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团结建国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2.“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拖拉机厂等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洛阳。1956—1958年,洛阳水泥厂等4家大型国营工厂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等成为当地各自行业的领头羊。由此可知,当时( )A.全国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改变B.重工业比例重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C.工业化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3.(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4.这一外交方针是中国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作出的合理、主动选择。据此推知,这一外交方针(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C.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D.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5.吴建民回忆道:“1971年,我投身外交工作已经11年了,直接听美国大使讲话,这还是第一次。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美国是反对……的,但失败了。今天,他作为东道主,向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吴建民回忆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中国重返联合国C.乒乓外交 D.邓小平访美6.“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与美国接触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放弃对美国侵略政策的批评,但又不因为这种批评就不与美国改善关系,仍然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这体现了( )A.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B.毛泽东在外交上具有坚定性和灵活性C.中国的外交带有浓厚意识形态D.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7.(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韩梅梅》,讲述了韩梅梅作为一个“社”的猪饲养员成长的故事。这里的“社”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8.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9.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1958年,徐州市全国劳动模范冯景谦将截煤机截盘由1.8米加长到2.8米,一年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B.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C.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D.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10.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11.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C.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2.(高历必修3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13.1992年10月14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写道:“西方经济界人士不断涌向中国,致使很难弄到去北京的飞机票,而同时在纽约的交易所里中国企业公司的股票涨到天上。”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C.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人心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4.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同缅甸领导人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在此,邓小平( )A.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B.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全面实现“三通”C.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D.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15.(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16.(2020·海南模拟)2010年,英国国防部在一份报告中声称:“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应对未来数十年挑战的中国方案是( )A.共建“一带一路” B.建立全球治理体系C.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D.加强“南南合作”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品种 1957年的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粮 1.95亿吨 19% 30%棉 164万吨 26% 93%钢 535万吨 296% 580%煤 1.3亿吨 96% 210%电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原油 146万吨 235% —材料二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18.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变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表现。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20.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部分五年 规划(计划) 重大事件及成就“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五”计划 (1958—1962)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五”计划 (1981—1985)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八五”计划 (1991—1995)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由此进入“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年8月举办北京奥运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5 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根据共产党网《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整理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或政治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据材料“ 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 ”可知, 新政府的特点是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和团结建国,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 ,A正确;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强调多党合作,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C错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只是其中的具体表现,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特点类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合理挖掘材料信息,找到符合史实的特点。2.【答案】C【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材料仅仅列举了洛阳一城情况,无法判断当时全国工业布局的变化,A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错误;由于“一五”计划,重点工业项目、国营工厂落户洛阳,同时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大量商店,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推动了洛阳的城市化进程,C正确;一五计划的同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题干涉及的时间1956-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私营企业的所有制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国营企业,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一五”计划期间的中国,考查了“一五”计划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把握准确时空,严密进行推理分析。3.【答案】A【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泽东原先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后来则改为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和议政,尽管这只是行为主体的变化,但也从正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故选A。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 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即可。4.【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影响,A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与材料无关,B错误;据材料“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可知, 这一外交方针 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特殊的历史环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C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国,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材料正确判断出是“一边倒”外交方针。5.【答案】B【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A错误;据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B正确;乒乓外交是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与材料无关,C错误;邓小平访美是在1979年,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71年的中国,考查了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时间信息为突破口,推断出准确史实。6.【答案】B【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美国的接触中,既批评美国的侵略政策,也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体现了毛泽东在外交上具有坚定性和灵活性,B正确;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的坚定性和灵活性,“ 有浓厚意识形态 ”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不符合材料,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考查了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主旨。7.【答案】A【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分析可知:此时的“社”指的是农业生产 合作社,因此A正确;B错误,在工商业领域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的措施;C、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年中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8.【答案】A【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解析】【分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A正确;当时的经济调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B错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C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粮食供应的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60年11月的中国,考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材料时间信息,判断这项政策是纠正“左”倾错误。9.【答案】C【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解析】【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创新而非牺牲精神,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守信,B不符合题意;冯景谦通过技术创新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干预改革创新的意识,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考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主旨的准确解读。10.【答案】D【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一五”无关,A不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可知,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开办乡镇企业,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11.【答案】C【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肯定,说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有突破,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开始的,故B错误;据材料“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及“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可知,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C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建立起来,时间不符,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92年的中国,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注意时间背景。12.【答案】D【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邓小平的话反映了在对待“证券、股市”这些资本主义早已存在的事物上要大胆试验,这与防“左”和反“右”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改革重心的转移,也没有反映进行改革试验,故排除B、C两项,D项正确。【点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可以考查其意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②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13.【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可得知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正确;1978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A错误;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人心,时间不符,而且其影响主要是针对国人,而没有针对外国人,C错误;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类选择题,时空是1992年的中国,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时间信息的把握。14.【答案】C【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材料并未明确提出“和平统一”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A错误;2008年实现“三通”,B错误;据材料“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可知,这是符合一国两制的主张的,根据材料时间1978年可知,C正确;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不属于国际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78年的中国,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15.【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材料“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2019年,习近平主席 言论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16.【答案】B【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分析】根据“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只能加快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治理体系,B正确;A错误,一带一路主要针对沿途国家;C错误,新型贸易伙伴关系只是一种方式;D错误,南南合作强调发展中国家;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国家合作。17.【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或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钢、煤、电和原油数据信息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重工业基础薄弱(或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二“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可得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和所学可得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2年-1958年的中国,考查了一五计划和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逐一剖析材料信息。18.【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外交思想日趋成熟。(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可知,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可知,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和外交思想日趋成熟。(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所学可知,从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和所学可知,万隆精神的意义需要从维护亚非国家主权与利益、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 结合万隆会议的过程及形成的精神可知,关于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需要从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影响类和认识类综合性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年的中国,以万隆会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全面解读万隆会议的召开及其精神。19.【答案】(1)原因: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必然举措;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心理;根源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不清。特征: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表现: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承包经营责任制或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解析】【分析】(1)据“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可知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模糊认识。据“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特征主要是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2)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生产关系方面,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城市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或者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上层建筑方面,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修订宪法,并于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据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政治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点评】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和认识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考查了人民公社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全面理清材料涉及角度,迁移所学知识。20.【答案】示例: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说明:“一五”计划时期,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八五”计划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自“十一五”规划开始,由“计划”改为“规划”,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解析】【分析】首先,根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然后,结合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内容展开阐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点评】本题是论述题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考查了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选择合适的“ 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去拟定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进行具体说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 / 1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团结建国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答案】A【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据材料“ 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 ”可知, 新政府的特点是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和团结建国,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 ,A正确;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强调多党合作,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C错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只是其中的具体表现,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特点类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合理挖掘材料信息,找到符合史实的特点。2.“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拖拉机厂等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洛阳。1956—1958年,洛阳水泥厂等4家大型国营工厂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等成为当地各自行业的领头羊。由此可知,当时( )A.全国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改变B.重工业比例重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C.工业化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答案】C【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材料仅仅列举了洛阳一城情况,无法判断当时全国工业布局的变化,A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错误;由于“一五”计划,重点工业项目、国营工厂落户洛阳,同时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大量商店,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推动了洛阳的城市化进程,C正确;一五计划的同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题干涉及的时间1956-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私营企业的所有制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国营企业,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一五”计划期间的中国,考查了“一五”计划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把握准确时空,严密进行推理分析。3.(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答案】A【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泽东原先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后来则改为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和议政,尽管这只是行为主体的变化,但也从正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故选A。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 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即可。4.这一外交方针是中国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作出的合理、主动选择。据此推知,这一外交方针(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C.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D.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影响,A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与材料无关,B错误;据材料“面对当时两极对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可知, 这一外交方针 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特殊的历史环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出的合理主动选择,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C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国,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材料正确判断出是“一边倒”外交方针。5.吴建民回忆道:“1971年,我投身外交工作已经11年了,直接听美国大使讲话,这还是第一次。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美国是反对……的,但失败了。今天,他作为东道主,向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吴建民回忆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中国重返联合国C.乒乓外交 D.邓小平访美【答案】B【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A错误;据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B正确;乒乓外交是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与材料无关,C错误;邓小平访美是在1979年,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71年的中国,考查了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时间信息为突破口,推断出准确史实。6.“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与美国接触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放弃对美国侵略政策的批评,但又不因为这种批评就不与美国改善关系,仍然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这体现了( )A.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B.毛泽东在外交上具有坚定性和灵活性C.中国的外交带有浓厚意识形态D.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答案】B【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美国的接触中,既批评美国的侵略政策,也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体现了毛泽东在外交上具有坚定性和灵活性,B正确;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的坚定性和灵活性,“ 有浓厚意识形态 ”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不符合材料,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考查了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主旨。7.(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韩梅梅》,讲述了韩梅梅作为一个“社”的猪饲养员成长的故事。这里的“社”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答案】A【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分析可知:此时的“社”指的是农业生产 合作社,因此A正确;B错误,在工商业领域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的措施;C、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年中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8.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解析】【分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A正确;当时的经济调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B错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C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粮食供应的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60年11月的中国,考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据材料时间信息,判断这项政策是纠正“左”倾错误。9.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1958年,徐州市全国劳动模范冯景谦将截煤机截盘由1.8米加长到2.8米,一年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B.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C.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D.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答案】C【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解析】【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创新而非牺牲精神,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守信,B不符合题意;冯景谦通过技术创新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干预改革创新的意识,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考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主旨的准确解读。10.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答案】D【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一五”无关,A不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可知,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开办乡镇企业,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11.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C.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答案】C【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肯定,说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有突破,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开始的,故B错误;据材料“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及“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可知,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C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建立起来,时间不符,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92年的中国,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注意时间背景。12.(高历必修3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答案】D【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邓小平的话反映了在对待“证券、股市”这些资本主义早已存在的事物上要大胆试验,这与防“左”和反“右”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改革重心的转移,也没有反映进行改革试验,故排除B、C两项,D项正确。【点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可以考查其意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②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13.1992年10月14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写道:“西方经济界人士不断涌向中国,致使很难弄到去北京的飞机票,而同时在纽约的交易所里中国企业公司的股票涨到天上。”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C.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人心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可得知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正确;1978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A错误;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人心,时间不符,而且其影响主要是针对国人,而没有针对外国人,C错误;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类选择题,时空是1992年的中国,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时间信息的把握。14.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同缅甸领导人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在此,邓小平( )A.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B.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全面实现“三通”C.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D.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答案】C【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材料并未明确提出“和平统一”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A错误;2008年实现“三通”,B错误;据材料“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可知,这是符合一国两制的主张的,根据材料时间1978年可知,C正确;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不属于国际问题,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78年的中国,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15.(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材料“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2019年,习近平主席 言论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16.(2020·海南模拟)2010年,英国国防部在一份报告中声称:“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应对未来数十年挑战的中国方案是( )A.共建“一带一路” B.建立全球治理体系C.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D.加强“南南合作”【答案】B【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分析】根据“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只能加快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治理体系,B正确;A错误,一带一路主要针对沿途国家;C错误,新型贸易伙伴关系只是一种方式;D错误,南南合作强调发展中国家;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国家合作。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品种 1957年的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粮 1.95亿吨 19% 30%棉 164万吨 26% 93%钢 535万吨 296% 580%煤 1.3亿吨 96% 210%电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原油 146万吨 235% —材料二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或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钢、煤、电和原油数据信息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重工业基础薄弱(或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二“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可得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和所学可得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2年-1958年的中国,考查了一五计划和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逐一剖析材料信息。18.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外交思想日趋成熟。(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可知,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可知,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和外交思想日趋成熟。(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所学可知,从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和所学可知,万隆精神的意义需要从维护亚非国家主权与利益、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 结合万隆会议的过程及形成的精神可知,关于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需要从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影响类和认识类综合性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年的中国,以万隆会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全面解读万隆会议的召开及其精神。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变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表现。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答案】(1)原因: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必然举措;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心理;根源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不清。特征: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表现: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承包经营责任制或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解析】【分析】(1)据“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可知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模糊认识。据“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特征主要是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2)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生产关系方面,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城市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或者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上层建筑方面,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修订宪法,并于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据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政治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点评】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和认识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考查了人民公社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全面理清材料涉及角度,迁移所学知识。20.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部分五年 规划(计划) 重大事件及成就“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五”计划 (1958—1962)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五”计划 (1981—1985)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八五”计划 (1991—1995)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由此进入“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年8月举办北京奥运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5 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根据共产党网《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整理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或政治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说明:“一五”计划时期,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八五”计划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自“十一五”规划开始,由“计划”改为“规划”,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解析】【分析】首先,根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然后,结合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内容展开阐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点评】本题是论述题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考查了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关键是选择合适的“ 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去拟定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进行具体说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学生版).docx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