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陶质炊器——陶鬲,此种陶制品享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所代表的文化是(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2.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3.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 )A.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边地的直接控制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D.保障了诸侯享有世袭特权4.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血缘认同制度,它规定了同一血亲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5.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正式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 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 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其中儒家认为治国应(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8.余秋雨曾说: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作者意在强调( )A.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繁荣时代B.诸子百家时代的成就优于商周时期C.“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诸子百家9.秦始皇北击匈奴,其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不在于进攻,不在于征服或消灭匈奴,而在于确保秦王朝的安全、统一和发展。这表明秦朝北击匈奴( )A.具备明确的开疆拓土要求 B.有效解决了边疆问题C.具有鲜明的积极防御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防安全10.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柳宗元写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他们二人分别称赞了秦始皇的哪项功绩( )A.统一中国设立三公九卿 B.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C.确立皇帝制设立三公九卿 D.确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11.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12.有学者认为,秦人在技术方面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自身文化储积、文化创造方面的若干不足,使得秦帝国的执政者沉浸在“以为自古莫及己”的虚幻感觉之中。该学者强调( )A.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13.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以至于在某些年份中,终其一年的审理案件竟然不到400件。这些举措( )A.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C.延续了儒表法里的传统 D.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14.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奏谶书》是一部案例集,汇集了大量的法律实践,为司法官员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参考。在22个案例中,20个案例属于秦代后期和西汉初期的案例,2个案例属于春秋时期的案例。据此可推知,汉初( )A.律法受到秦代的影响 B.尚法思想氛围浓厚C.法家地位得到了提升 D.法律制度臻于完善15.出士于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如图1),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的舞台上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如图2),这体现了( )A.现代艺术根植传统文化 B.东汉文学深入市民生活C.雕塑艺术反映众生百态 D.巴蜀杂技表演盛行全国16.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国先祖都为夏、商、周三代的后裔,将东西南北的“五方”之民,秦、楚、越,以及包括中国四边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的先祖一同纳入到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司马迁旨在( )A.创新史书的修编体系 B.确立儒学正统地位C.构建大一统民族意识 D.彰显拼搏进取精神二、材料题17.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 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材料四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史记·商君列传》(1)依据材料一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3)任意列举两例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社会和谐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18.陕西某中学为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组织了“寻找家乡文化之脉”的研学活动,参观了秦始皇帝陵与汉武帝茂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小灿同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之后撰写的研学报告(节选)。研学时间 2023年3月27日研学地点 秦始皇帝陵研学体会 今天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我认识到兵马俑这样的实物史料,一定程度印证了文献史料对历史的叙述。从历史知识角度,这次研学活动使我想到了课堂上学过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拓边疆等;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等;交通上,修驰道、直道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从历史认识角度,大一统不仅在政治上表现为版图覆盖范围的扩大,也在于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组织力也更强。同时,大一统也指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材料二 茂陵的研学活动引发了小莹同学对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思考,她再次阅读教材,参考相关文献,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特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行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华夏民族,“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许倬云《说中国》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朱绍侯、张海鹏、刘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找到共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述清晰)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C B A A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A A C17.(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文士阶层(士阶层)崛起;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思想解放。(3)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化百姓,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孟子:仁政;减轻剥削,轻徭薄赋;老子: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4)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18.(1)主要措施:政治上,开疆拓土,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版图范围大,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2)主要内容:击败匈奴,设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积极影响: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消极影响:穷兵黩武,连年用兵,耗费国力,造成国库空虚,加剧社会矛盾、统治危机和民生困苦。19.观点:秦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形成与发展重要阶段。论述: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资源、信息和语言的交流不断发展。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统一发展的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这种民族上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保障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一统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