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域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知识拓展: 雅利安人南迁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哈拉帕文化时期 吠陀时代 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 前1500-前600年,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二)古代印度的文明进程 一、古代印度文化 列国时代 孔雀帝国 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约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二)古代印度的文明进程 一、古代印度文化 笈多帝国 公元320-500年,这时期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二)古代印度的文明进程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1.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婆罗门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一、古代印度文化 (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 主要经典:四《吠陀》 核心教义:种姓制度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2)佛教 ①产生: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 ②主张: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影响: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提出“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特权 消除欲望,忍耐顺从 维护统治,麻痹人民 一、古代印度文化 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长阿舍经》 有生皆苦,有念皆妄。灭尽无余,不受后有。 ——《劝发菩提心文》 1.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3)印度教 ①兴起: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 ②发展:后来,印度教的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印度教强化了种姓制度,打破了婆罗门的垄断特权,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今天依然有超过80%的民众信仰印度教,信众超过11亿,是印度第一大宗教。 一、古代印度文化 拓展:古印度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成因、特点 ? 印度“北背高山,三垂大海”,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浩瀚无垠的汪洋大海对于古代印度人民来说是充满了神秘和力量的。而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区相应的气候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暴雨和酷热。人力无法改变这一切,甚至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人类在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因此幻想出一个超人间的力量在主宰和控制这些现象,并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祷告和祈求,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而在社会方面,印度社会也存在着产生宗教的因素。印度历史上一直都是小国林立,征战不断,而且不断地受到外族的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加上阶级压迫,人民的生活更是凄惨和痛苦。可是当时的人民还不能正确地揭示痛苦的根源,认为人的命运、祸福贵贱都是生来就注定了的,是由神在操纵控制着的。 一、古代印度文化 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 1.灾害频繁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3.民族战争和阶级压迫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宗教。 4.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民众加以控制。 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拓展:古印度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成因、特点 一、古代印度文化 2.文学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吠陀时代” 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一、古代印度文化 2.文学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成书于约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为背景,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 一、古代印度文化 3.文字: (1)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2)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 (3)巴利文: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 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 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一、古代印度文化 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阿育王石柱 阿旃(zhān)陀石窟 桑奇大塔 4.艺术 一、古代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的这一特殊符号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5.数学 一、古代印度文化 宗教色彩浓厚。 (四)外传 一、古代印度文化 吴哥窟 9世纪时,吴哥王朝统一了柬埔寨。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被后人称为“吴哥窟”。当时,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因此,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 ——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四)外传 一、古代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四)外传 一、古代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风俗习惯、佛教文化、巴利文等对东南亚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一)古代朝鲜文化 1.时空坐标 前1122—前194 箕子朝鲜 前194—前107 卫满朝鲜 前57—688年 三国时代 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 《三国史记》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 1392年—1910年 朝鲜王朝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谚文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2.文化成就 天文 技术 史学 艺术 ◎和顺大谷里青铜器 ◎韩国庆州瞻星台 ◎《三国史记》 ◎阿里郎 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15世纪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特点: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文字 (1)佛教、道教和儒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 (2)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3)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 (4)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流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3.朝鲜与中国的交往:朝鲜和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 南韩学习中国的端午节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概况: 弥生时代 前300-250:倭奴国。 古坟时代 250-592,大和统一,神道教出现;4世纪,佛教传入。 飞鸟时代 592-710大化改新,仿照唐制;天皇制形成。 幕府时代 1185年-1867年,12世纪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道)。 明治维新 1867-1912,学习西方,“脱亚入欧”。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C083E6E3-FA7D-4D7B-A595-EF9225AFEA82}角度 表现 文艺 文字 ? 文学 ? 建筑 ? 绘画 ? 借助汉字楷体和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浮世绘。 2.成就: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C083E6E3-FA7D-4D7B-A595-EF9225AFEA82}角度 表现 宗教 神道 武士道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2.成就: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7世纪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帚神 天照大神(太阳女神),被奉为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 B.天皇制度: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多神崇拜) A.神道: 2.成就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武士道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C.武士道: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2.成就 (二)古代日本文化: 材料: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 ——《叶隐》 (1)武士道作为大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2)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铸造了日本人野蛮、好战等民族特征。近代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给人类的和平与生命带了了极大地伤害。 3)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培养了日本人的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恪尽职守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的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2)文艺 ①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 “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证明。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法隆寺,据传始建于607年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法隆寺五重塔,其建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③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大和绘《源氏物语绘卷》 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3.中日文化交流 (1)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2)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3)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遣唐使来华示意图 材料: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式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文化概况 (1)特点: (2)代表文化: 独立发展,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9D7B26C5-4107-4FEC-AEDC-1716B250A1EF}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纪 城邦 (15C中衰落)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16C初鼎盛)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15C末16C初鼎盛)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2.文化表现 {C083E6E3-FA7D-4D7B-A595-EF9225AFEA82}宗教 (共性)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文字:独特文字 ;历法:玛雅历 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建筑:驿道、太阳庙 医学:使用麻醉剂、人体解剖。 历法: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结绳记事 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建造金字塔: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来祭祀神灵。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精美艺术: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玛雅人的20进位法 玛雅文字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2.文化表现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阿兹特克与印加的太阳神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大量屠杀印第安人 3. 被西方殖民者毁灭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材料一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 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美洲文化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美洲文化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四、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 南亚文化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印加文化 种姓制度 玛雅文化 宗教、文字、数学、建筑成就 东亚文化 阿兹克特文化 美洲文化 对东南亚的影响 朝鲜文化的成就 日本文化的成就 课堂小结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C 课堂检测 2.《高丽史》载:“高丽太祖开国之初,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这说明高丽 A.受到儒学深刻影响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全面仿效唐朝制度 D.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本土文化 D 课堂检测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