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表1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3.(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4.(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6.(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7.(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8.(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9.(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
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10.(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
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11.(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2.(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3.(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14.(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5.(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16.(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
严复 1854—1921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李大钊 1889—1927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说明材料中体现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8.(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引致了很多有问题的审判结果。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并归纳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
19.(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两图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1977—1991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
图1
图2
材料二1992年以来出版的人物传记,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其中,欧洲人物3906种、美洲人物2784种、历史人物2616种、……马恩列斯毛邓等领袖人物772种、军事人物685种。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传记人物数量达7335种,占整个传记书目抽样数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2年以来人物传记类出版物的主要特点。
20.(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可知,反映法家对礼法关系的重视,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尊法敬天的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崇德重法的思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法家思想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 正确;
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 A 不是出发点,排除;
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 B ;
D 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由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元朝统一西南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当时,元王朝先后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又在各族聚居的路、府、州、县设文士官土史等等。但由于元朝统一西南的时间比较短促等原因,土司制度只是初具规模,明王朝没有中断元朝对西南的统一,把士司制度发展到完备的境地,而清代基本上沿裴明代的制度,故B项正确;
枢密院,最开始建立于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时期,是朝廷最高权力的军事机构。宋朝时,遵循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故A项表述错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因此C项错误;
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成变法的失败,故D符合题意;
A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B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6.【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生可结合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7.【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涉及了工人阶级,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在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评价中,既肯定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同时也指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不可能战胜反动派,这说明工人阶级应该团结其他阶级,才能战胜敌人,即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革命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目的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和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B正确;
“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政策的调整,排除A;
材料是日内瓦会议,而“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排除C;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内瓦会议,要求学生结合日内瓦会议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 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C符合题意;
A项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A不符合题意;
B项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B不符合题意;
D项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10.【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信息可知,罗马人已认识到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他们……结论”这一信息可知,当时的罗马法并未高度成熟,排除A项;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的地位,但不表明他们就认为“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及罗马法与自然法之间的关系,故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自然法与近现代法律之间的关系如何,排除C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罗马自然法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豆传入欧洲,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中的变化关系不大,B项错误;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文艺复兴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打击了封建天主教禁欲主义思想,宗教改革则直接打击封建天主教统治,二者都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
A只符合文艺复兴,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C中“反对神学”的思想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进行分析。考查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分析可知:两人将中央和地方分离开来,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A正确;
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国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外部势力;
C错误,材料意在强化中央权威,地方服从于中央,因此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南北方矛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威,以维护美国统一。
14.【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又推动了“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被禁止,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状况而非生活状况,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物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借此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
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墨西哥独立后,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C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
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其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墨西哥巩固民族独立成果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危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洋务派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主张自由平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李大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严重;学习苏俄,宣传马克思主义。
(2)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原因:关注现实,胸怀国家;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善于借鉴。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魏源:根据魏源的生活年代“1794—1857”和“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可知,魏源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根据材料“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严复:根据严复生活的年代“1854—1921”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严复主张自由平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李大钊:根据李大钊生活的年代“1889—1927”和“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严重;李大钊主张学习苏俄,宣传马克思主义。
(2)趋势:根据材料中三位代表人物生活年代可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中三位代表人物的言论可知,西学东渐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可从关注现实,胸怀国家;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善于借鉴等方面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1)背景: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特征:处置手段多样;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受到冷战的影响。
(2)影响:积极性: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局限性:但其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可知,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特征: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处置手段多样;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可知,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根据材料“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冷战的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客观评价“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积极性: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及所学知识,可从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等方面分析。局限性: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根据材料“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可知,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及其特征,理解“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1)图1为1977—1991时期;图2为1949—1966时期
理由: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建设的领导者,通过政治军事斗争巩固了政权,马克思主义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50年代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政治家、马列主义著作,科技工作者、各类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传记的主体。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重新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社会变动加快,日趋多元,各类群体展露风采。传记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特点:数量多/题材丰富;传主身份多元化/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4可知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比较均衡,这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重新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社会变动加快,日趋多元,各类群体展露风采。因此图4是1949-1966这一时期。分析图5可知,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哲学、模范、先进人物、世界他国人物、政治人物、科学家、技术人员、马恩列斯毛等革命导师,这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建设的领导者,通过政治军事斗争巩固了政权,马克思主义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50年代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政治家、马列主义著作,科技工作者、各类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传记的主体。
(2)根据材料“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可知数量多、题材丰富,传主身份多元化;根据材料“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可知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题目: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
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在60年代,我国国防尖端项目的发展,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结合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封锁、中苏关系破裂)、经济困难、“左”倾错误等相关史实,进行撰写。如: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可知,反映法家对礼法关系的重视,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尊法敬天的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崇德重法的思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法家思想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表1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 正确;
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 A 不是出发点,排除;
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 B ;
D 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由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元朝统一西南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当时,元王朝先后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又在各族聚居的路、府、州、县设文士官土史等等。但由于元朝统一西南的时间比较短促等原因,土司制度只是初具规模,明王朝没有中断元朝对西南的统一,把士司制度发展到完备的境地,而清代基本上沿裴明代的制度,故B项正确;
枢密院,最开始建立于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时期,是朝廷最高权力的军事机构。宋朝时,遵循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故A项表述错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因此C项错误;
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成变法的失败,故D符合题意;
A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B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6.(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生可结合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7.(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涉及了工人阶级,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在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评价中,既肯定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同时也指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不可能战胜反动派,这说明工人阶级应该团结其他阶级,才能战胜敌人,即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革命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目的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和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B正确;
“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政策的调整,排除A;
材料是日内瓦会议,而“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排除C;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内瓦会议,要求学生结合日内瓦会议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
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 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C符合题意;
A项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A不符合题意;
B项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B不符合题意;
D项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10.(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
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信息可知,罗马人已认识到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他们……结论”这一信息可知,当时的罗马法并未高度成熟,排除A项;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的地位,但不表明他们就认为“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及罗马法与自然法之间的关系,故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自然法与近现代法律之间的关系如何,排除C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罗马自然法的认识。
11.(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豆传入欧洲,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中的变化关系不大,B项错误;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文艺复兴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打击了封建天主教禁欲主义思想,宗教改革则直接打击封建天主教统治,二者都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
A只符合文艺复兴,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C中“反对神学”的思想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进行分析。考查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分析可知:两人将中央和地方分离开来,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A正确;
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国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外部势力;
C错误,材料意在强化中央权威,地方服从于中央,因此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南北方矛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威,以维护美国统一。
14.(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又推动了“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被禁止,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状况而非生活状况,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物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借此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
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墨西哥独立后,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C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
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其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墨西哥巩固民族独立成果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危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
严复 1854—1921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李大钊 1889—1927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说明材料中体现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1)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洋务派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主张自由平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李大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严重;学习苏俄,宣传马克思主义。
(2)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原因:关注现实,胸怀国家;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善于借鉴。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魏源:根据魏源的生活年代“1794—1857”和“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可知,魏源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根据材料“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严复:根据严复生活的年代“1854—1921”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严复主张自由平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李大钊:根据李大钊生活的年代“1889—1927”和“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严重;李大钊主张学习苏俄,宣传马克思主义。
(2)趋势:根据材料中三位代表人物生活年代可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中三位代表人物的言论可知,西学东渐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可从关注现实,胸怀国家;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善于借鉴等方面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引致了很多有问题的审判结果。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并归纳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特征:处置手段多样;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受到冷战的影响。
(2)影响:积极性: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局限性:但其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可知,二战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希特勒上台,实行纳粹独裁统治。特征: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处置手段多样;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可知,美、苏两国进行的相对彻底;根据材料“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冷战的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客观评价“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积极性:根据材料“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及所学知识,可从为德国的民主化改造提供条件,走上和平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德国重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回归国际舞台;为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提供可能;有助于维护欧洲、世界的和平等方面分析。局限性:根据材料中美、苏、法、英等国家的“非纳粹化”措施可知,过程中占领区存在差异性,存在不彻底隐患;根据材料“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可知,有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及其特征,理解“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两图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1977—1991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
图1
图2
材料二1992年以来出版的人物传记,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其中,欧洲人物3906种、美洲人物2784种、历史人物2616种、……马恩列斯毛邓等领袖人物772种、军事人物685种。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传记人物数量达7335种,占整个传记书目抽样数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2年以来人物传记类出版物的主要特点。
【答案】(1)图1为1977—1991时期;图2为1949—1966时期
理由: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建设的领导者,通过政治军事斗争巩固了政权,马克思主义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50年代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政治家、马列主义著作,科技工作者、各类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传记的主体。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重新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社会变动加快,日趋多元,各类群体展露风采。传记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特点:数量多/题材丰富;传主身份多元化/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4可知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比较均衡,这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重新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社会变动加快,日趋多元,各类群体展露风采。因此图4是1949-1966这一时期。分析图5可知,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哲学、模范、先进人物、世界他国人物、政治人物、科学家、技术人员、马恩列斯毛等革命导师,这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建设的领导者,通过政治军事斗争巩固了政权,马克思主义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50年代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政治家、马列主义著作,科技工作者、各类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传记的主体。
(2)根据材料“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可知数量多、题材丰富,传主身份多元化;根据材料“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可知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3高二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题目: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
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在60年代,我国国防尖端项目的发展,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结合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封锁、中苏关系破裂)、经济困难、“左”倾错误等相关史实,进行撰写。如: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