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材料表明西周(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 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 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答案】D【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解析】【分析】材料无法体现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排除A;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没有形成,排除B;材料未体现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排除C;材料反映了太宰、小宰、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具有监察的职权,说明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而孔子主张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礼的就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对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强调“礼”,与之相符合的是A;B错误,“礼”是周礼,维护周礼体现的是迎合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周礼,而周礼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夏商周”制度不准确;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二者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对材料的把握。3.(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C.削弱王国势力 D.削夺武将军权【答案】C【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推恩令的目的,应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4.(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答案】A【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之下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丞相之下有九卿,是秦朝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西晋时中央并不是实行图示的三公九卿制、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制,均不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图片信息及三公九卿制的内容进行分析。5.(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答案】C【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颖川庾氏、谁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君道虽存,主威久谢”等信息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士族的势力强大,操纵政治权力,威胁到皇权统治,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东晋士族专权,不能说明“政体混乱”,排除C;依据材料“君道虽存,主威久谢”可以看出君主权威遭到一定削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士族专权,不是“宗室争夺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颖川庾氏、谁国柜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君道虽存,主威久谢”的主旨,结合东晋时期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分析。6.(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人唐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C.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答案】D【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丝之路上的重镇,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非汉字文献,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故D正确;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基本奠定,排除A;材料无法说明中原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可知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故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限制考生户籍是保证公平原则,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仍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及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8.(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可以看出,慧远精通儒道佛三教思想,说明此时开始出现了三教合流趋势,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叙述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思想演变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9.(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汉化 B.胡汉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答案】D【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解析】【分析】全面汉化过于绝对化,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而不是胡汉交融,B错误;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C错误;据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和所学可知,“南、北面官”是两套中央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是辽政权重心所在,南面官是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猛安谋克”是朝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对比类选择题,时空是辽金时期的中国,考查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10.(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B.地方一级的决策机构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掌管宫廷管理权【答案】C【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是在中央的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内阁始终没有取得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合法地位,没有决策权,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故AB两项错误,C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参与管理宫廷管理,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1.(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答案】C【知识点】程朱理学【解析】【分析】“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表明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家那么细密严谨的四遍理论体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自身存在不足,故C正确;AB与“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和支配作用”不符排除;D材料未体现,排除D。故答案为:社会传统信仰改变。【点评】本题考查了入学的发展演变,需要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2.(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B【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巴依据已学失职可失嚎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到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而且本题的材料选取与设间都比较的巧妙,通过拿破仑三世的评论来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角度新颖,高效解答类似选择题需要2现读史料的同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本题中的“拿破仑三世”是给出了时间信息“自由地深入入团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给出了条约的内容信息,综合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13.(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答案】C【知识点】义和团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C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A错误;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与题意不符;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民国时期,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C。 【点评】“东南互保”协议: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属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南方各省督抚称皇室诏令是一个团写之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14.(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和买办占很大比例。这些投资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占比18.3%的商人,也往往有某种“官府背景”,称为“绅商”,“常表面供职于官府,而里面则经营商务也。”这从侧面说明( )A.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 B.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C.近代企业垄断性质明显 D.民族企业竞争机制完善【答案】B【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买办以及有官府背景的人占多数,这从侧面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基础薄弱,需要依附本国封建势力,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企业创办人的身份问题,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无关,A项错误;官僚创办近代企业不一定是垄断性质,C项错误;材料中的近代企业多为有官府背景的人创建,反映了竞争机制的不完善,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及其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国民革命的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土地革命的兴起【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可知,反映了1923年至1927年全国党员人数大幅增加的信息,这主要是受到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故B正确;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于在外商企业中诞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排除C;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寇准(961-1023年),19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就显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不久,因刚正直谏的品性为宋太宗所器重。后来寇准被任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两度入相。寇准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书记载,寇准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起身要离开,寇准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宋太宗曾对左右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使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摘编自胡世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寇准形象》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寇准能够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寇准形象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1)原因: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清正廉洁,取信于民;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才干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析】【分析】(1)原因: 根据材料中“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可概括出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根据材料“不苛取百姓”可概括出清正廉洁,取信于民;根据材料“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可概括出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根据材料“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可概括出才千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 根据材料“使得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可概括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根据材料“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可概括出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故答案为:(1) 原因: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清正廉洁,取信于民;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才干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第一问结合寇准能够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作答,第二问结合寇准形象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7.(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18.(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答案】(1)背景: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思想:师夷长技(或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3)趋势: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总特征: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性质可以得出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根据材料“为挽教民族危一、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可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 思想: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思想是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的道路是掀起洋务运动,结合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解答即可(3) 趋势: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可以得出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趋势。总特征: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思潮的总特征是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故答案为:(1) 背景: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 思想:师夷长技(或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3) 趋势: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总特征: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问,背景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社会性质以及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目的根据材料“为按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分析;第二问,思想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分析概括,积极影响结合洋务运动的意义分析;第三问,趋势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分析;总特征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阐述: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示例二论题: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综上,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对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可拟定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的壮大等方面予以阐述,可知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等等。也可以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故答案为:示例一: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阐述: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示例二:论题: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综上,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对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1 / 1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材料表明西周(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 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 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2.(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3.(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C.削弱王国势力 D.削夺武将军权4.(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5.(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6.(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人唐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C.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7.(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8.(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9.(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汉化 B.胡汉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10.(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B.地方一级的决策机构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掌管宫廷管理权11.(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12.(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3.(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14.(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和买办占很大比例。这些投资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占比18.3%的商人,也往往有某种“官府背景”,称为“绅商”,“常表面供职于官府,而里面则经营商务也。”这从侧面说明( )A.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 B.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C.近代企业垄断性质明显 D.民族企业竞争机制完善15.(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国民革命的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土地革命的兴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寇准(961-1023年),19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就显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不久,因刚正直谏的品性为宋太宗所器重。后来寇准被任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两度入相。寇准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书记载,寇准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起身要离开,寇准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宋太宗曾对左右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使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摘编自胡世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寇准形象》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寇准能够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寇准形象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17.(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18.(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19.(2023高一上·兴文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解析】【分析】材料无法体现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排除A;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没有形成,排除B;材料未体现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排除C;材料反映了太宰、小宰、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具有监察的职权,说明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答案】A【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而孔子主张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礼的就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对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强调“礼”,与之相符合的是A;B错误,“礼”是周礼,维护周礼体现的是迎合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周礼,而周礼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夏商周”制度不准确;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二者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对材料的把握。3.【答案】C【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推恩令的目的,应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4.【答案】A【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之下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丞相之下有九卿,是秦朝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西晋时中央并不是实行图示的三公九卿制、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制,均不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图片信息及三公九卿制的内容进行分析。5.【答案】C【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颖川庾氏、谁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君道虽存,主威久谢”等信息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士族的势力强大,操纵政治权力,威胁到皇权统治,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东晋士族专权,不能说明“政体混乱”,排除C;依据材料“君道虽存,主威久谢”可以看出君主权威遭到一定削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士族专权,不是“宗室争夺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颖川庾氏、谁国柜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君道虽存,主威久谢”的主旨,结合东晋时期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分析。6.【答案】D【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丝之路上的重镇,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非汉字文献,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故D正确;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基本奠定,排除A;材料无法说明中原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可知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故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限制考生户籍是保证公平原则,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仍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及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8.【答案】C【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可以看出,慧远精通儒道佛三教思想,说明此时开始出现了三教合流趋势,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叙述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思想演变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9.【答案】D【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解析】【分析】全面汉化过于绝对化,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而不是胡汉交融,B错误;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C错误;据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和所学可知,“南、北面官”是两套中央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是辽政权重心所在,南面官是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猛安谋克”是朝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对比类选择题,时空是辽金时期的中国,考查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10.【答案】C【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是在中央的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内阁始终没有取得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合法地位,没有决策权,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故AB两项错误,C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参与管理宫廷管理,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1.【答案】C【知识点】程朱理学【解析】【分析】“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表明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家那么细密严谨的四遍理论体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自身存在不足,故C正确;AB与“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和支配作用”不符排除;D材料未体现,排除D。故答案为:社会传统信仰改变。【点评】本题考查了入学的发展演变,需要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2.【答案】B【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巴依据已学失职可失嚎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到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而且本题的材料选取与设间都比较的巧妙,通过拿破仑三世的评论来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角度新颖,高效解答类似选择题需要2现读史料的同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本题中的“拿破仑三世”是给出了时间信息“自由地深入入团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给出了条约的内容信息,综合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13.【答案】C【知识点】义和团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C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A错误;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与题意不符;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民国时期,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C。 【点评】“东南互保”协议: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属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南方各省督抚称皇室诏令是一个团写之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14.【答案】B【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买办以及有官府背景的人占多数,这从侧面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基础薄弱,需要依附本国封建势力,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企业创办人的身份问题,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无关,A项错误;官僚创办近代企业不一定是垄断性质,C项错误;材料中的近代企业多为有官府背景的人创建,反映了竞争机制的不完善,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及其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可知,反映了1923年至1927年全国党员人数大幅增加的信息,这主要是受到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故B正确;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于在外商企业中诞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排除C;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6.【答案】(1)原因: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清正廉洁,取信于民;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才干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析】【分析】(1)原因: 根据材料中“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可概括出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根据材料“不苛取百姓”可概括出清正廉洁,取信于民;根据材料“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可概括出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根据材料“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可概括出才千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 根据材料“使得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可概括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根据材料“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可概括出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故答案为:(1) 原因: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清正廉洁,取信于民;诚实正直,敢讲真话;才干出众,政绩显著。(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第一问结合寇准能够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作答,第二问结合寇准形象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7.【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18.【答案】(1)背景: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思想:师夷长技(或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3)趋势: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总特征: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性质可以得出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根据材料“为挽教民族危一、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可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 思想: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思想是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的道路是掀起洋务运动,结合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解答即可(3) 趋势: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可以得出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趋势。总特征: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思潮的总特征是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故答案为:(1) 背景: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 思想:师夷长技(或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3) 趋势: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总特征: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问,背景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社会性质以及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目的根据材料“为按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分析;第二问,思想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分析概括,积极影响结合洋务运动的意义分析;第三问,趋势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分析;总特征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答案】示例一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阐述: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示例二论题: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综上,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对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可拟定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的壮大等方面予以阐述,可知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等等。也可以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故答案为:示例一: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阐述: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示例二:论题: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综上,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对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