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①历史脉络
从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叙述了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近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奴隶社会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贯通这一历史进程的脉络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新旧制度的更替。
早期国家是私有制、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早期城市的发展又为早期国家的出现奠定了规模与制度的基础。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础,占有社会财富的阶级凭借经济资源的优势不断获得政治优势,成为支配社会公共资源的上层力量,并且在国家产生后成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他们需要制定法律、制度稳
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需要采取政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人口增长、国家发展夯实必要的物质基础;需要文化创新树立社会信仰的精神支柱,强化政治认同,也为社会成员提供精神滋养,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
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在贫富分化、阶级对立日益加剧,社会秩序日益混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历史渡口,首选的出路就是稳定,这就需要制定社会各阶级都要遵守的规则、制度与法律,正是在
王朝更替与社会转型
王权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从井田制度到小农经济
王权政治的瓦解与转型
子概念①:
政治文明
子概念②:
物质文明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子概念③:
精神文明
历史转折点的走向选择
农耕底色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②教学线索
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来看,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是围绕着大概念“中华文明的勃兴”叙述了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近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新旧制度的更替与演进。
本单元紧扣“王权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这一核心概念,以王权政治的演进与社会制度的演变为主线,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到分封制代替内外服制、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发自诸侯出”的政治演变;从井田到私田、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的经济转型;从“敬鬼神”到“敬天保民”、“人定胜天”的思想突破三个
维度展现了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图谱,而文明演进的历史脉络也贯通始终。
基于以上认识,本单元的教学线索就可以概括为“文明勃兴 王制人伦平天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增加了人口、扩大了人类活动的地域,更增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间与阶级间、民族间的矛盾,正是在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中,人们的政治智慧、经济潜能与文化活力不断地被激发,制度与政策不断调整、生产与贸易不断发展、思想与科技不断传新,。
单元概念:中华文明的勃兴
子概念①:奴隶制王权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子概念②: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变局与社会变革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子概念③:中华文化的奠基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③教学主题
单元主题“文明勃兴 王制人伦平天下”一是时空的设限,即王制时期的中国;二是凸现了单元核心概念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单元共设5课内容,按照时序和历史发展逻辑围绕“文明勃兴”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既宏观叙述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历史图景;又微观诠释了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现象、制度与政策、思想与科技。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以“更替”为题眼,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夏朝的建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为主要内容展开。“建立”强调的是夏商周时期历史逻辑的起点;“统治”考量的是王权国家执政理念的创新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兴衰”凸现的是执政理念贯彻与制度政策执行的过程。而贯通全文的一条明线恰恰是统治者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贯彻程度,是行“仁政”,还是施“暴政”。这一方面既是落地课标要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史学界关于这一时期的史料掌握得有限相关。
第二单元: 文明勃兴 王朝更替开新局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立制行政 天下兴亡系民生——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王制式微 夏夷趋同起新程——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
第6课 强国争雄 改制变法奠宏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知世论道 谋求长策图一统——百家争鸣
第8课 仰天向地 救时济世抒情志——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中国历史
1. 时空观念: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这1300多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王权政治版图及夏商周政权对外交往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
2.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研读分析夏朝的建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等史实相关的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3.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夏商西周因暴政而亡、西周分封制强化国家统一;进而理解当今“以人民为中心”及制度创新的执政理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2.难点: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
提纲
立制行政 天下兴亡系民生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主题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主题二:强国苛民 暴政终有报——商朝的统治
主题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不一定完全属实,但是客观反映了大禹治水的智慧和大禹政治地位的巩固。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以五百里为限分别设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最终"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即天子位。从此,历史进入了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材料1: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设问导读
(1)如何认识夏朝的建立?夏朝社会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夏朝统治是如何陷入全面危机的?
(2)商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如何认识商朝强化统治的措施?商朝最后走向灭亡什么了什么?
(3)如何认识西周王朝的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与作用?应如何认识西周的灭亡?
(4)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的历史教训什么?它给我们当今的国家治理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新课推进
氏族制度本质上是民主的,君主制和氏族制度是不相容的。氏族、胞族、部落每一个这样的机构都是完整的自治组织。当若干部落合并为一个民族时,其所产生的共同管理机构必和民族的各组成部分的原则相协调。 ——卡尔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观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问题探究
1.夏朝的建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问题1:如何认识夏朝的建立?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材料1:“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性姒氏。”
“禹为姒氏,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历史进程:
伯益
禹因治水有功被禅让为首领
禹子夏启势力强大,得到部落内部及周边部落的拥戴支持,与禅位的伯益矛盾激化
伯益因功被禅让为首领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问题探究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问题1:如何认识夏朝的建立?
材料2: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罪行:不敬上天,不重用大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攻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攻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攻命(纪律:如果战车左边的兵士不做左边(主射)该做的事情,战车右边的兵士不做右边(主刺)该做的事情,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驾车的技术,就是对命令的不恭敬)。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降为奴隶)戮汝。”
——《尚书·甘誓》(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纪律规范)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进程:
夏启在与伯益的斗争中取胜;并战败有扈氏等周边部落
夏部落与周边部落走向统一
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与有扈氏军交战想象图
◎历史认识:
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问题探究
2.夏朝的统治与灭亡
问题1:如何认识夏朝的建立?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材料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历史认识:
◎夏朝形势
统治措施 ①定都阳城、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国家形态已经基本成熟)
②多次迁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确立王制(巩固王权政治的需要)
历史评价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及统治区域内的交流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问题2:夏朝社会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
2.夏朝的统治与灭亡
①王城贵族居住和墓葬的集中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②青铜器的铸造与使用反映了夏朝文明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
③祭祀反映了人们慎终追远的理念
绿松石牌饰
陶盉(hé)·温酒器
陶鼎(dǐng)·煮肉器
历史认识: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3:夏朝统治是如何陷入全面危机的?
夏朝历时470年左右,一共出现了17位国君。
自启之后的太康开始,多次出现因国君失
德而致的政局动荡,加上多次迁都,统治危
机不断地加深。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一】王制初建 走向家天下——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夏朝的统治与灭亡
夏桀把人当坐骑
材料4: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姓氏之先后次弟。 ——郑玄《礼记·注》
材料5:“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
——《史记》
“作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竹书纪年》
历史认识:
①国君的暴政,激化矛盾(立国之初,社会矛盾复杂而深刻)
②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简单粗暴统治方式的残余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王权政治初期,统治者缺乏经验)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4:商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强国苛民 暴政终有报——商朝的统治
3.灭夏立国走向强盛
材料6:(商朝的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史记·吴起列传》
材料7: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尚书·汤誓》
立国概况: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 汤
都城 亳(bó)
疆域 北到辽宁,南到湖北、江淮,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4:商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强国苛民 暴政终有报——商朝的统治
3.灭夏立国走向强盛
走向强盛:
商代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材料8: “……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
政治 任用贤才治国;征服周边方国,增强国家的实力
经济 重商、“协田”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5:商朝最后走向灭亡什么了什么?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强国苛民 暴政终有报——商朝的统治
4.内外交困走向亡国
盘庚迁殷
材料10:“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戴枷奴隶陶俑
材料9: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史记·殷本纪》
走向亡国:
原因 商纣暴政(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大兴土木,征伐不断;赋税沉重、劳役繁多)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
盘庚迁都(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迁都;迁都过程又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
认识 得民心者得天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6:如何认识西周王朝的兴起?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5.灭商兴周拓疆扩土
灭商兴周:
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地点 牧野
过程 立足渭河流域,迅速强大威胁商的统治;牧野之战,以少胜商 原因 周文王重用吕尚、周公,勤于政事;以农立国,不断开疆拓土 商纣的暴行激起人民反抗,商军临阵倒戈;周王联合反商势力 材料11:“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后稷之封邰,公刘之居幽,皆今晋地,及太王避狄居岐山,始渡河而西。”
——钱穆《周初地理考》(1931年《燕京学报》第10期)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6:如何认识西周王朝的兴起?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5.灭商兴周拓疆扩土
材料1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利簋铭文的大意是:
武王伐纣商王在甲子这天清晨有“岁”(木星)出现,当属吉兆,周师向商王发起进攻并最终战胜商王,七天后(辛未)武王在阑师对有功人员进行赏赐。
材料1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俾暴虐于百姓。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牧誓》(武王伐纣誓词)
镐京遗址范围及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材料13:“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筑城伊,作丰(丰镐)伊匹。";"维丰之垣,四方攸同。";"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诗·大雅·文王有声》
①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及其认真备战是获胜的重要原因;
②周都城镐京宏大的建制规模是王权政治发展的结果。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问题6:如何认识西周王朝的兴起?
5.灭商兴周拓疆扩土
50多万平方公里
100多万平方公里
250多万平方公里
材料14:“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形势。其国力的移动,大致可分为两道。第一道由陕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流第二道由陕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域。” ——钱穆《国史大纲》
从初建到中兴,西周的势力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扩展,统治区域扩大为分封制实行提供了必要性基础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问题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与作用?
6.分封诸侯稳定政局
材料15:“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分封制度的实行既是巩固已经征服地区的需要,也有利于刺激地方诸侯进一步通过征战开疆拓土。
目的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已经臣服方国的疆土
内容 授封 周王(周天子)
依据 与周王血缘关系的远近;灭商立周军功的大小
分封 土地和人口
对象 周姬姓王族的宗亲、功臣以及先代帝王的后裔
时间 从周初到中后期(随西周疆域的变化一直持续)
历史认识: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积极:稳定统治秩序、强化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消极:诸侯的独立性大,容易不服从周天子统治
问题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与作用?
7.礼崩乐坏矛盾激化
西周等级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周天子
诸侯
权力
义务
进献贡物;
服从周王调兵
管理土地与人口;进行再分封
材料17: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1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小雅·北山》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认识——西周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问题8:应如何认识西周的灭亡?
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政治秩序不断走向混乱(诸侯的势力持续增强、贵族权利的滥用)
②周天子的暴虐统治致使朝政不断腐败,引发了平民武装起义
6.分封诸侯稳定政局
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 。
材料17: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
周厉王统治暴虐无道,为防止民众议论。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稍有不满,就将其处死。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
公元前841年由于长期压迫引发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三】裂土分封 民心鉴治乱——西周的兴衰
8.外族入侵平王东迁
材料18:“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列子·周穆王》
①史实:公元前770年,犬戎军队南下并攻破镐京,周平王被迫将都城向东迁至洛邑(洛阳),史称东周;②原因:周初分封时忽略了西部地区,便利了犬戎的兴起与发展;周王荒政为犬戎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问题8:应如何认识西周的灭亡?
犬戎,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活动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犬戎常常侵扰中原地区,给中原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平王东迁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问题6: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的历史教训什么?它给我们当今的国家治理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王朝时期,也是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初创时期,面对逐渐拓展的统治范围以及日益复杂与深化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统治者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支撑;而私欲的膨胀导致的荒政与暴政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亡国。它给后世及当今的国家治理以深刻的历史启示:那就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材料20: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1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章句》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活动探究
材料2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 治国》
材料22:君主对民众应当“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 ——《荀子 富国》
结合夏商西周兴亡的史实,请谈谈你对材料体现的民本思想的理解。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史
设计反思——“依标定教”与“以学定教”的耦合与相向而行
(1)亮点:“单元教学”“核心概念教学”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我们科学使用新编教材的重要关注点。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核心素养目标,确定教学主线,围绕主线确定单元各课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以主线贯通全单元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这样“单元—课—目”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基本达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2)疑惑:“依标定教”就是依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按照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原则,选用了大量原文的史料。但是从“以学定教”的原则看,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毕竟有限,从学情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史料解读,会花费很多时间。
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就将原文史料翻译成现代文,虽然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但也有可能失去史料的本真,也担心会让学生对史料的运用产生误解。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的放矢的问题设计
推波助澜的合作引导
水到渠成的课堂生成
让每个学生接受有温度的历史教育
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