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共37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共37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一)定义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出土的丝织品
1.条件:
(二)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一、丝绸之路
(二)概况
2.标志事件:张骞出西域
(3)过程: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募能者。
——《史记·大宛列传》
(4)影响: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1) 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 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一、丝绸之路
探究 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
①张骞之前已有丝绸之路,但无固定路线、断断续续、少为人知,此举实为“创举”。
②张骞通西域前后,丝绸之路的交通、贸易,在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材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因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一、丝绸之路
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
史料: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①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
3.发展与衰落
(1)分支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二)概况
一、丝绸之路
3.发展与衰落
(二)概况
一、丝绸之路
(2)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材料 唐代中期之后,随着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动荡局面的出现,盛唐时期那种中西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局面已不复存在。随着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加之科技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西之间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的传统贸易,逐步让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尽管元王朝时期中西陆上贸易往来曾有新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进入明清时期陆上传统丝绸之路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雍际春《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
结合材料,分析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一、丝绸之路
衰落原因:
①安史之乱后,西域地区逐渐脱离中原王朝控制;
②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冲击;
③陆上丝绸之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昂,盗贼横行;
④受沿线政权政局变动影响较大。
结合材料,分析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一、丝绸之路
陆上(沙漠)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亚大陆还有哪些重要商路?各有什么作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咸海、里海以北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欧洲或小亚细亚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
(1)路线:
(3)特点:
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漠北草原
咸海里海
南西伯利亚
小亚细亚
欧洲
材料: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怒江
缅甸和印度
中亚、西亚
(2)开辟: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3)发展:隋唐鼎盛,宋明衰落,主要贸易以茶马为主。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4)地位: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示意图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学思之窗】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①大夏(今阿富汗)时,见②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③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计划:从四川到身毒国(古印度),再到大夏国。
原因:①印度距离蜀地较近
②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③规避陆上丝绸之路少数民族的侵扰。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时期 形成过程
西汉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时期 形成过程
宋元 条件
路线
影响
明朝
巨舟、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联系。
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回顾】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1)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公元5到6世纪逐渐形成,6、7世纪一度达到顶峰。
2.路线:也门→汉志→巴勒斯坦、 叙利亚地区。(运输工具:骆驼)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四)汉志商道
4.衰落: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使得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
3.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和刀剑、埃塞尔比亚的象牙和奴隶、海湾的珍珠、也门的香料、中药。
5.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四)汉志商道
②草原丝绸之路
①陆上丝绸之路
③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④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结合图片及所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思考:结合图片及所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特点:①时间: 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空间:线路多,覆盖面广;
③线路: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④方式:和平交往,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内容:交流内容广泛,以物质、技术与文化交流为主; 重经济、互利互惠。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2.漆器与冶铁: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3.科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技术交流——中国对外输出
4.瓷器: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茶叶:茶叶也大量从海路向西销售,引发了西方饮茶热。
“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后汉书》
(一)物质技术交流——西方传入中国
1.西域的“汗血马”;
2.苜蓿、葡萄、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4.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1.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国:
(1)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
(二)思想文化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佛教
袄教
摩尼教
伊斯
兰教
基督教
敦煌莫高窟
2.中国文化的传出: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音乐
胡舞
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具有什么特点?
交流内容丰富;
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分析古代商路对中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2)对世界:
①生活:丰富了各国物质和文化生活。
②经济:促进中外科技交流,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外交:加强各国友好往来,丰富世界文明;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开启了命运共同体。
(1)对中国:
①经济:农牧品种传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佛教及艺术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奠定中国文化大国地位(儒家文化圈)。
③社会生活:扩大食物来源,影响饮食结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分析古代商路对中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3年10月18日,北京)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条件:
2.标志事件:张骞出西域
3.发展与衰落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3.海上丝绸之路
4.汉志商道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技术交流
1.中国对外输出
2.西方传入中国
(二)思想文化交流
2.中国文化的传出
1.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国
课堂小结
1. “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课堂检测
C
2.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课堂检测
C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