视频(观察天气),结合大气圈示意图解释风、雨等现象的成因。风就是空气的水平流动,云是水汽的垂直上升,雨是小水珠的垂直降落……研讨 (10分钟) (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天气? 总结:可以从气温、降水、风、云量等方面观察、记录天气。 (2)大气圈里有哪些天气现象?说一说我们对大气圈的认识。 总结:大气圈里有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中含有氮气、氧气、水汽等。拓展 (5分钟) 布置任务:连续一周记录每天的天气,完成《天气观测记录》。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现象:阴、晴、雨、雪…… 2. 观察天气:气温、风、云量、降水等 (冷热:炎热、寒冷……刮风:大风、微风……阴晴:多云、万里无云……雨雪:小雨、大雪……) 3. 描述天气 4. 大气圈——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习题设计(2)第2课 认识气温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认识气温计的结构:玻璃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2. 区分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的用途和量程差异。科学思维1. 通过比较尺子和气温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掌握气温计读数的方法。探究实践使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和记录。态度责任1. 通过精准读数和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 理解气温测量在天气观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计的读数方法。难点:对比不同温度计的异同,理解刻度原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认识气温计)、气温计模型(带刻度)、尺子、体温计、水温计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同学们感觉今天冷还是热? 生:…… 师:不同的人对天气冷热的感受不同,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气温,我们可以用气温计进行测量。气温计的结构是怎样的,测量气温时应该怎样读数? 展示气温计图片,引出课题。探索 (20分钟) 活动1:比较尺子与气温计 观察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测量工具,都有刻度、单位)和不同点(用途、结构、单位),更深刻地理解气温计的结构。 了解气温计一大格和一小格的含义,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活动2: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和记录 师:如果给你一个气温计,你会用吗?与尺子一样,使用气温计最重要的就是会读数,所以我们今天先学习读数。 用气温计模型演示“38 ℃”“0 ℃”“-4 ℃”的读写。总结气温计读数和记录的规律。 师:请各小组领取气温计模型,一位同学操作模型,其他同学尝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主操作并填写记录单。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研讨 (10分钟) (1)我们在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要注意分清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零上温度越往上数字越大,零下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 (2)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对于我们交流天气情况有什么帮助? 总结: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天气情况。拓展 (5分钟) 对比观察体温计、水温计和气温计,重点解决问题“用来测什么,量程(最大、最小)能测多少摄氏度,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讨论:能用气温计或体温计测量开水的温度吗?为什么? 总结:不能。开水的温度可高达100 ℃,气温计最多只能测50 ℃,体温计最多只能测42 ℃,用气温计或体温计测量开水的温度,不仅测不出来,还容易损坏气温计或体温计。板书设计 认识气温计 1. 结构:玻璃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 (三十八摄氏度:38 ℃零摄氏度:0 ℃零下四摄氏度:-4 ℃) 2. 读数和记录 (气温计:大气温度体温计:人体温度水温计:液体温度) 3. 不同温度计习题设计 1. 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写5个温度(含零下温度)。第3课 测量气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理解测量气温的规范方法(百叶箱的作用、测量高度、环境要求)。2. 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午后气温较高,早晚较低)。3. 认识气温数据对描述天气和预测天气的重要性。科学思维1. 培养学生通过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的能力。2. 掌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和时间选择。探究实践1. 选择一天中的多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2.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折线图。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持续观测和记录的习惯,培养耐心和毅力。2. 意识到气温测量对天气预报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规范使用气温计,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难点: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阳光照射)、理解昼夜温差。【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测量气温)、气温计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感觉比较凉爽甚至寒冷;中午,太阳当空照,天气变得暖和甚至炎热。一天中的气温会如何变化呢?怎样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呢?气温变化有规律吗? 调动学生的日常认知,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温度从低到高再到低。探索 (20分钟) 活动1: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师:气温计要怎么用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到开阔的地方、到太阳下…… 师:一般我们使用气温计,往往会将它放到百叶箱中,百叶箱的百叶可以让空气流通,再把百叶箱放到通风良好、不受阻挡的草地上,气温计要离地1.5米,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阴凉通风处测量气温。另外,在使用气温计时,还应注意手不要触碰玻璃泡、液柱高度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活动2:测量一天的气温 分组在8点、10点、12点、14点、16点测量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记录数据并绘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制气温变化示意图。(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 总结:一天中的气温先变高,后变低,14点的气温最高。(课件中的红线和绿线可以根据上课当天的实际气温来调节)研讨 (10分钟) (1)我的记录和同学的记录相同吗?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欢迎加入QQ群:748285584交流科学、教学问题。 总结:规范操作可以确保数据准确。 (2)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总结:先升高,后降低。 (3)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这样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总结: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出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以及最高和最低气温。拓展 (5分钟) 布置任务:从放学后到睡觉前,每隔2小时测一次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结合天气预报对比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板书设计 测量气温 (阴凉、通风处离地面1.5米读数时视线和液柱顶端齐平) 1.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先变高,后变低习题设计 1. 完成《一天的气温》记录单,标注最高和最低气温时间。第4课 测量降水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理解降水量的定义(一定时间内、水层深度)。2. 知道雨量器的构造原理(直筒、透明、“0”刻度的位置)及降水等级标准。3. 了解不同降水形式(雨、雪等)的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科学思维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统一降水量的测量标准。2. 培养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理解降水量测量的科学原理。探究实践1. 制作简易雨量器,进行模拟降雨实验并测量降水量。2. 在下雨时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对照等级标准确定降水量等级。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 意识到降水量的测量在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难点:不同降水形式(雨、雪等)的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测量降水量)、直筒透明杯、刻度条、透明胶带、喷壶(模拟降雨)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下了一场雨,这是小雨还是大雨?怎样科学地描述雨量的大小? 学生交流讨论,引出降水量的概念,强调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小学学霸作业本 科学三年级上(JK版)] 师:为什么降水量不叫降雨量?除了下雨,大自然中还有哪些降水形式? 引出降水还包括下雪、下冰雹等。探索 (20分钟) 活动1:制作简易雨量器 步骤:选一个直筒透明杯,贴刻度条(“0”刻度与杯内底面上沿齐平),在刻度条外贴透明胶带防水。 师:能选择其他形状的杯子做雨量器吗?粗细不同的杯子测量结果一样吗? 学生讨论。 总结:直筒杯测量降水量更准确,不同粗细的直筒杯测量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2:用喷壶做模拟降雨实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 将多个雨量器放在一起,用喷壶均匀喷洒,测量三次,减少实验偶然性,读取数据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并记录到表格中。注意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刻度相平。 活动3: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量等级 展示“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如:小雨0~9.9毫米,中雨10~24.9毫米等),厘清数据与降水量的关系。用自制雨量器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研讨 (10分钟) (1)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需要注意测量的时长是24小时,雨量器要放置在水平地面处,数据读取时视线要与刻度相平(与温度计对照,强调测量的严谨性)…… (2)下雪也属于降水,怎样测量下雪天的降水量? 总结:待雨量器中的雪完全熔化后再读取液面的示数。拓展 (5分钟) 查阅资料:暴雨预警。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当有预警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外出,做好安全防护。板书设计 测量降水量 1. 降水量:一定时间内、水层深度(单位:毫米) 2. 测量工具:雨量器 (小雨(0~9.9毫米)中雨(10~24.9毫米)大雨(25~49.9毫米)暴雨(50~99.9毫米)大暴雨(100~249.9毫米)特大暴雨(≥250毫米)) 3. 等级标准 4. 暴雨预警:蓝→黄→橙→红(等级升高)习题设计 1. 下雨时,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等级。第5课 观测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八个方位),风力是风的强弱(等级划分)。2. 认识观测风的简易工具(风旗、风向标)。3. 熟记国际上常用的蒲福风力等级表。科学思维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2. 培养学生使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的能力。探究实践1. 制作小风旗等观测工具,到室外观察并记录风力和风向。2. 通过观察自然物体(如树枝、炊烟等)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3. 使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实际观测到的风力等级。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增强环保意识。2. 意识到强风(如台风)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力(风的强弱)。难点:用风旗或自然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观测风)、轻薄的布、吸管、方位图、《风的观测记录》记录单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一阵风,吹散了蒲公英的种子。你看见风了吗?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有多大?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展示风旗飘动、炊烟袅袅、树枝的图片,引出风向(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和风力。探索 (20分钟) 活动1:制作一面小风旗 用轻薄的布和吸管制作小风旗。 活动2:记录风力和风向 到室外观察:风旗不动(无风)、风旗微动(微风)、风旗展开飘动(大风)。对照方位图,记录风旗指向(如风旗指向南方:北风),填写《风的观测记录》。研讨 (10分钟) (1)借助不同物体、使用不同方法观测风,结果相同吗? 总结:风向结果相同,风力结果可能不相同。观测时会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风力参照的标准不一致。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研讨 (10分钟) (2)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我们怎么判定风力和风向? 总结:可能会有变化。应多次测量,以一定时间内出现次数多的风力和风向为准。拓展 (5分钟) 蒲福风力等级表是国际上常用的风力等级表,试着利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板书设计 观测风 1.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无风(风旗不动)微风(风旗微动)大风(风旗展开飘动)) 2. 风力 (风旗风向标蒲福风力等级表(0~12级)) 3. 工具习题设计 1. 记录一次户外观察的风向和风力(如:东南风,微风)。第6课 观察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云量和云的形状(卷云、积云、层云)是描述云的重要特征。2. 理解云与天气(晴、多云、阴)的关系。3. 认识云的形成与水蒸气凝结的关系(水循环的一部分)。科学思维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云量、形状等特征,判断天气情况。2.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云与天气的内在联系。探究实践1. 到室外观察云,记录云量和云的形状。2.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当天的天气情况。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2. 强调观察云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和云的形状判断天气。难点:准确分类云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观察云)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骄阳似火的晴天,是晒谷子的农民最喜欢的天气。晴天有云吗?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我们怎样观察云? 引出我们可以从云量、云的形状两个方面观察云。探索 (20分钟) 活动1:观察、记录云量 云量与晴、多云和阴的关系: ①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晴 ②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多云 ③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阴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引导学生对照图示记录云量。提醒学生观察云时,不能直视太阳。(绿卡图书交流科学问题) 活动2:观察、记录云的形状 对比图片:像羽毛(像钩子)的卷云、像鱼鳞的积云和很厚很大团的浓积云、灰色的覆盖全天的层云。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引导学生在记录单上记录今天的云的形状。 活动3:从云量和形状两方面说一说,下大雨前的云是什么样的 下大雨前往往是乌云,黑沉沉的,可能是浓厚的积雨云,也可能是厚厚的层云。研讨 (10分钟) (1)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 总结:出太阳的时候,不一定是晴天,多云天也能看到太阳;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也不一定是阴天,有可能是晚上或沙尘暴等天气。 (2)我们对今天的云量的判断一致吗? 总结:可能会不一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云量都会有差异。 (3)比较我们对雨、风、云的观测,哪个比较准确?哪个不太准确?说一说我们的理由。 总结:对雨和风的观测比较准确,因为雨和风都有可依据的量化标准,例如可以用雨量器、风向标、风旗等工具测量降水量、风向、风力等。对云的观测不太准确,因为云的变化较快,易受时间影响。拓展 (5分钟) 太阳、云和雨的关系:太阳的热量使水蒸发,(抖音号、B站、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搜索:PASS绿卡科学小课堂)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受冷凝结,形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空中形成云。小水珠越聚越多,落下来就形成了雨。板书设计 观察云 (晴——少量的云多云——云较多阴——云多而密) 1. 云量 (卷云积云层云) 2. 云的形状 (积云变厚→可能下雨卷云层云→阴雨天) (羽毛状→晴朗钩子状→可能下雨) 3.云与天气习题设计 1. 连续记录3天的云量和云的形状,观察是否与天气变化一致。第7课 天气预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天气预报包含的主要信息。2. 认识常见天气符号及天气预报用语的含义。科学思维1. 引导学生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和用语。2.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的关系。探究实践1. 整理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进行比较。2. 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情况。态度责任1. 认识到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天气预测的能力,体会科学与技术的进步。2. 强调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天气符号、风力、风向等信息。难点: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依据和不确定性。【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视频:天气预报片段)。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同学们有没有关注过天气预报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我们之前做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 生:…… 师:回顾本单元前几节的内容,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了天气?探索 (20分钟) 活动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展示班级记录单,归纳观测内容(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云量等内容要与上课当天的实际相符)。 活动2:了解天气预报 播放天气预报片段。 总结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云量等。 师:天气预报中很多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认识天气符号才能看懂天气预报。 找到天气符号的规律,如根据云量的不同,归纳为晴、多云、阴;根据雨量的不同,用一滴水到四滴水表示小雨到暴雨;雪的规律与雨相似。了解风的符号变化规律。 出示当地天气预报图片,再次巩固符号表达的意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活动3: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将天气观测记录与活动2中查询到的当地天气预报进行对比,找到相同和不同。如“实测气温15 ℃”与“预报9~18 ℃”,讨论差异原因(预报范围、测量时间等)。研讨 (10分钟) (1)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总结:天气预报和天气观测记录在天气现象、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基本相同,气温略有不同,天气预报给出的是一个气温范围,天气观测记录只有一个气温。因为天气预报给出的是一天的最低气温(清晨日出前)和最高气温(14时左右),我们在观测天气时通常在这个时间段内,所以我们观测到的气温在天气预报给出的气温范围内。 (2)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总结:广播、电视、手机……拓展 (5分钟) 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 了解不同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地形、阳光直射程度等不同,天气情况也会不同。板书设计 天气预报 1. 预报内容: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云量等 2. 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习题设计 1. 查询未来3天本地天气预报,记录最高、最低气温和天气符号。第8课 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 理解不同人群对“好天气”的不同需求。3. 认识常见恶劣天气(暴雨、台风、高温)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科学思维1.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探究实践1. 根据天气预报,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天气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看法和应对方法。态度责任1.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态度。2. 认识到天气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变化会对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利弊,提出应对措施。难点:辩证看待天气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聚焦 (5分钟) 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天气,总结出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探索 (20分钟) 活动1:记录天气预报 师:既然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就要关注好天气,比如周末要去爬山,我们怎么知道适不适合出游呢? 生:看天气预报。 播放当地的天气预报视频或展示图片。 如果是晴天,就适合出游,雨天就不适合出游,我们要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应对天气的变化。 活动2:讨论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应对方式 如天气预报会下雨时,学生上学要带好雨具、农民晒谷子要提早将谷子收起来等。 活动3:对于同样的天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分组讨论:下雪时,学生、农民、环卫工人、游客分别会有什么反应?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索 (20分钟) 学生会开心,因为课余时间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种小麦等作物的农民会开心,因为雪水可以缓解土地干旱,而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则会担心大雪压塌大棚;一些游客会开心地享受雪景,还有些游客会因无法出行而沮丧;环卫工人会担心增加劳动强度。研讨 (10分钟) (1)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如台风、暴雨)它有哪些影响? 总结:台风能给大家带来凉爽,但也容易对建筑、植物等造成破坏,导致交通瘫痪,甚至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不同的人对“好天气”的认识是一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总结:不一样。如卖伞的人认为下雨是好天气,晒谷子的农民认为晴天是好天气。拓展 (5分钟) 天气对植物有哪些影响呢?从温度、光照、降水、极端天气等展开说一说。 角色扮演:分组表演“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小话剧(如“寒风”吹过,“小草”弯腰)。板书设计 天气的影响 1. 对生活的影响:出行、穿衣、活动安排 (农业交通) 2. 对生产的影响 (下雨——外出带雨具干旱——灌溉高温——防暑) 3. 应对措施 4. 不同需求:农民盼下雨,游客盼晴天……习题设计 1. 记录一次天气对家庭活动的影响及应对办法。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能够理解并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和云量等。2. 能够认识到天气变化会对人们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意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科学思维1.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天气观测数据,推断天气变化趋势。2. 培养科技助力生活的思维,及时应对天气的变化。探究实践1. 掌握使用气温计、雨量器、风旗等工具进行天气观测的基本技能。2.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态度责任1.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愿意持续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2. 能够认识到科学观测和记录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3. 能够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体现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关注天气对农业、环境等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云量的观测方法;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难点:正确使用气温计、雨量器等工具进行测量;理解并应用风力等级表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天气预报视频)、气温计、气温计模型、自制的雨量器、风向标、风旗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导入 (5分钟) 师:回顾整个单元,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可以翻书找一找,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具体说一说。 生:……回顾 (30分钟) 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天气观测、天气预报、天气影响三个方面。 (1)天气观测 ① 气温的测量 : 教师活动 :展示气温计,回顾其结构和读数方法。 学生活动 :分组练习使用气温计模型读数,讨论、交流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和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② 降水量的测量: 教师活动 :展示自制的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 :回顾模拟降雨实验,讨论降水量等级标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回顾 (30分钟) ③风力和风向的观测: 教师活动 :展示风向测量工具(风向标、风旗)和风力等级表,讲解风力和风向的观测方法。 学生活动 :分辨风向标、风旗的使用区别,巩固风向的判断标准。 ④ 云的观察: 教师活动 :展示云量记录表和云的形状图片,讲解云量和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学生活动 :回顾之前的观测记录,讨论不同天气下云的特征。 (2)天气预报 教师活动 :回顾天气预报中使用的符号和天气预报用语。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天气预报中包含的重要信息。 (3) 天气影响 教师活动 :展示天气对生活、生产、学习、运动等方面影响的案例。 学生活动 :(科学qun:748285584)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好天气”和“坏天气”的理解,以及天气变化时如何合理安排活动。总结与评价 (5分钟) 教师活动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观测的重要性和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完成单元自我评价。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 (天气观测: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云量天气预报:天气符号、天气预报用语天气影响:生活、生产、学习、运动) 天气习题设计 1. 实践作业 :持续收看天气预报,并运用于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