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指全球范围内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而形成的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1.概念: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内容: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3.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开始。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二战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进入21世纪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材料一: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用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加强
②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③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④跨国公司推动
⑤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表现:
阶段 出发地 目的地 原因
二战后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大洋洲
亚洲、
非洲劳动力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
亚洲新兴国家发展迅速。
①美国经济高速发展;②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③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趋势:①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②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2.表现:
阶段 出发地 目的地 原因
20世纪 九十年代
东欧
西欧、北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经济发展受挫;西欧、北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3.移民结构的变化
阶段 移民类型 劳动市场领域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开始
劳工迁移
制造业、公共服务业
“知识精英”迁移
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并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表现
移民劳动力的“人才分层”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的主要表现
3.移民结构的变化
(2)原因
①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②新兴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③跨国公司推动。
趋势:①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②经济移民呈现知识化、高端化的新趋势。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美国“硅谷”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材料1: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备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2: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聚集了100万以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各异,共同推动了“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4)影响
积 极
消 极
①迁出国人才流失,影响经济发展;
②对迁入国带来了治安问题,增加财政负担,挤压本国公民就业空间。
①弥补了迁入国劳动力的不足,促进迁入国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也可缓解当地就业压力;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⑤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4)影响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21世纪中东、非洲的难民
1.难民出现的原因:
①战争和地区冲突。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灾害 。
④经济恶化。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2.难民来源:
(1)二战前:
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纳粹党迫害犹太人
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驱赶犹太人。在二战之前和期间共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3.影响:
材料1:德国是目前为止接受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超过20万难民滞留德国,入境难民超过60万。每一天难民所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成本相当于一支集团军队的消耗,本来就经济萎靡的欧洲遭受迎头痛击,显得更加一蹶不振。
材料2:这些欧洲难民远离难民接纳国主流文化,形成独立于接纳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导致外国移民难以同化。这在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穆斯林难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德国,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氛围之中。这无疑加剧了包括难民在内的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文化的难度。
——宋全成、赵雪飞的《论欧洲难民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二)难民的救助
1.原因: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2.措施:
1950年
1951年
1966年
2000年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二)难民的救助
①成立机构
②进行立法
③设纪念日
3.方式: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2024年6月13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趋势报告》,截至2024年5月,全球被迫流离失所总人数增至1.2亿再创历史新高。全球范围来看,新爆发的和仍在持续的冲突是导致去年全球被迫流离失所者激增的主要原因
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根据材料,难民问题有被完美解决吗?难民问题没有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世界难民日”部分主题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3年:“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 民家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网站
(二)难民的救助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根据材料,难民问题有被完美解决吗?难民问题没有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现状: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实现不再有难民,任重道远。
原因:①难民问题根源复杂,与各种政治因素交织。
②联合国难民署只是一个协调机构,无法统一各国难民政策。
(二)难民的救助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1.移民社会:
2.移民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3.移民社会的特征:
(1)背景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移民史就是美国历史。——美国历史学家汉德林
(二)代表国家
1.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形成:
白人驱逐、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3)特征: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②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二)代表国家
1.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4)影响
①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②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族歧视、族群冲突。
(二)代表国家
1.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1)“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对美利坚文化的认同,可以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进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2)“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性”。
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也构成挑战。
尊重差异 求同存异
(二)代表国家
1.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二)代表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新加坡
1819年英国在此建立商站
1824年英国占为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马六甲海运繁忙,新加坡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1965年独立
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人口构成:主要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
(1)背景
(二)代表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新加坡
(2)特征:
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
多元文化、和谐共生
(二)代表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新加坡
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语教学,即在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用语,承担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而母语作为各族学生的必修“母语“课程和文化德育课程语言。……它打破了单一族群教育体制,少年儿童从小懂得接受多元化的社会和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各族学生能够享有同等教育资源,同时能够学习他们的母语和文化,让“多元”文化的“各元”不至于失根。……新加坡式英语……让多元的新加坡人找到了共同体的感觉。
——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二)代表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新加坡
(3)表现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春节 华人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屠妖节 印度族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③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二)代表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新加坡
(3)表现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移民
多元文化
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
难民困境
难民救助
移民社会与移民文化
代表国家:美国、新加坡
难民
劳动力
经济
政治
课堂小结
1. 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课堂检测
A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课堂检测
D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