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此图为身穿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丝绸作为中国人独特的创造是如何穿过横亘辽阔的亚欧大陆?谁是千年古道的开辟者?通往西方的线路有几条?
导入
1.丝绸之路及其名称的来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路是指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通道。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1.丝绸之路及其名称的来源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主要货物/用途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长安
西北、中亚
欧洲、非洲
丝绸
漠 北 、
西伯利亚
咸 海 、
里海北
欧洲、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
关中平原
四川、缅甸、
印度
中亚、西亚
茶、马
茶马古道
中国沿海
南海、印度洋、东海
西亚、北非、
朝鲜日本
瓷器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
①政治:西汉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张骞通西域后,西域逐步归属中央政权管理;
②经济:西汉经济发达和互惠性经济利益的驱动;
④交通:国内交通设施完善与延伸。
③军事因素:汉朝对外的军事政策,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3.张骞通西域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史记·大宛列传》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张骞通西域
《史记索隐》:“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思考】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①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②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一、古代亚欧大陆商路的开通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
西方
1.物质交流
中国对外输出
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传到西方。
②西方传入中国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进入中国;
为中国带来苜蓿、葡萄、西瓜、胡椒、胡桃、棉花等。
贸易互惠之路
物种传播之路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2.技术交流
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陆传到西方。
技术交流之路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
养蚕缫丝
四大发明
中医药
3.文化交流
(1)中国对外输出
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西方传入中国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杂技、音乐等传入中国;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文化融汇之路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以萨珊波斯风格为典型的西域斜纹纬锦,在中国促使丝织业发生了一场近似革命性的变革。
-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材料二:使罗马帝国以及因之最后使整个欧洲都不再依靠中国供应
生丝的是蚕卵被偷运到欧洲的事件(介于552-554)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又把养蚕造丝的技术从叙利亚传入西西里和西班牙……自7-13世纪,欧洲文献再也不见“丝国人”等字眼。
一[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交流内容丰富;
交流范围广泛;
交流具有双向性、互惠性、竞争性。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4.特点
三、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思考】回顾本节课内容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思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商路的开通推动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与共,建设期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三、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材料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有效地促进商业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强古代东西方的联系,是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中国: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
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四、“一带一路”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国国情相异、文化多样、基础不同,仅靠中国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起整个沿线的崛起,只有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吸引各国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体现。“丝路精神”,再现“丝路繁荣”。 —习近平
习语近人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3年10月18日,北京)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概念
重大事件—张骞通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文化的交流
欧亚大陆重要商路
课堂总结
不仅是商贸路线,
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课后练习
1.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D
课后练习
2.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