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21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视频、相关史料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思想成就
一、科技成就
二、建筑奇迹
建筑奇迹:中轴线的“立体史书”
科技成就:中轴线的“智慧密码”
思想成就:中轴线的“精神地基”
文化繁荣:中轴线的“艺术灵魂”
四、文化繁荣
一、 科技成就
自主学习
科学名著 作者 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一、科技名著
请结合所学,概括三部科技名著有什么共同特点?
继承性、总结性
实用性
药物学著作
科技巨著
农业科学巨著
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唐朝孙思邈
药王
请同学们通读课本(包括插图,小字,注释等)第一子目内容“科技名著”,并完成下表。
过渡:这三部作品的总体特点是继承、总结性加实用性,虽然没有理论上的巨大突破和创新,但突出实用性的中国传统科技在当时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中国的科学家们受到中国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重实用轻理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才研究),到明中后期,当西方出现科学革命:1687年英国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近代西方科学兴起:重理论和实验,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本草纲目》
活动:请结合三部科学名著的内容,完成看图猜猜猜。
李时珍
宋应星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
“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
“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
“预弭[mǐ]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
……
水 利
种 植
田 制
荒 政
徐光启
一、科技名著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制盐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灌溉图
丝织图
过渡:《天工开物》它既记载了农业,也记载了手工业,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史料实证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科技成就,是一定时期社会背景的表现。
二、 建筑奇迹
观看视频,感受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并结合课本122页,概括长城的构成与功能。
构成: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
功能: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修建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明长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示意图
鸭绿江
嘉峪关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1、明长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东起鸭绿,西抵嘉峪”——《明史·兵制》
1.找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2.找出重要的关隘。
嘉峪关
雁门关
居庸关
山海关
嘉峪关
鸭绿江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北京作为都城,从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结合平面图,说说北京城城市布局的特色。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凸显出封建等级秩序,皇权至上的理念。
2、北京城
二、北京城和明长城
2、北京城——宫城(紫禁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紫禁城,又称故宫,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前朝后寝格局,前朝由三大殿组成。共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钟鼓楼向北远眺,这条象征皇权秩序的“龙脉”,仿佛在无声地延伸向更辽阔的北方疆域。而在那里,蜿蜒万里的明长城正屹立于群山之巅,与中轴线形成一“纵”一“横”的壮阔图景:中轴线定鼎中原,书写盛世文明;长城横亘山河,守护家国安宁。同时万里长城也在198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人类建筑奇迹——万里长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蜿蜒万里的明长城,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一“纵”一“横”的壮阔图景,中轴立国本,长城护山河,请思考明长城和北京城有何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
①规模宏大,反映了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②继承和创新;
③凝结了中华民族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④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三、 思想成就
思想家 时期 主要思想
明中期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天下为主,君为客”,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三、明清的思想家
结合教材124页第三子目内容,梳理明清的思想家及思想。
宇宙观: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天理”在心中。
认识论:知行合一——强调所习得的知识要与行动有效统一起来,也就是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同时又要用知识来指导行动
人生观:致良知——自省吾身,常思已过
王守仁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合作探究】这一时期出现反对专制倾向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明王朝自其中期以后,政治统治日趋腐败,国家财政拮据,社会问题严重。在这种情形下,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社会“精英”阶层不断地尝试各种意义上的变革努力。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
材料三:明初沿元之制,尊奉程朱理学,编纂《四书大全》皆分类汇编宋元理学家著作、言论而成,用于科举取士。一时间“家孔孟而户程朱”,理学在知识界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当时理学家的思想以单纯述朱为主,创新很少,学术空气沉闷。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明清的思想家
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统治日趋腐败。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③思想: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
四、文化繁荣
时 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清朝中期 《红楼梦》 曹雪芹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四大名著
观看视频,说说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名著小说,并完成表格。
曹雪芹(约1715—约1763)
曹雪芹,名霑(zhān),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撰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背景的表现。
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
畅音阁,曾是明清帝王听戏的“VIP包厢”。中轴线上的这座对称、壮观的大戏台,不仅是明清建筑科技的结晶,更记录着中国戏曲史上两座高峰:昆曲的盛世风华与京剧的崛起传奇。
请阅读课本125页,梳理昆曲的发展历程,及明清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
起源于
苏州昆山
明朝万历末期
清朝前期
清朝中期以后
现今
发展到顶峰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成为传世之作
因循守旧,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走向衰落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受到普遍关注。
日趋成熟,成为全国性剧种
汤显祖《牡丹亭》
四、小说和戏曲
2、昆曲
昆曲脸谱
昆曲
《牡丹亭》
请阅读课本126页,梳理京剧的形成过程。
1790年乾隆80岁寿辰
道光年间
四大徽班
北京献艺
徽调

汉调
昆曲
京调
秦腔
皮黄戏
京剧(京戏)
(博采众长,北京特色)
广大群众的喜爱
皇室扶持 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如今成为中国的“国粹”,被誉为“国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小说和戏曲
3、京剧
京剧脸谱
京剧《霸王别姬》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障)
3.社会方面: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4.继承及个人因素:对前朝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努力创造。
结合本单元所学,谈谈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示:从政治、经济、社会、继承与个人因素的等方面考虑)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③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本草纲目》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分为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内城、外城
科技
文化
戏曲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李时珍-药物学著作-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城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业科学巨著-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
宋应星-科技名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昆曲:明汤显祖《牡丹亭》;清前期洪昇《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京剧: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小说
课堂小结
思想
明中期:王守仁;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建筑
强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如科技发展为建筑提供技术支持,社会思想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等。
科技和文化成就,是一定时期社会背景的表现。
1.(2024·山东青岛)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2.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这体现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和谐之美 D.科学合理
牛刀小试
3.王守仁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守仁( )
A .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B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体现天下为公的思想 D .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4.【史料实证】这部作品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作品是( )
A.《史记》 B.《窦娥冤》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牛刀小试
5.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 大运河 B. 赵州桥
C. 北京城 D. 明长城
6.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牛刀小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