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 素材

资源简介

七上《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今天我们开启鲁迅先生的回忆录——《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将从阅读建议、主题、助读梳理、重点人物介绍、写作技巧、经典情节赏析、链接中考共七个方面给予指导。
一、阅读建议
1、时间任务安排
第一周 阅读任务
快速阅读全书。用一周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
阅读目标
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阅读梗概,把握每一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
第二周 阅读任务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写人为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阅读目标
品味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身边的师长、亲友这些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感受鲁迅对这些人的真挚感情。
重点探究的问题:《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阿长的写作方法;《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前后不同的认识;《范爱农》中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三周 阅读任务
第二类:追忆成长经历和意趣(叙事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阅读目标
了解鲁迅成长历程中的各种事情,感受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对往日时光的眷恋及思考。
重点探究的问题:品味百草园之趣,感受人物细节描写,圈画品读刻画寿镜吾老先生形象的语句;找出《五猖会》中表现鲁迅对五猖会的态度的语句,并探索鲁迅感情的变化;圈画出《父亲的病》中描写两位“名医”的语句,思考鲁迅通过描写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揭示了怎样的实质;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
第四周 阅读任务
第三类: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议论为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阅读目标
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荒谬的存在,洞悉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
重点思考的问题:思考作者对“正人君子”及白话文的态度;找出文中写“无常”具有“人性”的语句;了解《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感受鲁迅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态度。
第五周 阅读任务
勾连全书,专题探究。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和后记。
阅读目标
回顾所读文章,探究作品的思想主旨完成达标测试;进行专题探究;撰写读后感;画出思维导图。
2、主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完成阅读:
勾画圈点式: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书页上画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赏析式:可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欣赏。比较式:可将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进行比较。摘录式: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二、主题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作者在追怀日事,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同时,也对丑恶食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三、助读梳理
1、书名含义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晚上拾起早晨的花”,即“旧事重提”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而作的。
2、十篇散文的内容主旨
《狗·猫·鼠》
这篇文章里,作者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猫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借动物的形象,刻画出反动派及其走狗的丑陋嘴脸,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伪君子。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在本文中,忆述自己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虽迷信、唠叨、“切切察察”“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是善良、纯朴、关心孩子的农村妇女形象,回忆了长妈妈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的事。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写了自己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进而批判了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同时,作者也借此尖锐地抨击了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
《五猖会》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与父亲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一一作者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无情阻挠,强迫他背诵出《鉴略》才能去,作者的兴致被一扫而光。这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的不合理,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文中谈到活无常、死无常、送无常和走无常。人们最愿意看到的是活无常,他是个活泼可爱、富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的母亲哭得那么悲伤,便决定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这篇文章在夹叙夹议中提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既对爽直公正、惩恶扬善的无常表达了赞扬与喜爱,又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示了当时社会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的黑暗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先写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玩乐的生活,回忆了百草园中的景象和美女蛇的故事;随后写了他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回忆了与先生寿镜吾及同窗之间的事情,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伤害。
《父亲的病》
父亲被庸医耽误治疗而离世,这一直是埋在作者心中的痛。文章重点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先讲述了和S城一个“名医”的周旋,这个“名医”在父亲病重后推荐了另一个“名医”陈莲河,陈莲河开的药引很奇特,但没有治好父亲。在父亲弥留之际,衍太太让作者呼喊父亲,使得父亲走得不安心,让作者愧疚至今。作者通过描述所谓“名医”的种种表现,揭示了当时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
本文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却暗中使坏,怂恿孩子吃冰,给作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作者偷母亲首饰的衍太太;描述了洋务派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和作者求知的艰难;还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新思想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一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本文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
述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四个典型事例,并记述了“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展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对黑暗的旧社会感到不满、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遭到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以及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重点人物介绍
1、藤野先生
人物身份
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解剖学老师
人物相关故事情节
初次见面的第一节课,讲话缓慢而很有顿挫 中规中矩、稍显古板 穿衣太“模胡”,上讲台忘打领结 对外表不拘小节 添改、订正“我”的讲义 纠正“我”的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情况、帮我澄清流言 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 临别互赠照片,并在照片后写“惜别”
人物形象
关心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没有民族偏
2、长妈妈人物身份 鲁迅幼时保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
人物相关故事情节
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在床上摆“大”字,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 农历正月初一要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阿长与〈山海经〉》) 为“我”买《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 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告诫鲁迅不能随便回应陌生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母亲、工人一起等“我”背书,默默安慰鲁迅爱孩子(《五猖会》)
人物形象
不拘小节、粗俗、善良、迷信、愚昧、细心、爱孩子、淳朴
3、父亲人物名称 周伯宜,鲁迅的父亲
人物相关故事情节
工人正在搬东西准备看赛会时,忽然,脸色很谨肃,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 背后(《五猖会》)
“我”兴高采烈准备去看赛会时,勒令“我”去背《简略》(《五猖会》)拒绝陈莲河的“舌尖灵丹”,请人看冤愆的建议(《父亲的病》)
人物形象
威严、专制、冷静
4、范爱农人物身份 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鲁迅的好朋友
人物相关故事情节
鲁迅与范爱农在是否发电报痛斥满政府的事情上产生分歧 故乡酒楼叙旧,穿着寒素,受轻蔑,被排斥、迫害 报馆案风波,办书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景况困穷,生活飘零,心灰意冷,绝望淹死
人物形象
冷漠、倔强、说风凉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积极向上、怀有理想希望、正直
五、写作技巧
擅抓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写人传神,写事见本质,展现其深刻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触。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巧妙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编织出一幅幅既富有诗情画意又深含哲理的文学画卷。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致的描绘为例,他运用细腻入微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勾勒出那片充满生机与童趣的乐园。
善用反讽,表面冷静叙述,实则言外有意,暗藏锋芒,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与犀利的文风。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巧用对比手法。如《猫·狗·鼠》中鲁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经典情节赏析
1、背《鉴略》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者,强记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一一节选自《五猖会》
赏析:
鲁迅也难逃背书的命运,7岁的他兴致勃勃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临行前背书,鲁迅由忐忑、担心到无力、失望,这一段写出了父亲的专制、思想封建,鲁迅意在借此倡导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2、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赏析:
长妈妈虽然爱睡觉摆“大”字,讲很多道理和规矩,不小心踩死了鲁迅的小隐鼠,但是也非常关爱鲁迅,家中没人在意鲁迅想要拥有《山海经》的小心愿,但阿长关注到了,并且帮助鲁迅实现了愿望,由此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充满了敬意。
3、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一一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童趣的氛围;鸣蝉长吟、黄蜂伏花、叫天子直窜云霄等小动物的活动,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泥墙根一带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寻找蜈蚣与斑蝥,则展现了儿童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乐趣。鲁迅先生按照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的顺序,综合运用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了自己的童年乐园一一百草园。
这段情节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生动的童趣描写、神秘的传说故事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珍视,展现了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和纯真情感。
4、异国他乡亦师亦友的藤野先生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赏析
一个来自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何其幸运。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是治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也有殷切的期待、满满的温暖。藤野先生热爱工作,更热爱学生,尊重科学,更尊重学生,“我”心里的“不安和感激”“不服气”均从侧面体现了藤野先生公平公正、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形象。
六、链接中考
1、(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学校举行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评选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没有入选,作为评委会的一员,请你阐述没有入选的理由。
答案示例: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在“我”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要去看会的时候,出现在眼前,并说“去拿你的书来”并强迫“我”背诵《鉴略》才可去看会,“我”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父亲并不理会孩子的想法,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制孩子背诵,这样的父亲并不让“我”喜欢,故《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不能入选“我最喜欢的父亲”的评选活动。
2、(2025年云南省中考题) 九年级举办“重读经典,温故知新”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谈谈你对书中回忆性散文叙述视角的理解。
答案示例:《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散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有双重叙述视角(童年视角与成年视角),如《五猖会》既有童年的“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也有成年的“我”对封建教育的理性批判。两种视角在文中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这部散文集理性而又充满温情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