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补习分部)9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补习分部)9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补习分部)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一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2.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3.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4.《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5.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6.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7.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下游一带,距今约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
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 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
8.《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
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 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10.许倬云认为,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故中国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为了皇权而存在,而是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作者在此表达的是( )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专制皇权为生民而存在
C.古代文官系统抑制皇权 D.儒家道统高于皇权政统
11.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12.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13.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14.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 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15.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饭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
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与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撰史思想的不同密切相关。司马迁是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史家。经过汉初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继位之时,西汉国力趋于服盛。但司马迁目睹汉武帝王霸之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因此,司马迁故意选取汉武帝迷信方士、求仙问道等诸多荒诞之举加以集中叙述,以表达自己对汉武帝好大喜功及其劳民伤财之政治举措的强烈批判。并且在汉武帝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日盛。司马迁私人撰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史的自由度较高,不会受到过多干涉,从中也可看到司马迁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而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奉旨而撰,官方正史意味浓厚,具有强烈的“尊汉”正统意识,处处要维护并强化汉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两汉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如是否施行仁政、尊崇儒术等便成为评判一个君王是非功过的最高价值标准,东汉的班固显然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厚影响。同时,班固将汉武帝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君王,也有为东汉后世的君主树立榜样的目的,以鞭策他们建立像汉武帝一样的丰功伟业。
——摘编自王亿千《<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的史实分别论证司马迁与班固为汉武帝塑造的形象。(材料所涉及的史实除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班固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不同的原因。
19.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C
6.C
7.D
8.C
9.D
10.A
11.B
12.C
13.D
14.B
15.B
16.D
17.(1)特点:历史悠久,以民为本,理念多元,内涵丰富;在继承中发展;利用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强调大一统。 影响: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理念;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整体意识;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2)历史悠久;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18.(1)司马迁: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劳民伤财,消耗了国力;
班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西汉走向强盛。
(2)原因:①司马迁处于汉武帝时期,对于汉武帝时期治国措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亲身体会;班固处于年代稍晚的东汉,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消极影响感受较轻,而汉武帝治国措施的积极影响较为深远;②司马迁属于私修史书,加之其自身“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与批判的精神,故对汉武帝多有贬斥;班固属于奉旨修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意志,塑造汉武帝正面形象也是维护并强化汉王朝的现实需要。
19.(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参考示例:中国文化因强大的包容力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宋明理学由程颢,程颐等北宋五子创立。他们的“理"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早在唐代,就出现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流并不是三者的互相合并,而是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为己所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学文化的包容力。正是这种包容力,才使得儒学得以发展到理学阶段,而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哲学性和思辨性。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儒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