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复习导入
唐玄宗后期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削弱君权
黄巢起义
动摇统治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谁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北宋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历史事件:
都城: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东京(开封)
《宋史·太祖本纪》:“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北宋统一
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有什么变化?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处于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部统一。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赵普
夺其权(行政权)、制其钱谷(财政权)、收其精兵(军权)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措施 目的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中央
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军事
收其精兵
材料一: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
內重外轻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夺其权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枢密使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中央:
措施: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夺其权
地方:
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2.实施三年一换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力。
P30材料研读“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是什么?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制其钱谷
1.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代
明清
汉—唐
图片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君权的不断强化
中央: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目的 影响
军 事
政 治 中央
地方 经 济 中央 地方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中央:削弱宰相的权力
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②在各州府设立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中央: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武将
宋代文臣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宋人科举考试图
神童诗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
根据教材内容及相关史事,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四、王安石变法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边疆战事屡战屡败;
③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像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背景:
主要内容
时间:
目的:
四、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发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四、王安石变法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认识。
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等;
王安石像
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曲折,是要付出代价的。
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但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结果:
总结拓展
北宋的政治
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总结拓展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价
国内外学者对宋朝的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