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变化之后的秦又会走向何方呢?时代之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变在何处 ◎因何而变 ◎变向何方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3课壹变在何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请仔细观察课本P.17的《秦朝形势图》,并指出图中反映了哪些具体信息? 请对比课本P.10的《战国形势图》和P.17的《秦朝形势图》,思考:为什么在《秦朝形势图》中出现了“政权部族界”的标注,而在《战国形势图》中却没有这样的标注? 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制度的进步已经完全摆脱和超越了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早期国家阶段,而发展到以地缘为主的统一中央集权帝国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成熟国家时代。材料: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一)首创皇帝制任务一: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枢机构之变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主宰(二)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的设置有何特点?思考: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相互牵制。君主专制:指一种决策方式,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与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任务一: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枢机构之变中枢机构变在何处?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任务一: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枢机构之变(三)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史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垂直管理体系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皇帝之手可以直接伸向地方,从此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中央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任务二:从郡县制度中感受秦地方行政制度之变中央集权:是一种地方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行政制度变在何处?任务二:从郡县制度中感受秦地方行政制度之变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与中央权力关系周王分封(世袭)皇帝任命(任期)血缘(贵族) 能力(官僚)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完成下表:任务三:从分封制与郡县制度的对比中感受秦政治体制之变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政治体制变在何处?任务四:从多措并举中感受深度融合之变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探究】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维护统一的举措有何深远影响?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等严峻刑法、细密严苛律 令社会管理从分裂割据到深度融合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军 事任务四:从多措并举中感受深度融合之变任务五:思考秦朝建立的意义何在?材料: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邹纪万《秦汉史》【探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思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任务五:思考秦朝建立的意义何在?制度建构: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疆域范围: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历史意义贰因何而变——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结合课本P.15“学思之窗”和P.20“问题探究”中的材料,请概括并分析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叁变向何方——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任务六:梳理秦的暴政有何具体表现 文中提到的刺客行动是由韩国贵族后裔张良派遣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状况或心态? 根据课本P.18“史料阅读”中贾谊的观点,秦二世而亡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专制体制的致命伤,在于追求效率,让国家权力像金字塔一样层层集中,最后由皇帝一人来掌握。把权力绝对化于一人,没有其他力量对皇帝的意志加以制约,又把他神乎其神,反而诱使其人性的弱点无限膨胀。……尤其是,秦是自觉在法家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权,法家强调暴力镇压,在社会的激烈变革期针对旧贵族,它是强有力的。但是,在天下一统后继续任用它,矛头所指就是全体人民,必然引起社会多数人的反抗。况且法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这个社会不要文化,不要信义,不要贤良,不要商业,必然会在紧绷的人际关系中走向极端,在社会动荡中轰然坍塌。——朱绍侯 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