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表现——官学官学 西周汉代西晋“学在官府”(根本原因: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中央:设立太学(汉武帝)地方:设立郡国学中央:设立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拓展——国子监琉璃牌坊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表现——私学私学 春秋唐朝宋朝产生:孔子私人讲学。发展:学塾、村学、蒙学、书院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繁荣:书院制度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代表: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表现——私学【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①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②重文轻武,大兴科举的推动;③商品经济繁荣;④造纸术、印刷术发展。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作用:①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②有利于儒学的传承;③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④促进科举考试的推行与科举制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③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①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材料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拓展】合作探究:结合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概况,分析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作用。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合作探究:结合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概况,分析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作用。①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②推动了近代改革和民主革命的发展;③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④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二、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背景: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 举措:成就: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教育发展停滞、人才日益缺乏,影响经济发展。三、中国现代学校教育背景: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 举措:成就:①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四、西方的学校教育起源:中世纪:近代: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欧洲大学兴起——教会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四、西方的学校教育代表:柏拉图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此词来的。柏拉图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西方的学校教育代表:法国德国美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逐渐世俗化、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子弟设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成各级官吏。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熊明安《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作用》材料二 为培养变法新人而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其目的就在于“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京师大学堂“参访外国教育,以建设新教育”,要求从时务出发,深入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它不单纯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与船坚炮利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学术以变法维新,来挽救中国,使中国走向自强。——钱耕森《京师大学堂:一个世纪前的教改成果》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第二部分 印刷书的诞生书籍出现造纸业发展世界:书籍雏形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纸草书卷。中国:早期书籍——简策、帛书(盛行于春秋秦汉)。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背景:一、印刷书的诞生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朝胶泥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地位: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金属活字印刷: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是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古登堡革命)背景:一、印刷书的诞生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一、印刷书的诞生②从文化普及而言,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从技术层面而言,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象征意义的事件,进一步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一、印刷书的诞生第三部分 图书馆的成长一、发展历程——西方职能: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一、发展历程——西方古代中世纪近代亚述图书馆:①地位: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②建立: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③内容: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兴起。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 官府藏书私家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府”“阁”“堂”“室”藏书之所。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代表:明朝天一阁。范钦“天一阁”二、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现代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中国国家图书馆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保存古籍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文献开发作用:二、发展历程——中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教育功能作用:二、发展历程——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一、发展历程——国外博物馆约公元前290年1683年18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是最早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186819051925192619592003——中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成——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发展历程——国内博物馆材料一: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意义: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③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大大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印刷书博物馆图书馆学校教育课堂总结1、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A课堂训练2、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A课堂训练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