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39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39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材料1:“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章学诚《检雠(chóu)通义·原道》
材料2: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先秦:
汉代:
西晋:
官学
“学在官府”。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学校。
国子监。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1)官学
(一)古代学校教育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官学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私学
春秋:
唐朝:
宋代:
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
孔子讲学图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2)私学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2)私学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唯物史观)
材料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唯物史观)
提示:
(1)兴起的原因:
①宋朝商品经济活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宋朝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的促进;
③重文轻武,发展科举的推动;
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
(2)特点:
①地位重要,作用显著;
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
③与科举制发展相结合;
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
⑤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
⑥发展平民教育。
起源:
(1)古代希腊教育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影响: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柏拉图学园。
(一)古代学校教育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希腊教育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穆(战斗英雄)学园”“希腊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困难,都会来这里求助。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一)古代学校教育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中世纪(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源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
(2)大学教育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所辖教区内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们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此外,它们不像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而是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法、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
(2)大学教育
中世纪教会学校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时期
近代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
学校教育概况
国内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1898)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北京大学、(1911-1912)清华学(堂)校。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兼容并包)推动新文化运动。
(1928)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学者执教。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时期
近代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
学校教育概况
留学教育
官派留学
留日风潮
庚款留美
留法勤工俭学
以俄为师
特点:
国内教育与留学教育并举;
与近代思想政治运动相结合;
以救亡图存为主线;
引进西方模式,向近代化递进。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①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②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1)现代大学的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2)拿破仑“大学区”,奠定国民教育制度。
(3)柏林大学: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实现“教学与研究合一”;大学职能的转变。
(4)美国大学逐渐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2.近代西方学校教育
“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2.近代西方学校教育
(三)现代学校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发展:
①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1.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②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③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项目 内容
举措 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
成就 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三)现代学校教育
1.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2)发展:
官学、私学
保存传播古代文化,儒家经典得以传承。
异域留学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的中坚力量。
大学
保存、传播、发展、研究、世俗化、商业化、服务社会。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校教育的作用
书籍的出现
造纸业发展
(一)地位: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二、印刷书的诞生
(二)发展历程: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春秋战国至秦汉)。
公元前2世纪(西汉),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9世纪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二、印刷书的诞生
(二)发展历程:
1.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文化普及,又处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4.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2.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印刷书的作用:
三、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中世纪
近代
亚述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一)发展历程:
1.西方图书馆
古代 官府 藏书
私家 藏书
近代
现代
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
京师图书馆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藏书之所。
明朝:天一阁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 中国图书馆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图书馆的作用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服务公众——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被人称为“黄金之别墅,精神之海洋”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重要场所,也是国民教育的机构。
一般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约公元前290年
1683年
18世纪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英国: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1.国外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博物馆:
1868年
1905年
1925年
1926年
2003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意义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①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学校教育
西方的学校教育
发展历程
印刷书的意义
图书馆的起源
发展历程:国外、中国
西方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培养人才和服务公众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课堂小结
1.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 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 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B
当堂检测
2.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A.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D
当堂检测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