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爱国主题班会——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爱国主题班会——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班级:高三十班
2025-09-18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
八秩烽火熔铸脊梁,吾辈青春当燃山河
目 录
抗战历史背景
重大战役与英雄人物
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互动与思考
01
抗战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开始
事件爆发背景
国民政府应对策略
局部抗战的兴起
国际社会反应
历史影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发动对沈阳的进攻,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东北军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在短短数月内沦陷,激起全国民众愤慨。
东北抗日联军、马占山等爱国将领自发组织抵抗,民间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学生、工人团体发起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行动。
国际联盟虽派出李顿调查团,但未能有效制裁日本,暴露出西方列强对法西斯扩张的绥靖态度。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序幕,激发了民族觉醒,为全面抗战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卢沟桥事件导火索
日军暴行与民族苦难
国际援助与孤立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共合作形成
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反击。
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抗战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大型战役,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根据地,形成战略配合。
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苏联率先提供军事援助,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中国,但西方国家初期仍对日本采取观望态度。
持久战
游击战
大会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敌后战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达70%以上,使日军无法全力投入太平洋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战略相持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形成对日军的夹击之势。
国际援助
苏联援华航空队与美国飞虎队等国际力量支援中国抗战,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协作精神。
01
02
03
02
重大战役与英雄人物
淞沪会战:粉碎"三个月亡华"妄想
战略意义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迫使日本从"局部作战"转向"全面侵华",彻底粉碎了其"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为全国抗战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重要战役
包括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500余人全部殉国)、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罗店争夺战(被称为"血肉磨坊")等经典战斗。
惨烈程度
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近百万,战役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约30万人,日军伤亡约4万人,战斗之惨烈为抗战史上罕见,被誉为"东方的凡尔登"。
03
淞沪会战:粉碎"三个月亡华"妄想
02
战术创新
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采用"纵深防御"战术,虽付出重大牺牲,但有效迟滞了日军推进速度,为持久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英雄人物
涌现出蔡廷锴(十九路军军长)、张治中(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杨惠敏(冒死送国旗的女童子军)等代表性人物。
01
国际影响
会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纽约时报》等外媒持续报道,使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为争取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
战役背景
历史启示
英雄人物
1938年3-4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万余人,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运用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战术,取得辉煌战果
台儿庄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精神传承
战略价值:此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池峰城:第31师师长,率部死守台儿庄核心阵地,被誉为'铁血将军'
新时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代价值
台儿庄大捷: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战略进攻
战役规模
八路军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华北5000里战线上同时出击,是抗战期间共产党军队发动的最大规模进攻作战。
作战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重点破袭正太铁路;第二阶段(9月)扩大战果攻占据点;第三阶段(10月-12月)反"扫荡"作战。
辉煌战果
历时3个半月,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拔除据点2993个。
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战略进攻
战略作用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遏制了国民党妥协投降的暗流,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彰显了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
战术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了"交通破袭战"、"麻雀战"、"地雷战"等游击战术,彭德怀提出"翻边战术"有效应对日军扫荡。
英雄部队
涌现出晋察冀军区"老五团"、129师"决死队"、120师"雁翎队"等英雄集体,左权参谋长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03
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从知识分子到农民、工人,各阶层人民空前团结,以“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信念投身救亡图存运动,如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妇女组织救护队等。
全民抗战的觉醒
作家、艺术家以笔为枪,创作《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激发民族斗志,体现了文化战线的爱国担当。
侨胞通过捐款捐物、回国参战等方式支援祖国,如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巨资支持抗战,展现了跨越地域的爱国热忱。
01
03
0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敌后根据地民众为掩护八路军、新四军,不惜毁家纾难,如“地道战”“地雷战”中的群众智慧与无畏精神。
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主义者援华抗敌,彰显爱国情怀超越国界的崇高意义。
04
05
根据地群众的牺牲奉献
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
国际友人的正义支援
文化界的抗战号角
狼牙山五壮士的绝地抗争
赵一曼的狱中绝笔
儿童团的英勇事迹
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
杨靖宇将军的孤胆忠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掩护主力转移,五名战士弹尽粮绝后跳崖殉国,用生命诠释“宁死不降”的铮铮铁骨。
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周旋,牺牲时胃中仅存草根树皮,日军亦为之肃然起敬。
谢晋元率部浴血奋战四昼夜,以寡敌众竖起“中国不会亡”的精神旗帜。
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留给幼子的遗书字字泣血,展现母亲与战士的双重坚毅。
根据地的“小兵张嘎”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以稚嫩肩膀扛起民族尊严。
信念实践
信念培育
信念弘扬
信念升华
钢铁意志
精神传承
01
信念根基
深化行动
05
践行路径
02
教育举措
03
传播方式
04
学习抗战史实,传承先烈坚定信仰
开展红色教育,筑牢民族精神长城
组织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仪式
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组织抗战主题演讲比赛
开展重走抗战路实践教育活动
举办抗战文物巡回展览
创建抗战精神宣传专栏
排演抗战题材舞台剧
制作抗战胜利主题微视频
开设抗战精神专题课程
编写校本抗战教育读本
邀请抗战老兵进校园讲述战斗经历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04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国际地位的首次重大提升
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抗战胜利后,中国成功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收回了租界、领事裁判权等国家主权,标志着中国开始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获得战后国际话语权
通过开罗会议、波茨坦公告等国际会议,中国首次实质性参与全球秩序重建,在处置日本战败问题、亚太格局重塑中获得决定性发言权。
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
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牺牲为代价赢得国际尊重,1945年以四大国身份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现代国际地位基础。
1931
1945
强国目标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78
2049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抗战胜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近代以来首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局部抗战开始。
民族觉醒
国际地位
抗战精神
1937
1949
2025
复兴征程
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独立自主
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05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铭记历史:从抗战看民族精神传承
抗战时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当代青年应继承这种精神,在集体中发挥协作力量。
团结协作精神
面对艰难险阻,抗战先烈以顽强意志坚持斗争,这种精神激励青年在学业和生活中克服困难、永不言弃。
坚韧不屈品质
抗战精神提醒青年需肩负时代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历史使命感
青年可通过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历史课题研究等方式,主动传播和弘扬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实践
通过了解抗战历史,青年应深刻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家国情怀培养
勤学
笃行
创新
担当
致远
传承抗战精神,以知识报效祖国,做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砺志
将爱国热情融入专业学习,用科技力量守护盛世中华。
实践报国
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突破创新,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科创兴国
以黄大年、南仁东等楷模为榜样,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需求。
强国有我
全球视野
生态报国
工匠精神
青年当以学报国
开创未来: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动力
06
互动与思考
知识青年投笔从戎
敌后根据地建设
联系海外侨胞募捐,或向国际媒体提供抗战真相,展现民间外交对争取国际支持的作用。
国际视野下的行动
假设担任交通员角色,需设计隐蔽路线传递药品情报,考验危机处理能力与忠诚度。
物资秘密运输
通过创作话剧、木刻版画等文艺作品揭露侵略暴行,分析艺术作为特殊斗争武器的社会动员效果。
文化抗战行动
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参与战地救护、通讯密码破译等技术岗位,体现“书生报国”的实践路径。
协助开展游击战教学、组织妇女儿童参与后勤生产,说明非战斗人员如何通过协作支援前线。
同学们,如果生活在抗战年代你会怎么做?
高三十班
爱国主题班会
以史为炬照前路
青春淬火不负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