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新课导入
第21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备课组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工程建设、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提升从文献、图像、实物等多种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
2.能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将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放置于明清阶段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多角度分析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科技名著”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明朝科技成就代表性的著作、作者及内容影响。
2.合作探究:宋应星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目标导学一
◎科技名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著作
作者
类别
地位
传播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物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入朝鲜和日本,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科技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业科学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明长城和北京城”这一子目内容、图片、历史地图、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明长城的概况(目的、起止、构成、功能、地位、影响)。
2.合作探究: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3.北京城的概况()
目标导学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明长城
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
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构成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功能
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
地位
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影响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抵御匈奴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材料
泥土
砖石
位置
明长城较秦长城靠南
作用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政治上是链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长城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城中心的紫禁城最为雄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地位
布局特点
构成
修建
基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明清的思想家”这一子目内容、图片、想一想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梳理明清著名的思想家及其观点。
目标导学三
◎明清的思想家◎
目标导学三:明清的思想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人物
思想
王守仁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论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知行合一强调认知和行动的统一。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行的指导,行是知的实践。知行合一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修正认知。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小说和戏曲”这一子目内容、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四大名著出现的原因,四大名著的概况。
2.昆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代表作。
3.京剧的形成、发展、地位及其角色、脸谱文化艺术。
目标导学四
◎小说和戏曲◎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一)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出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一)四大名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小说
时间
作者
内容
艺术特点
地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明代中期
吴承恩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运用白话描写,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红楼梦》
清代中期
曹雪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展现出来
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1.昆曲
源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明朝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既有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有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发展演变
代表作
艺术特点
背景
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形成
角色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大型典籍的编纂
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涉及内容广泛,门类齐全,在规模上超越前代。明成祖时编成《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1.1万余册。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 000多个;《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图书七八千种,按知识类别剪裁汇编。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最为浩繁,按经、史、子、集分类,总计近8万卷,近8亿字。
知识拓展
科技名著
著名
建筑
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戏曲:昆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
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著名
思想家
小说
和戏曲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小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2.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1.明中叶以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越来越多的作家认识到小说的文学语言只有更接近平民,才会更富有表现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学作品体裁多样 B.底层民众独爱小说
C.通俗小说逐渐兴起 D.国家放松思想控制
随堂练习
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其中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3.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