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6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6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1.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1.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隋唐
完成本土化
宋明
融合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废弃佛教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慰藉
天灾人祸,社会动荡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问题探究1】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寺院拥有一定特权(占有土地,僧尼不入户籍)
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
【问题探究2】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
北魏凿龙门石窟,耗费极大,历时二十多年,用工多达80多万人。
①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②耗费大量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③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产生深刻影响。
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4)消极影响: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二)西学东渐——早期(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表现:
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
(三)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清末民初)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
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等等)
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三种层次” 变化
鸦片战争后
开眼看世界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思想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器物
制度
思想
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近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阶层范围: 局限于士大夫阶层
主要内容: 局限科技器物层面
传播方式: 传教为主形式单一
交流方向: 文化东西双向交流
社会影响: 社会未根本性变革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阶层范围: 近代参与阶层更广泛
主要内容: 更全面器物政治文化
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多样更广泛
交流方向: 西学东渐呈单向交流
社会影响: 促进社会的近代转型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区别:
范围: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
内容:宗教、科学——制度、思想;
渠道(方式):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
方向:双向——单向
影响:未对中国社会造成根本性冲击——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
拓展: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明末至近代的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思考: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对待外来文化的看法。
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
是东方文化的局部融合
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融合:
第三次融合: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阶段
时间
交流内容
形成期
魏晋南北朝之前
农业栽培技术、汉字、律令制度、儒学、中国佛教。
兴盛期
隋唐
重点是律令及相关制度。
发展期
宋元明
文化典籍大量输出,理学影响尤深。
瓦解期
清朝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韩国谚文
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1)传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
(2)发展: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1.汉字: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儒学
(1)传播:3—5世纪,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2)发展:隋唐以后,朝鲜、日本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正是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3.佛教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建筑群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政治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4.社会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5.社会生活:
(1)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越南春节
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3)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2)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4)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6.移民: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欧洲
中国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推动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用孔子的自然信仰来批判基督教神学。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谈家胜《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2)思想文化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根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根因)
欧洲诸国加强实力,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儒家思想契合了启蒙运动的要求等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传入:
各美其美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两汉:自印度传入
传出:
美美与共
佛教西来
西学东渐
中学东传
中学西渐
隋唐: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理学形成,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明末清初:"西学东来"
魏晋南北朝:与儒道融合
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制度、文化
晚清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对欧洲:四大发明、中国风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下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它取材于佛教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佛陀、菩萨等佛教形象在画中则成为道教的天尊、星君等,画面中的君王、后妃等形象则是唐代上层贵族的真实写照。这说明,该画作
A.体现了“得意忘形”的画风
B.展现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特点
C.反映了唐朝艺术繁荣的概况
D.讲究借物抒情的神韵与意趣
B
2.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道“问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易》《书》《周官》《礼记》《孟子》等书中已经包含了一切。由此可见,他
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
B.回归经典,理解西方文明
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D.试图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
课堂检测
D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