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良渚古城的“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这里出现了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而又严格的用玉制度。材料可以用来实证当时( )
A.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C.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出现 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2.据《后汉书》记载,汉代庄园主“世善农稼,好货殖”“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同时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 )
A.庄园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频繁 B.汉代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属性
C.庄园经济与市场存在一定联系 D.商业收入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材料主要反映唐代的法律制度( )
A.体现封建等级 B.要求规范执法
C.彰显礼法并用 D.服务国家治理
4.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司马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今求义理下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据此可知,朱熹希望( )
A.重视历史书写的价值引领 B.轻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
C.强调多角度认识历史事实 D.主张格物致知以探求真相
5.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6.中世纪后期,许多自治城市兴起,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使得物价上升,庄园主在农业上获得的收益相对减少,靠土地供养的骑士阶层也随之衰落。这一现象( )
A.阻碍了欧洲国家的统一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进步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7.下图所示为1510—1650 年英国南部小麦、羊毛价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价格指数 越高表明市场价格越高)。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英国( )
A.毛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 B.商业革命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C.价格革命推动社会转型 D.贵金属货币在此时大量流通
8.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铁制工具取代木石工具 B.水利工程加速统一进程
C.灌溉工具推动农业发展 D.工具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9.公元7世纪阿拉伯民族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其文化中保留了大量氏族制下的诸如反对利己主义、只承认有限的私有制等因素。阿拉伯帝国时期注重发展商业贸易,但同时又反对商人过分追逐私利,财富过于集中。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B.传统观念影响商业发展
C.抑商成为经济政策主流 D.财务和税务部门的完善
10.宋代的草市是由设在乡村的定期集市发展而来的固定贸易场所。草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上升为镇。镇与草市是宋代城乡联系的纽带与窗口。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
A.城市功能格局的嬗变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农产品商品化的增强 D.市镇空间发展相对独立
11.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8年1月9日以中央政府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实行城乡割裂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
A.是国民经济重大调整的结果 B.适应50年代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12.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 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 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13.1794年,《普鲁士邦法》颁行。其上编是私法,分人、债、物权各章;下编包括亲属法、商法(票据、保险、海商)以及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警察法等)。它一方面确认君主专制、农奴制、警察国家、贵族特权,另一方而也开始采用近代所有权、契约等概念。《普鲁士邦法》的颁行( )
A.受到了拿破仑法典的一定影响 B.谋划了德国统一之后的国家结构
C.践行了启蒙思想家的部分主张 D.实现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要求
14.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15.问世于1591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 )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
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
16.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内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B.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地方赖以富饶”。
——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元沿袭宋代,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1291年,元朝政府以“亡宋市舶则例”为基础,着手制定新的法则。1278年,元世祖通过泉州市舶司向海外宣布“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废除了宋代以来的博买政策,降低了抽解比例,容许蕃商越诉。1314年,修订颁布的《市舶则法》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召保舶牙人保明”,“舶商下海开船之际,合令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元末又置“船户提举司十处,提领二十处”,以加强对船商的管理。
——摘编自程皓《论元代市舶制度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市舶司的特征,并分析元代上海地区得以“富饶”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巴西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后,海外移民成为巴西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其中就东亚劳工而言,来自文明昌盛、人口众多的中国的华工一直是其首选。然而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亚形势发生剧变。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新兴强国;于甲午战争中获胜也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却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且与日本开放的海外移民姿态相反,基于封建王朝的传统思想和一些现实政治因素,清政府的海外移民政策非常谨慎保守。这些因素推动巴西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中日两国。另一方面,19世纪中后期巴西的移民问题与废奴问题是相互交织的。在种植园主看来,无论是亚洲劳工还是欧洲移民,都只是奴隶的替代品;然而精英阶层则希望引进欧洲移民来推动“白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来自同样追随欧洲文明、甚至通过日俄战争与欧洲诸国平起平坐的日本,同时又能够吃苦耐劳的日本劳工,可谓是正好契合了当时巴西各个阶层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杜鹃《弃中取日:近代巴西东亚移民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 起初,在俄国远东采金领域工作的外国劳动力主要是华人和朝鲜人,但相对于华工,俄国当局更乐于接受朝鲜工人。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二者进入远东地区的目的差异。当时来到该地的朝鲜人多是举家迁移,以定居为目的,男女比例不悬殊;而华人长期居留者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加之生活圈子较为封闭,其融入俄国主流社会情况不理想。因此,在一些俄国人看来朝鲜人较华人安分,也较容易同化。20世纪初期,中国采金工人数量迅速增长,这与俄国当局对远东地区朝鲜人活动进行限制有关。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很快走上了对日本协商的道路。1907年,日俄签订第一次《日俄协定》和《日俄密约》,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利益。自协约缔结起,作为对“日俄协商”政策的落实,俄国加强了对远东朝鲜人的管理和对其活动进行限制,受此影响,大量朝鲜人离开远东地区的金矿,而就此出现的空位则为华工所填补。
——摘编自潘晓伟《试论十月革命前俄国政府对远东华工的政策--—-以采金华工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巴西在对待东亚劳工问题上“弃中取日”的原因。
(2)当时俄国在劳工问题上相较华工更倾向于朝鲜劳工,却并没有采取“弃中取朝”的姿态,结合材料二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出国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唐代(618年-907年),封建制经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此已进入繁荣阶段,而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民族交融之后,封建政权更显得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在平凡的中外交往过程中,唐朝不仅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取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且无私地把自己的文化奉献给世界。唐代中外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和友好特性,不仅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方亚光《从中外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代中国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2.C
3.D
4.A
5.B
6.C
7.C
8.D
9.B
10.C
11.B
12.C
13.C
14.A
15.A
16.A
17.(1)影响: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答出三点即可)
(2)特征:沿袭前代并有所突破;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重视法律保障;管理职能得到强化。(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政府重视;海外交通网络完善;市舶司等外贸机构的设置。(答出两点即可)
18.(1)特征: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产业兴盛。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3)影响因素: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政治制度;交通和通信发展等。
19.(1)原因:东亚形势剧变使中日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形象发生逆转;相较于日本开放的移民政策,清政府对海外移民非常保守;同样追随欧洲文明的日本,其劳工更符合巴西各阶层的发展需求。
(2)原因:日俄战争中俄国落败,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利益,为此加强了对朝鲜人的管理和限制。
(3)影响: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口分布和人种结构;传播本国文化,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0.示例
论题:唐代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唐王朝建立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管理体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之唐代前期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同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友好关系,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社会经济持续繁荣,政局稳定,人口增长,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繁荣帝国。此外,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注意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精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是为唐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唐文化的繁荣不仅为中国文化,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