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8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8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多元”指中华文明在起源时期,存在着多种文化和多个民族;“一体”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辐射状的影响,由此形成中华文化的基础主题。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1、夏、商、西周:青铜文明
历史纵横: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1、夏、商、西周:青铜文明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编钟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公羊传》
◎甲骨文
礼制规范
神权色彩
敬天保民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中华文化的奠基创造条件。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
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奴隶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分封宗法制破坏、郡县制出现
士的活跃。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核心 “仁”(仁者爱人)与“礼”(克己复礼)
政治 为政以德,道德感化治理国家;恢复礼乐,承认制度当有改良。
教育 “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典籍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②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③其他学派及观点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胜”。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韩非子: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道是世界本源、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天道无为、崇尚逍遥自由、齐物论。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1、秦朝推崇法家:①采纳李斯的建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材料:汉代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诸子百家中道家(黄老之学)、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1)背景:①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现实需要;②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改造;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并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2)目的: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3)措施:①任用儒生为官;②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4)实质:思想专制。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特点
特点:①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各家;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核心),带有神学倾向。
(6)结果: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脉络
魏晋时期,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于是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的玄学产生并盛行,玄学主要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替代衰微的两汉经学。玄学也有新道家之称。
特征:①思想多元,融合共生;②三教合一成为历史趋势;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1)含义: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2)理学内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哲学范畴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三纲五常 )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3)理学影响:
积极方面:①重视气节、道德;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③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3)理学影响:
材料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材料2: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夫《宋明理学研究》
消极方面:①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禁锢
1、中华文化的进步:
(1)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2、中华文化的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出现变化的原因:①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追求物欲和个性解放;③思想:程朱理学僵化。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七)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
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
立宪法开国会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林则徐
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七)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八)现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复兴
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习近平讲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相对于神本而言)
1、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2、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手,建立起很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政治观:重视以民为本(相对于君而言)
1、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2、影响: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②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内涵: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为国家的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察举制、唐代官员考核标准(品德、才能)
孔子 “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六)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材料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材料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七)处世观:和而不同
1、表现: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凝聚力。
3、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4、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三、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1、发展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カ。
2、价值标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当代借鉴: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材料: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取舍。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什么?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什么?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精华:以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等。
糟粕: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
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1.1923年,梁启超发起成立文化学院,他解释道:“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确信欲创造新中国,非赋予国民以新元气不可,而新元气决非枝枝节节吸受外国物质文明所能养成,必须有内发的心力以为之主。”由此可知,文化学院的成立
A.完全延续了新文化运动路径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反映了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D.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课后练习
C
2.汉代,文学作品中的游侠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向强权挑战的形象,充满侠义精神的同时也“挟武犯禁”“不轨正义”;明清时期,小说中的侠客成为具有“忠义两全”人格的为国为民之大侠。这种演变
A.体现了儒学家强烈的责任感
B.表明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C.得益于理学的思想整合作用
D.说明社会治理手段发展完善
C
课后练习
课程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发展动力、价值标准、当代价值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