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6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60张ppt)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框
逻辑

思维
选必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性质判断的含义,准确判断简单判断的类型;
2.掌握性质判断的规则;
3.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明确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
导入新课
《封神第二部》上映后,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被骂得狗血淋头,在国外深受好评
那么《封神第二部》到底讲了些什么 里面包含了哪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就让我们在今天的新课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墙内
墙外
法国院线
纽约时报
同期“最高分作品”
这部影片是“一座架起东西方理解的桥梁”
剧情混乱、人物塑造拉胯
这部影片不是也展现了人的情感、智慧、力量与价值选择吗?
总议题:怎样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从封神二说起
议题一:从封神二的故事梗概中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
议题二:从封神二的主要人物中看关系判断的运用
议 题
新知讲解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议题一:从卡塔尔世界杯赛事中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
01
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之后,商王殷寿勾结狐妖妲已,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反出朝歌。殷寿借妲已之力复活后,内心欲望和野心愈发狂热,对封神榜势在必得,于是派出邓婵玉、闻仲大年初一率魔家四将等殷商大军征伐西岐。
面对殷商大军压境,百余年未经战火的西岐危在曰夕。姜子牙、姬发带队坚守西岐,城内军民严阵以待。殷郊在昆仑吸纳元始天尊法力死而复生,拥有本体和三头六臂的蓝色巨人法相形态,复活后加入西岐阵营。雷震子带着父亲姬昌留下的披风,与兄长姬发一齐扛起守护西岐的重任。昆仑弟子杨戬、哪吒也奉元始天尊之命追随师叔姜子牙,合力匡助西岐。
双方交战中,西岐军队遭遇了殷商大军布下的“十绝阵”,此阵凶险异常,但姬发等人不畏强敌,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仙人的协助下,最终大破“十绝阵”成功抵御了殷商的进攻,保卫了家园。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故事梗概
议学情境一
根据《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故事梗概,现有以下几个判断:
A:所有的正义之士都支持姬发
B:所有的殷商酷吏都不关心百姓死活
C:有的西岐将领很有智谋D:有的殷商士兵不想打仗
E:姬发是西岐的希望
F:殷寿不是合格的君主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故事梗概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下列问题:
(1)说明什么是性质判断 分析判断A的逻辑结构。
(2)指出上述六个判断分别属于哪种性质判断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所有的 正义之士 都 支持姬发
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议学提示
A:所有的正义之士都支持姬发
B:所有的殷商酷吏都不关心百姓死活
C:有的西岐将领很有智谋
D:有的殷商士兵不想打仗
E:姬发是西岐的希望
F:殷寿不是合格的君主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
议学小结
所有的 猫 都是 动物
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
议学小结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4、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
议学小结
事 例 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
量项 主项(S) 联项 谓项(P)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①全称肯定判断(SAP)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②全称否定判断(SEP)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③特称肯定判断(SIP)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④特称否定判断(S0P)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⑤单称肯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⑥单称否定判断
4、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
议学小结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示例1:是一名共青团员。(缺少主项)
示例2:小明是一名。(缺少谓项)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议学小结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议学小结
主项
谓项
联项
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时间
两个概念搭配不当
改正:中学阶段 是 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议学小结
有些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量词
量词使用不当
改正:所有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仙人掌”是一种植物。“仙人掌”与“植物”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
“不是”是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连接词)。
判断的联项(连接词)使用不当,把概念的属种关系误认为全异关系。
改: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
新知讲解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议题二:从封神二的主要人物中看关系判断的运用
02
苏妲已:狐妖
殷寿:商王
邓婵玉:女将
申公豹:炼气士
魔家四将
闻仲:太师
殷商阵营的主要人物
议学情境二
雷震子:西伯侯义子
姜子牙:昆仑山传道者
姬发:西伯侯之子
杨戬哪吒:昆仑弟子
元始天尊:阐教教主
殷郊:殷寿之子
西岐阵营的主要人物
议学情境二
对于殷商与西岐两方阵营的主要人物有以下几种判断:
A:殷寿利用闻仲
B:一个西岐士兵认识姬发
C:杨戬和哪吒是伙伴
D:元始天尊的法力高于杨戬,杨戬的法力高于苏妲已
E:帝乙是殷寿的父亲,殷寿是殷郊的父亲
议学情境二
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什么是关系判断 分析判断A的逻辑结构。
(2)指出上述六个判断分别属于哪种关系判断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殷寿 利用 闻仲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A:殷寿利用闻仲
B:一个西岐士兵认识姬发
C:杨戬和哪吒是伙伴
D:元始天尊的法力高于杨戬,杨戬的法力高于苏妲已
E:帝乙是殷寿的父亲,殷寿是殷郊的父亲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必要性: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议学小结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2、关系判断的组成
议学小结
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3、关系判断的种类
★小冬和小杰是同学。
★小冬比小杰岁数大。
★小冬 信任 小杰。
关系者项
关系项
关系者项
关系项
关系项
关系者项
关系者项
小杰和小冬是同学。
小杰比小冬岁数大。
小杰信任小冬。
不成立
不成立
不一定成立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议学小结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如:小冬与小杰是同学。
小杰与小冬也是同学。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如:小冬比小杰大三岁。
小杰肯定不比小冬大三岁。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如:小冬认识小杰。
小杰不一定认识小冬。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
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
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甲是乙儿子,乙是丙的儿子,“.....是....的儿子”关系是一种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儿子。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
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例:甲认识乙,乙认识丙,“.....是....的认识”关系是一种非传递关系。因为甲不一定认识丙。
3、关系判断的种类
议学小结
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①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②小花和小娜是双胞胎
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
反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①地球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
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
非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①张三佩服李四。(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
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
议学小结
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
反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
非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
议学小结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4、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议学小结
含义及构成
种类
如何运用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为部署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2024年起,各省(区、市)省级统考对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科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这一要求( )
①表明音乐类等考试与艺术类招生之间存在属种关系
②依据科学的标准,对艺术类招生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
③依据判断的量,对艺术类专业作出了一个直接的特称判断
④明确了艺术类专业的“外延”,是相关招考工作的重要遵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音乐类考试是小类,包含于艺术招生中,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①说法错误。
②:各省(区、市)省级统考对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科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这一要求对艺术类招生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②符合题意。
③: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通知》的印发的对艺术类招生属于全称判断,③说法错误。
④:各省(区、市)省级统考对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科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这一要求明确了艺术类专业的“外延”,是相关招考工作的重要遵循,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是因为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判断而言( )
A.该判断是性质判断
B.该判断不是关系判断
C.判断中的“决定”是反传递关系
D.判断中的“决定”是反对称关系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不属于性质判断,A错误。
B: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属于关系判断,B错误。
C:反传递关系是指在某个论域中,如果A对象与B对象具有某种关系,且B对象与C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对象与C对象必不具有这种关系,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不属于三者的关系,因此,不属于反传递关系,C错误。
D:反对称关系是指在某个论域中,当这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时,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并不具有这种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因此,判断中的“决定”是反对称关系,D正确。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3.我们给椅子下定义。首先,椅子是一种家具,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和椅子并列的家具还有桌子、橱柜、茶几等等,椅子和它们不同的特点就是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供人坐,这就是种差。因此,椅子的定义表述为“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这说明( )
①定义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也要抓住其非本质属性
②种差加属概念是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③如果定义为“椅子是坐着的家具”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本身是一个性质判断,由“主项、联项、谓项”三部分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揭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①错误。
②: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种差加属概念是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②正确。
③: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坐着的家具的外延大于椅子的外延,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③正确。
④: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④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人认为,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pdm09)和乙型Victoria系。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称肯定判断
②对流行性感冒的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③对流感病毒外延的划分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④“流感”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以认为所有的流感都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此,是全称肯定判断,①正确。
②:“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对流行性感冒的定义正确,没有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②不合题意。
③:“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pdm09)和乙型Victoria系”对流感病毒外延的划分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③正确。
④:“流感”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两个概念的外延是种属关系,而不是交叉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5.某君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君傻了:“我错在哪儿?”从性质判断看,以下与此君请客失败所犯错误相同的是( )
①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不能浪费这段时光
②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③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④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刑法严厉制裁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该君的错误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量项使用错误。
①: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其所犯错误是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实习生不是工作阶段,与题干所犯错误不同,①不选。
②: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不是“有些”应该是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错误使用了量项,②入选。
③: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其错误在于,联项使用错误,“仙人掌”是植物,二者是种属关系,不能用“也不是”来表达,③不选。
④: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刑法严厉制裁的,量项使用错误,应该是有的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的制裁,④入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6.某校高三老师组织学生对本班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某同学进行调查研究后,运用性质判断及其周延的知识对实例进行了分析。下列选项中分析正确的是( )
①所有同学都是勤奋学习的——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②有些同学是共青团员——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③张三是足球运动员——单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④小明不是学生会成员——特称否定,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所有同学都是勤奋学习的——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①正确。
②:有些同学是共青团员——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②错误。
④:小明不是学生会成员——单称否定,主项周延,谓项周延,④错误。
③:张三是足球运动员——单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③正确。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7.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关系判断正确的有( )
①甲是乙的邻居——对称关系
②甲信任乙——非传递关系
③甲认识乙——非对称关系
④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传递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邻居关系是对称关系,甲是乙的邻居,乙也是甲的邻居,①正确。
②:信任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甲信任乙,乙可能信任甲也可能不信任甲,②错误。
③:认识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甲认识乙,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甲,③正确。
④: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这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④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全称判断,断定一类事物全部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其形式是:"所有S是(不是)P"。下列属于全称判断的一组是( )
①一切客观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一些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没有症状
③所有宗教人物都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
④钱海军是新时代劳动模范的优秀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③: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①3均属于全称判断,符合题意。
②:属于特称判断,不符合题意。
④:属于单称判断,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9.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某组织成员国对甲国石油限价令开始生效。已知“甲国要么接受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要么某组织成员国不买甲国石油”该判断为假,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
①甲国接受限价令,某组织成员国买甲国石油
②甲国不接受限价令,某组织成员国不买甲国石油
③甲国接受限价令,某组织成员国不买甲国石油
④甲国不接受限价令,某组织成员国买甲国石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②③④: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其有效式为:全真或全假为假。材料中“甲国要么接受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要么某组织成员国不买甲国石油”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且该判断为假,故必须选出两个选项全真或全假,即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10.“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以下判断类型与之相同的是( )
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④一本书要成为畅销书,必须有可读性或者经过精心的包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属于联言判断。
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属于联言判断,①正确。
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假言判断,②不选。
③:“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属于联言判断,③正确。
④:“一本书要成为畅销书,必须有可读性或者经过精心的包装”属于假言判断,④不选。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11.逻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我们应该用逻辑学来辅助哲学学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对立关系
③“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
④“我们应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个关系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物质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物质既包括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①正确。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概念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何者本源的问题,外延是矛盾关系,②错误。
③:“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③正确。
④:“我们应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是一个性质判断,而不是关系判断,④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1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里的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 )
①是以下定义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②兼具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③反映了时代、党和人民的关系
④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和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是一种比喻,并非下定义,①不选。
②:对称关系指的是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并不具有对称性关系,②不选。
③④: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反映了时代、党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和能动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