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2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2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定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导入
人从哪里来?
中国:女娲造人说
西方:亚当、夏娃说
考古学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阶级的出现
公共权力的设立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石器时代
打制;单体
磨制;复合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 ——1万年 距今约1万年-前2070年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原始农业、原始饲养
生活方式 群居、使用火 定居、晚期私有分化
代表遗址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以及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山顶洞人 早期约7000——5000年 黄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河姆渡文化 晚期:约5000年
黄河:龙山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良渚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
根据教材完成下表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地域 概况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下游 典型陶器前期是红陶,后期是白陶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距今 约5000年前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黑陶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水稻为其主要作物,
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根据教材及下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沿河分布、分布广泛→文化遗存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分布: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发展:多元一体趋势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中华文明的起源
2.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变化
(1)母系氏族社会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进入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特点:①生产力水平低下;②母系血缘为纽带;③财产归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④妇女财产支配权大于男子。
(2)父系氏族社会
进入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特点: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②父系血缘为纽带;③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④形成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工具革新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的出现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国家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三皇五帝”传说与夏朝的建立
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皇五帝:三皇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其时实行“禅让制”。
“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三皇五帝”传说与夏朝的建立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统治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禹建桀亡
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很有可能)
最高统治者 夏王,启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 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 聚族而居,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经济文化 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夏朝历法《夏小正》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1)内外服制
概况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
特点 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实质 方国联盟
松散性
独立性
(2)职官制度
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商代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
材料: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神秘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内外服制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西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京
分封目的 拓展疆土,拱卫王室,实行有效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分封地区 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 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1)分封制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西周
(1)分封制
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③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经济交流。
局限: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材料: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许倬云《西周史》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西周
(2)宗法制
目的 为了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
具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西周
(3)礼乐制度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
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礼仪规范贵族身份地位,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关系?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是一种权力认同制度。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编钟:“天子八佾(yi)、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4.商周经济
(1)经济
农业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等,青铜农具很少
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得随意买卖
手工业: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
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转让买卖、交纳贡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方块,为井田。
(2)文化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青铜器(种类繁多、技艺精湛)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金文
课堂小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早期国家 的概念主要用于描述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在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但仍然处于文明的早期阶段。
真题演练
1.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看,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能够代表五千年文明史的考古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姜寨聚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D
真题演练
2.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从朝觐站班“五爵三等”制可知周代
A.国家政权排斥外族 B.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C.诸侯权力膨胀失控 D.血缘政治等级森严
D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