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阶段检测卷(三)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选择性必修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分封制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地方分权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集权色彩。他会运用以下哪一史料佐证(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2.10世纪前后,唐和大食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这反映( )A.中华文明文化圈的影响扩大B.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C.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共同性D.古代印度文明的引领性发展3.《唐律》规定,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即市契,它是官方的契约文书,是通关检查和再次出售的凭据。若“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这表明唐朝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已开始松动B.重视商业守信和契约意识C.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D.积极扶持商品经济的发展4.魏晋时期,“州”发展为一级行政单位,且州郡数量不断增殖,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远超东汉,地方上为增加将帅资位而建州郡,还有为了羁縻“异国之人”而设州县者,刺史守令皆用豪酋。这一时期州郡的增殖( )A.表明疆域扩大导致机构的增加B.旨在推进民族交融的进程C.折射出政权统治蕴含重大危机D.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5.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6.清朝道咸年间,因“捐纳(通过捐纳报请取得官职)之人……大约称贷者多”,且手续繁杂。因此,“大半归票商承办其事”。下面是蔚泰厚苏州票号代办捐纳流程示意图。据此可知,这种代办方式( )A.降低了行政审批的办事效率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C.旨在提升政府金融监管效能D.客观上利于晚清财政的近代化转型7.1887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棉纱进口的增加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用洋纱织成的土布和洋布相竞争。”1890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由于四川必须依赖东部诸省供给棉花,而现时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供给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上述报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土纱的市场竞争力加强B.棉花价格影响洋纱需求C.开埠通商导致了小农经济解体D.洋布进口出现停滞局面8.“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9.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10.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11.早期罗马法规定,一旦债务人未能按时清偿债务,债权人可利用解除约款获得相关抵押物的所有权。326年(或320年),罗马皇帝在相关立法和告示中明确禁止解除约款,不仅禁止买卖中的解除约款,也禁止实物担保中的解除约款。这一举措( )A.淡化了经济财产的所有权观念B.渗透着维系社会公平的理念C.禁止了贵族阶级的高利贷行为D.有利于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12.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爵士在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里面有大厅、露台、蓄水池、防御工事以及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这个村落有可能是( )A.铁器时代印度文明的城邦国B.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C.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D.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13.亚瑟王传说是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14.下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5.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感叹道:“真希望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这说明( )A.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总统缺乏实权C.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国会权力至上16.1887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州际商务条例,成立州际商务委员会,打击铁路系统中的私人垄断,整治运输乱收费问题。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宣布垄断、贸易限制……都是违法的。美国的此类举措( )A.适应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C.体现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全面干预D.抑制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由州县派驻守备、把总、千总、外委等武官,而巡检司是进驻市镇的主要官方机构,“以检防有道,讥察有方”。市镇驻防官兵的开支列入地方财政,除武官外,政府另派驻文职人员参与市镇管理。市镇间还设有税关或税课局,赋税上缴州县。市镇“设有乡约、里正,以编保甲而稽赋册”。“保甲,市镇设客长,棚民设棚长,均当堂报名具结,给与腰牌,稽查匪类逃人及违禁等事”。市镇中的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与本地货主之间,兼任中间商角色,“牙行辈按月朔望莅府,听点受约,乃请于当道,下令以局地为场,以听点之日听民与商负货为市,设耆民以平价……民乐从而集成矣”。在一些市镇中,牙人穿梭于县城和市镇之间,成为市场规划及管理的实权人物。——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新英格兰地区,虽然镇是处于县之下的地方单位,但是,县不过是一种司法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由镇来行使的,且一般不受县的直接干预。随着人口的增多,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经居民投票可以申请建镇。镇民大会是镇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镇的决策机关。行政机关是镇委员会,由三至五人组成,镇委员会成员由镇民大会选出。镇政府处在为镇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线,同时,有很多的公共事务并不由镇政府来管理,而是由各种社会团体分担负责。——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管理机制的构成及影响。(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相比,近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镇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同及其成因。(8分)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习俗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甚至可以将消费模式作为划分时代的一个基本标记。材料一 步入近代后,新型工商业的发展与商业文化的形成,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与影响更加突出。人们对崇俭抑奢的传统消费观念发出质疑,并提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消费观念。观念一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 安能各臻于富乎 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观念二 (假)使上之人纵而禁之,则资而不流,则积而不散,而贫民之借贸易工作以日谋衣食者,将无所措手足矣观念三 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痛时之士,亦仅恃一口一笔,长于讽刺,虽日日痛哭流涕长叹息,恐听者一二,而掩耳者什伯,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更为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材料二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的,克己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表中所述消费观念的新视角。(3分)(2)请结合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8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材料二 下表内容是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年份 文官人数(人) 年份 文官人数(人)1881 50 839 1914 280 9001891 79 241 1922 317 7211901 116 413 1939 387 4001911 172 352 1943 710 400(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学术界公认有以下四个标准:第一,理学在书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书院则借助理学更加巩固;第二,书院逐渐成为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文化机构,理学家们在这里讲学授徒、刻书藏书,颇具影响;第三,南宋时期,书院经过不断发展,机构设置已经非常完善,日常教学、学生管理以及经费来源等趋于合理;第四,自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来,书院大都开始制定学规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宣传自身学派的主张。古代书院发展历程中蕴含诸多有关文化传承的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全解全析1.D 根据材料“在地方分权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集权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但集权则是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的干预,排除A、C两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力,给予帮助不是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排除B项。2.B 中国、古罗马等有类似的关于商人与鲸鱼的故事或记载,而“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由此可知古代不同地域之间有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又丰富了各自文明,所以材料反映了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印度文明的向外传播,不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排除A项;古代文明即使有某些相似性,但整体上来说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是各具特色的,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没有涉及古代印度文明的整体水平如何,排除D项。3.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商品交易需领取市契作为凭证,“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这表明唐代商品交易注重维护和规范经济秩序,体现了政府重视守信精神和契约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思想,也未体现抑商政策松动,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府对具体贸易行为的规范,注重商业守信与契约精神,并未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法律规定,不能体现政府扶持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4.C 正确项分析:错误项分析:材料不涉及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增加州郡数量的目的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项;扶持地方豪强势力,致使豪强大族逐渐强大,易威胁皇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叫“胡”的外来作物基本都是从西域经陆路传进来的,叫“番”或者“洋”的外来作物基本都是从海路传进来的。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时期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这个命名规律体现了贸易路线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洋”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6.D 据材料“偿付本息”“寄回执照”“垫付资金”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代办方式体现了近代金融信贷的色彩,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近代化转型,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票号代办捐纳的流程,无法体现政府行政审批效率,排除A项;此时未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B项;清政府实行“捐纳”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C项。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东部诸省棉花与印度棉纱的价格差不多,购买洋纱织布更划算,因此洋纱进口量增加,说明棉花价格影响洋纱需求,B项正确;根据“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可知,土纱的市场竞争力减弱,排除A项;“小农经济解体”表述太绝对,小农经济解体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洋布进口的情况,排除D项。8.C 根据材料“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可知,中国移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移民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下南洋”的原因,不能体现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下南洋”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9.D 根据材料“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体系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中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近代生产力的发展对交通线的影响,与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无法说明其滞后,排除C项。10.C 据材料“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将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整体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明显,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C项正确;此举并不能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排除A项;“强化全民卫生意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我国尚未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排除D项。11.B 由材料可知,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债权人可利用解除约款获得相关抵押物的所有权,这违反了等价原则,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禁止解除约款能够维护交易双方利益平衡,禁止债权人利用其优势地位剥夺债务人财产,这渗透着维系社会公平的理念,B项正确;罗马法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淡化了经济财产的所有权观念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禁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债务人的保护,并非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排除D项。12.D 材料“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说明当时的印度和意大利地区存在贸易往来,因此这个村落有可能是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D项正确;铁器时代的印度文明的城邦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排除A项;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在恒河流域,排除B项;这个村落出土了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并不能证明这个村落就是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排除C项。13.C 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时亚瑟王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成为民族意识的凝聚点,加强了民族认同,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故选C项;“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反映的是人民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而不是强化王权,排除A项;12—15世纪的英国尚未进入资产阶级时代,材料主旨是这一现象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排除B项;追求“完美君主”与文艺复兴强调的人文主义不相符,排除D项。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涉及的时间是20世纪初,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出现高潮,主要是因为美国此时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②对应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时期,移民美国陷入低谷,主要原因是美国此时正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C项正确;美国扩张与移民美国高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20世纪初美国不是世界经济霸主,排除B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②对应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初,排除D项。15.A 根据材料“真希望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彼此制衡,材料中罗斯福的感叹正是由于总统行政权受到制约,A项正确;美国总统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实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排除C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国会权力至上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6.A 根据材料“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宣布垄断、贸易限制……都是违法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铁路系统和商业贸易等经济领域的垄断行为扰乱了美国正常竞争秩序,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垄断行为进行“打击”“限制”,适应了美国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A项正确;南北战争后,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工业革命背景下,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排除D项。知识拓展美国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影响1.形式:卡特尔,销售协定;辛迪加,共同销售和采购原料协定;托拉斯,生产、商业和法律上完全组成一体(垄断程度最高)。2.影响(1)积极: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2)消极①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②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疯狂对外扩张,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17.(1)构成:由官方机构及文武要员进行主要管理;乡里基层组织参与管理;牙人及牙行兼任中间商角色。(3分)影响:加强政府对市镇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推动商贸发展;市镇的管理权限多头并存,影响行政效率。(4分)(2)不同:不受县的直接干预;镇官员由选举产生;侧重公共服务;社会团体高度介入管理。(4分)成因: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自治的传统;民主制度的影响;镇因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而形成。(4分)解析 (1)第一问构成,由材料一“由州县派驻守备……进驻市镇的主要官方机构”可得出由官方机构及文武要员进行主要管理;由材料一“设有乡约、里正,以编保甲而稽赋册”可得出乡里基层组织参与管理;由材料一“牙行辈……耆民以平价”可得出牙人及牙行兼任中间商角色。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一“派驻守备……武官”“市镇间还设有税关……赋税上缴州县”及所学可得出加强政府对市镇的控制;由材料一“以检防有道”“稽查匪类逃人及违禁等事”及所学可得出维护社会治安;由材料一“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与本地货主之间”“听民与商负货为市”及所学可得出推动商贸发展;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市镇的管理权限多头并存,影响行政效率。(2)第一问“不同”,由材料二“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由镇来行使的,且一般不受县的直接干预”可得出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由材料二“由镇民大会选出”可得出镇官员由选举产生;由材料二“镇政府处在为镇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线”可得出侧重公共服务;由材料二“有很多的公共事务并不由镇政府来管理,而是由各种社会团体分担负责”可得出社会团体高度介入管理。第二问“成因”,由材料二“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经居民投票可以申请建镇”可得出镇因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而形成;联系美国的历史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内容可得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自治的传统、民主制度的影响。18.(1)新视角:观念一,从富民与富国的角度,肯定了奢侈消费的积极作用;(1分)观念二,从民众谋生的角度,对传统崇俭禁奢观念进行了大胆否定;(1分)观念三,主张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振兴国民经济。(1分)(2)观点:多重因素推动消费观念的理性发展,同时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又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2分)论述:经济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市场、掠夺原料、技术研发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思想上,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主张追求财富与黄金,提倡消费;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新教派,提倡节俭,主张建立廉俭教会;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提倡理性主义,经历三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有利于理性认识节俭和消费,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需求的消费观念。政治上,世俗王权的力量不断加强,要求摆脱教权的束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任意论述两项得4分,每点2分)综上所述,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有利于节制物欲,推动金钱转化为资本,扩大了工业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利润回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2分)解析 (1)新视角,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一“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得出观念一是从富民与富国的角度,肯定了奢侈消费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而贫民之借贸易工作以日谋衣食者,将无所措手足矣”得出观念二是从民众谋生的角度,对传统崇俭禁奢观念进行了大胆否定;根据材料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得出观念三主张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振兴国民经济。(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结合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说明。首先,明确观点,需要从理性节俭消费观念的成因及影响等方面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然后,阐释说明,关于理性节俭消费观念的成因,根据材料二“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资本来源,宗教改革中新教教义也提倡节俭;由材料二信息“恣意挥霍是错误的,克己过度也不好”“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但也导致私欲膨胀,后来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政治上,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世俗王权崛起、资产阶级壮大等角度分析。关于理性节俭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可得出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又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等。19.(1)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2)主要因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只回答“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亦可);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范畴。(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评价:英国文官人数增多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分)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可得出变化:材料一 变化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 从禁止到逐步接纳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是临时雇员……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 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 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 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中信息,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通过观察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材料一中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知识回答,运用唯物史观,从国家管理的角度评价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现象。20.示例启示:学校教育与典籍传承相得益彰。(2分)说明:自古以来,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唐朝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诸多学者依托私学开坛讲课,建立学派,传播儒学思想,宋代时,理学影响逐渐增强。在理学传播的过程中,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先秦儒学文献进行整理并重新加以注释,产生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作为书院学生教材和儒学基础读物,这些著作通过印刷等手段广泛传播,降低了典籍亡佚的风险。总之,学校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与宋代书院教育相伴而生的印刷书,大大便利了典籍的传承。(10分)解析 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虽以宋代为引,但可以在中国史的范围内作答,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承的启示。其次,明确答案须包括启示、说明两个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启示是明确的观点且来自材料,说明须有具体的史实支撑。最后,理清逻辑思路,注意书写规范,语言简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