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材料:1807年土耳其苏丹与起义军签订和约,土耳其被迫答应给予塞尔维亚自治权...1815年...土耳其无力镇压俄国支持下的起义军,被迫第二次承认了塞尔维亚人的自治权;1832年英、法、俄三国决定邀请巴伐利亚的奥托王子出任希腊国王。1833年希腊正式独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材料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1)摧毁了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2)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国家: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3)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3.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4.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殖民地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材料2:(一战后印度反英运动的)一个原因在于战争本身的影响——有关民族自决的种种口号的影响和海外服役对成千上万名带着新思想和新观念返回家园的士兵所起的扰乱性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5.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6.一战期间,亚非拉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材料2: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他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1.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法属 印度支那印度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②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1.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而称其为印度支那。非暴力不合作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了国家独立。2.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2.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合作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①地区的普遍性。②领导阶级、斗争方式多样性。③参与阶层的广泛性。④时间的持续性。⑤发展的不平衡性。⑥目标更明确(反帝反封)。⑦影响更深远(动摇殖民体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②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③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人们对欧洲文化失去信心,文化观念发生转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从全盘西化转向东西调和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1918年5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东西文明互有短长,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不可缺一。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的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1919年泰戈尔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东方(四)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从文化自大转向文化平等中国人所发明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则实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竞争、侵略、不知足与破坏为要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势互补。——【英】罗素《中国之问题》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1918年7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从西方中心到文化多元西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四)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与宣言等,从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和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一)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2.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材料: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材料:西方国家为了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发展了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西方国家全球殖民的过程中唤醒了亚非拉被掠夺和被剥削地区人民的主权和民族国家意识。二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4.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独立的鼓舞。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2.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日本投降仪式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英联邦◎阿尔及利亚解放斗争敲响英帝国的丧钟的首相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955年万隆会议、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1960年非洲有17国独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1973年越战结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最终崩溃、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47年印巴分立、1949年中国新民革命胜利、1952年埃及完全独立。第一阶段:1945年到5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阶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对亚非拉①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第三世界不断崛起。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四)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2.对世界①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四)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一)背景材料: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特征:本土文化+西方文化①二战后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②现代化的推进;③受西方殖民主义历史因素影响; 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印度文化 现代文化呈现多样性 接受西方: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②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保留传统: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河流有许许多多,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汇流于同一海洋。同样,宗教也有许许多多,但是,所有宗教的真正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我们关注目的,便会发现各个宗教之间没有区别。——甘地(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文化 (20世纪60—80年代)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保留传统: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接受西方: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埃及文化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①宗教:(保留传统)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接受西方)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语言:(保留传统)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接受西方)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③遗产:(保留传统)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产生很大影响。(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清真寺金字塔苏伊士运河1984年启用的埃及国旗。红色代表革命和鲜血,白色代表光明的未来,黑色代表受外国压抑的长久历史。其中中央的国徽称为“萨拉丁之鹰”,金黄色雄鹰象征日益丰盈的文明;雄鹰胸部的竖纹盾形徽章象征与穆罕默德相关的库里希部落,鹰爪下方的文字则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埃及阿拉伯共和国”。(二)表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阿布辛贝神庙思考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有何特点?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②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③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思考2:怎样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①吸收借鉴外来文化;②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占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D2.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B当堂检测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