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①历史脉络
从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述史时间从170万年前元谋人的活动到约5000年前尧舜禹时代,时间跨度漫长,但历史进程缓慢;教材内容主要是紧扣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叙述远古人类在自身演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逐渐顺应的历史进程。
直立行走是类人猿转变为人的关键节点,开阔了视野、解放了上肢,获取食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食物的生产自此相互促进;由于人类本身喜
群的习性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双向驱动,不断迁徙中的群居生活成为早期人类的生活常态。同时,由于直立,胸腹部大面积袒露,非常容易受寒感冒,加之人体隐私部位的暴露,为了御寒和羞耻心的驱使,就有了最初的树叶、兽皮制作的围裙,人类开始走出动物界,成为万物的灵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曙光自此开始跃出地平线,并以不断加快的速度,照亮温暖我们的世界。
原始农业的出现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采集和渔猎食物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非常强,由于资源有限与人口增加的压力,生活区域不断更换,群居人员和人数也会不断变化,很难形成较为固定的人际关系;
从野蛮到文明
迁徙中的采集渔猎与群居关系中人性的萌芽
聚居中的贫富分化与阶级关系中国家的诞生
定居中的农耕畜牧与社会关系中人文的初现
子概念①:
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
子概念②:
政治文明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②教学线索
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来看,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是围绕着大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维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逐步呈现史前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概貌。
本单元紧扣“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核心概念,以原始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缓慢变化为主线,从人类自身生存与生产的生理需求;人际交往中人性、人文觉醒与人格尊严被尊重的需求;阶级对立与斗争中统治权夺取与维护的需求三个层面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立足于
“人”的本位,从人身到人性再到人格,螺旋式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登场并不断丰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本单元的教学线索就可以概括为“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从人的直立行走,告别野蛮的动物世界,走向文明的人类社会,围绕着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展开的物质、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产生演进的历史进程;克服饥饿、寒冷的生理需求推动了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的演进,克服孤独、恐惧的心理需求推动了语言文字乃至音乐神话的演进,克服内斗、动乱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出现、社会规则与政治组织的演进,这一过程又恰恰印证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政治的唯物史观。
单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
子概念①:原始时期的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相处交往过程中精神文明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子概念②:生产生活的演进过程中政治文明的初现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③教学主题
单元主题“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一是时空的设限,即原始人时代的中国;二是凸现了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共设3课内容,按照时序和历史发展逻辑围绕“中华文明”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维度叙述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图景,
以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形成直至国家雏形出现的这一历史演进脉络,政治文明初现端倪。力图刻画历史图谱,而实现单元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思路的清晰化。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时空定位在10000年至5000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的兴起,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区域人口也不断增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关系需要走向秩序化,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二是人类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审视与关注的思考逐渐深入,人类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生发的历史时刻已然来临。
第一单元: 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天地生人 火石并用开新篇——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农耕定居 满天星斗映华夏——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国家初具 文明肇始鼎中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国历史
1. 时空观念:距今约10000年前至5000年前我国境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的兴起。
2.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研读分析河姆渡、半坡遗址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相关史料,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概况,培育学生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的学科素养。
3.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原始农业的兴起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自然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境内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与半坡时期社会的发展
2.难点:黄河和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其在世界农业起源的历史地位。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标
要求
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
提纲
农耕定居 满天星斗映华夏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主题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主题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主题三: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 《白虎通义》(卷一)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食物来源一直是困扰原始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食肉寝皮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衣食方式,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可以狩猎、采集的动植物数量就会大大减少,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一)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口,人们从长期采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开始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保存种子、移栽禾苗,开始了石锄火耕的原始农业,同时也开始饲养擒获的活体动物,进而获得更多的食物。食物的逐渐丰富,不仅增加了人口、也延长了生命,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也使人类由迁徙走向定居,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就成为社会政治组织的重要起因。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设问导读
(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4)如何科学认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世界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新课推进
材料1:……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观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1)原始农业的起源——起因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材料2: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界某些植物或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最终这些植物和动物进化成为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进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种,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而人类社会也相应进入必须依靠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为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
——赵志军(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新思考与新发现》
①必要性:随着原始人群人口的增长,实物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定居之后,采集狩猎范围缩小。
②可能性:人类在长期采集狩猎实践中,逐渐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习性而开始栽培和养殖。
历史认识: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1)原始农业的起源——奠基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农氏
材料2:“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大约20000年前
人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10000年左右
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下游开始栽培稻;
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
历史认识: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2)先民的定居生活——农业生产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尖头插入泥土,然后用脚踩压横梁,使木棍深入进行翻土。
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下端,用作铲土除草。
材料3: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卷二十《形势解》
材料4: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管子》卷二十四《轻重戊》
材料5:神农氏作,斫(zhuo)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nou)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历史认识: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从打制石器走向磨制石器;生产方式也有采集狩猎走向刀耕火种;人类的生活方式随之由迁徙走向定居,固定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奠定了文明社会的基础。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2)先民的定居生活——饲养家畜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材料6: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家畜开始的时间要晚于栽培作物。家畜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和种类依次为距今9000年左右出现狗,距今8000年左右出现猪,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牛和羊。这4种家畜起源的地点基本上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对肉食资源的进一步需求,农业的成功及粮食的积累,野猪(特别是幼年野猪)的存在等等很可能是家猪起源的基础。
——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
历史认识:家畜家禽的饲养丰富了人类的食物种类,增强了人类的体质;也为农用动力的革命创造了条件。
野猪头骨
家猪头骨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2)先民的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原始人制陶场景复原图
制作:
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成为最早的陶器。
用途:
①取水;烧煮食物
②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就为人类定居解决了食物、饮用水的获取与储存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
历史认识:
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距今约2万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因农定居兴陶牧——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问题1:如何认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先民的定居生活?
(2)先民的定居生活——基本概况
南北分界线
材料6:从空间来看,中国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西部面向欧亚大陆;又可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成南方和北方。南、北两半的面积和人口差不多。由于幅员辽阔,从很早就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别和分化,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南方和北方的东部和西部的文化面貌已露出明显的差异。同时,南、北、东、西的旧石器文化都分化出若干文化类型。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历史认识:
①背景:定居生活是农耕与制陶技术走向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经验、成果不断积累的前提条件
②特点:一是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众多,即“满天星斗”;二是分布区域主要在大河流域(如长江、黄河)
③认识: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对自然环境(水源)的依赖性较强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问题探究
问题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3)河姆渡人的生活——概况
生活年代 活动区域 住房 原始农业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7000年 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 稻作农耕 骨耜 猪、狗 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炭化稻粒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问题探究
问题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3)河姆渡人的创造——稻作农业
材料7:“当时河姆渡先民居住的环境依山傍水,气候也比现在更温暖湿润,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又有稻米作为主食,这片区域堪称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是远古江南的代表。”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
材料8:河姆渡遗址以充分的考古发现,首次实证了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
——郑云飞(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历史认识:
起因:自然条件——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水源充沛、气候湿润,河流冲积带来的肥沃泥沙都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产工具——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问题探究
问题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3)河姆渡人的创造——干栏住宅
使用方式是:丰水期水塘水满时,在塘边取水;枯水时,踏步石到塘底的方坑内取水。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维护设施
历史认识:
①干栏式房屋——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潮湿多雨,干栏式建筑便于防潮;这种建筑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技术和组织分工;
②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饮用水源的解决是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的关键性一步。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问题探究
问题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3)河姆渡人的创造——工艺器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玉璜
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
工艺器具:
工艺 器物 工具
使用天然漆 制作陶器玉器骨器 雕刻技术 黑陶、玉璜、骨哨、 朱漆碗
象牙雕刻器
历史认识——文物背后的历史:
①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种类较多、并且追求观感的艺术美,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
②象牙雕刻器的出土说明象牙雕刻是当时的一种职业,由此可见,当时浙江余姚的气候较之今天应该时更加温暖暖湿润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种稻制器养身性——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问题探究
问题2:我国河姆渡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其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4)历史遗存的特点——从贾湖看河姆渡
特点——“一体多元”:
①河姆渡时代的历史遗存分布在多个自然环境相似的地理区域,在住房、饮食、生产活动以及审美观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②“一体多元”的特点说明早期人类生产力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相似;各文化遗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鉴与相互促进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二】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问题探究
(5)南北先民的房屋——因地而居
问题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地域 长江下游;温暖湿润 黄土高原;气候干燥
特点 干栏式结构;在木桩上用木板等构筑 半地穴式结构;屋内有灶炕
①半坡半地穴式房屋:北方寒冷干燥,多风沙,有利于防寒保暖;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御野兽的伤害。
②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木结构又底部架空,可通风防潮;另坡度较大,有助于防止洪水侵袭。
历史认识: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类型的差异,是他们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根据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6)仰韶文化的特点——石耕彩陶
——半坡人的农耕饮食
问题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历史认识——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环节二】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半坡原始村落示意图
①定居并形成了氏族村落;共同生产和消费;
②种植粟、黍,饲养猪狗;渔猎采集;使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逐渐有一定的产品剩余。
骨制鱼钩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二】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6)仰韶文化的特点——石耕彩陶——半坡人的日用器具
彩陶:
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矿物颜料绘上图案,再入窑烧制成带色彩的陶器。
材料9:在半坡彩陶纹饰中,动物纹最多,其中鱼纹是半坡彩陶纹样中的典型母体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半坡彩陶中的鹿纹大多数是侧面,有的奔跑,有的伫立,纹饰造型简单,形象生动。
——徐灵书 王教庆《半坡彩陶的文化内涵分析》
①陶器的种类和形制多样,用途涉及到纺织、音乐、饮食等,说明陶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相当普遍。
②彩陶纹饰中的鱼、鹿等动物形象,表现了原始先民对旺盛生命力的崇拜及战胜生存困难的强烈渴望。
半坡彩陶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二】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6)仰韶文化的特点——石耕彩陶——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①住房
②墓地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没有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距今5000年前后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财富逐渐增加→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差别开始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7)大汶口文化的特点——技精器美
问题3: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自呈现什么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二】衣食渐丰分贫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时间 地点 发现 特点
距今约5900——44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陶器、玉器;墓葬 数量大、质量精、形制多
◎概况
◎黄河下游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开始交汇;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并由此开始步入阶级社会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独特的水热条件以及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地特别适合原始农业的起源,先民们独立培育了黍、粟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驯化了猪、牛等动物,并且在此后约3000多年的时间内不断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直接参与了亚欧大陆物种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人类世界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也改善了人类世界的食物结构,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问题4:如何科学认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世界意义?
材料10: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试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独立的)和新大陆出现过。
——【美】罗伯特·布雷德·伍德《农业革命》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活动探究
◎请观察陶器上的图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鱼、鸟等动物图纹的认识。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设计反思——“依标定教”与“以学定教”的耦合与相向而行
(1)亮点:“单元教学”“核心概念教学”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我们科学使用新编教材的重要关注点。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核心素养目标,确定教学主线,围绕主线确定单元各课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以主线贯通全单元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这样“单元—课—目”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基本达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2)疑惑:“依标定教”就是依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按照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原则,选用了大量原文的史料。但是从“以学定教”的原则看,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毕竟有限,从学情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史料解读,会花费很多时间。
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就将原文史料翻译成现代文,虽然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但也有可能失去史料的本真,也担心会让学生对史料的运用产生误解。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的放矢的问题设计
推波助澜的合作引导
水到渠成的课堂生成
让每个学生接受有温度的历史教育
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