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一历史
知识点一
1.诸侯争霸
(1)原因
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②诸侯国势力扩张,企图确立霸权地位。
(2)表现
①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
②三家分晋: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
③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
④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结果:各国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2.民族交融
(1)原因: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2)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意义: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例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
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A
典题示例
1.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答案:D
对点训练
2.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耿、魏两地分封给异姓大夫赵氏、毕氏,
使赵、魏两国得以建立。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乱 ②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④晋国国君已取代周王室成
为天下共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二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商业
①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②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
城市;不少商业主聚集大量财富。
2.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目的:富国强兵
(2)意义:逐渐建立了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如下页表格所示)
对点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加强的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A
知识点三
一、孔子
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后期鲁国部落贵族家庭。
2.贡献:
(1)伦理和政治:①思想核心:“仁——关爱他人
②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④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2)教育:“有教无类”思想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发展
(3)文献整理:整理《诗》《书》《礼》《易》《春秋》
(4)记载: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
二、老子
(1)简介: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2)思想:
①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小国寡民时代。
典题示例
【例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A
对点训练
孔子虽然“缺乏彻底的态度而总是以改良主义的形式出现”,但其活动
和思想上有许多进步的地方。其“进步的地方”包括( )
A.主张恢复周礼
B.广收门徒兴办私学
C.仁有等级差别
D.坚守君君臣臣秩序
B
知识点四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
(3)文化: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4)政治: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
2.百家争鸣的含义
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
彼此论战驳辩,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
4.意义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
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它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它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典题示例
【例4】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C
对点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要强调尊卑等级观念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
课时达标演练
1.《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候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C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个体家庭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该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
因是( )
A.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B.大量开垦荒田
C.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 D.休养生息政策
C
3.下图主题所反映的是( )
A.西周封邦建国
B.春秋五霸并立
C.春秋末期三家分晋
D.平王迁都洛邑
C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B.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支持变法
C.法家政治主张的影响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
5.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具有知识
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
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B
6.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C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